老子说,万物生于静而归于静。
孔子曰:“仁者静”,仁者,多半性格深厚宁静,如山。
诸葛亮《诫子书》第一句便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论是道家的炼心炼气,还是儒家的修心养性,都和“静”大有渊源。
静,有韵致,也有风骨。
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01
静,才能突破困局
老子说: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一杯浑浊的水,只有慢慢静下来,才能变浑浊为清澈。人的心也如此,心绪不宁,就像浑浊的水,什么都看不清,理不顺。
只有清澈的水,才能像镜子那样映照万物,我们的心才能看清事情。
有一个父亲早上在家里找手表,找来找去找不到,他非常着急。因为上班时间到了,他就离开了,离开之后还在抱怨:“哎呀,怎么回事,找了半天都没找到?”
等到父亲上班之后,他的孩子偷偷地溜进了屋子里,一会儿就找到了手表。
父亲非常纳闷:“你怎么会找到手表的?”孩子说:“我安静地坐在房间里,一会儿就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我就找到了。”
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很容易不知所措,乱了阵脚,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遇事一味烦躁惊慌无济于事,唯有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到解决之道。
打仗生死攸关,曾国藩将战场的险恶形容为:“后有毒蛇,前有猛虎”。
战场上焦虑之时,曾国藩常会静坐,让心静下来,再做决策。
他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保持内心平静,是突破困局最有力的武器。
02
静,才能不为物累
王阳明说,“心为物役,道所不载”。
当今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与之相伴随,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心却被物所牵累,总是焦虑不安。
所以,不妨静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1845年,美国著名学者梭罗,只带了一把斧头,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以验证他所悟出的人生真谛:
“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而后,他写出了著名的《瓦尔登湖》:
“这是隐居者的寂寞日记,却将浮世与人生看得真真切切。有时,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静下来的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停下对物欲的过度追求,正是淡泊、宁静的前提。
于是,颜回有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的淡定坦然;
于是,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和安逸;
于是,王维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净自在;
于是,苏轼有了“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惬意满足……
内心平静的人,不论外界如何喧闹,白粥青菜,素衣布裙,有些不合时宜,却也是心不染尘、尘不染心,在自己的天地里干净地活着,谁也打扰不了。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安静,是比喧嚣更闪闪发光的力量。
03
静,才能专注做事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够细致地体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精微之处,这样做起事情来,才能够事半功倍,省时省力。
分享画家毕加索的一个小故事。
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毕加索每天都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画同一幅画,背景是阳台的铁栏杆,近景是一张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他。
当时,他的好友、音乐家鲁宾斯经常来画室拜访他。有一次,终于忍不住好奇,问他:“每一天都描绘同样的静物,难道你不厌倦吗?”
“因为每一个钟头都有新的光线,能让我看到不一样的酒瓶,不一样的桌子,不一样的世界。”毕加索回答。
很显然,毕加索绝不仅仅是在画一幅画,更是在修炼自己的定力,是在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中,找到掌控全局的力量。
内心宁静,因淡泊而不受诱惑,因凝神而思远,因镇定而从容,因而智慧常在。
这是一种豁然明朗的性情,更是自心清净的处世之态。
关于这场疫情,有一句话让小编深以为然——
全民族静下来,是一个国家反思的开始。
这段时间,每个人都应仔细看一看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自己对万物生命的态度。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只有心有所定,专注做事,才能成为最终达到理想的少数人。
只有抛开焦虑和烦恼,回归平和,才能活出人生的最好状态。
愿你我都静下来,做一个不困惑的智者、不忧虑的仁者。
静,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静,是我们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