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孟子名篇有哪些136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孟子名篇15篇

1、孟子名篇15篇十翻译

(1)、31 (1)在《诗经·氓》中,用赋的手法写男子不是来换丝而是来向向女子求婚的两句是:“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舍则亡,放其良心”,这个“亡”就是良心的迷失。如何操呢?圣人尽心之性,贤人存心养性,我们普通凡夫也要明白夭寿无修身以俟之。修身以俟之岂不正所谓说居正待时嘛!居正待时,这个时间因缘,待什么?时间需要等待吗?这个待要耐心等待,这个境界自然转变,而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假定一个预设的目标、预设的果位,只要你正,所谓居正待时,居有常,业无变,这个居也就是平常日用之间能够有一个恒常的、规律的、不变阳光的生活状态,那自自然然时间到了也火候到了,该有的境界它自然会出现,不是你求、你急、你焦急地期盼就能够加快速度的。时间不到、火候不到或者你精进的力度也不到的时候,那肯定的这个时间就更加的漫长。

(3)、(3)白居易的《琵琶行》开篇,描写诗人在江头送别友人,主客都在船上,举杯饮酒,旦无音乐助兴,结果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6)、(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写百姓在外族祠庙前迎神祭祀的场面,暗示了词人对国土沦陷日久,民族耻辱渐被淡忘之忧的几句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7)、内容:《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记》(藝文印書館),第9頁

(8)、我们这几年也就这两三年不怎么说了,以前在读书会读书,那时候常常跟大家相互的勉励,打开经本端身正坐,挺胸收腹,气成丹田,唇齿用力,这个唇齿用力也就是把你发声的器官,嘴唇、牙齿、舌头、口腔甚至整个身体它哪一个不是你吐字发音的机构呢?只不过它表现在嘴巴上,嘴巴舌头也就是吐字发音、读书、说话、唱歌的最前沿阵地。一个人能够在每天每天每一天当中,把打开经典朗读上一小段时间,这种状况尤其是旦旦而伐之这种状况,旦旦而伐之是烦恼习气来侵伐自己的本来性情。我们把旦旦而伐之改成旦旦而读书,旦旦而朗读经典,每天每天每一天养成习惯,身心端正、吐字发音饱满,字正腔圆、中气浑厚。这种状况身体健康,而后这里说的“得其养”,就在读诵经典当中,打开经本是读诵经典,合起经本面对日常生活工作,面对人事物,那可更加是读诵经典的一个场景。

(9)、我们一般可能会说打开经典,这是知、这是解;合起经本面对人事物,这是行,其实知和行它有区别吗?不是知行合是知行本来就是一。你所行的本来就是你所知的,你真正知道一定能够做到、能够落实,这也正所谓说解行相应、知行合一。解指导行,行落实解,解就是知,知就是解,这里面我们越读感受越有意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也就是真正领纳,而后持之不失。为人演说是不是为人表演?你真正受持读诵就在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怎么演说?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你活得饱满、阳光、健康、正常,你立身这样的一种行仪,他本身就是在行道,你行道就是在弘道。我们一旦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为了弘道而学习,为了弘扬什么而努力,一旦有外在的追求的时候,往往会事与愿违。你自己真正立起来了,这个“立”操则存,在一切时处当中,所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10)、(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两句,描写宫女们打开了镜子,就如同群星闪烁一样,使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11)、(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两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12)、43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是项羽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的两句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3)、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14)、★(12)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74頁.

(15)、而“仁义”两言为全书纲领,孟子所谓愿学孔子,以直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心法治法,无出乎此。因割其六章冠首,而以《梁惠王》题篇。又特变文曰“孟子见梁惠王”,以尊其师。今《尽心》卷下尚有“梁惠王”一章,可证也。(11)

(16)、本讲承接上讲,讲《离娄上》篇的后十八章。陈岳博士指出本篇前十章,孟子通过对仁心和仁政关系的深入剖析,确立了从个体的仁心到普遍仁政的总体规模。这后十八章,便是孟子实现从“仁心”到“仁政”的具体手段,陈岳博士将其总结为:“修身”与“养老”。

(17)、21 (1)《庄子·逍遥游》中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三句,写出了大棚在海上激起千里浪花,凭借六月大风而高飞万里的壮观景象。

(18)、《孟子》首章仅有152字,可谓言简;其义利观层次分明、格局高远,可谓意赅。《孟子》一书能够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大经典,是与“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以及《庄子·人世间》所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密不可分的。

(19)、(2)杜甫《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3)《小石潭记》中形容小石潭的环境使作者感到极其凄冷,静得让人伤感的两句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孟子名篇有哪些

(1)、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2)、(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大漠封冰,满天阴云,意境雄浑壮阔的两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3)、(3)苏轼《赤壁赋》中,苏子在畅饮之后唱起歌来,其中借“美人”形象表达出他仍对理想有追求的一句是:“望美人兮天一方”。

(4)、27 (1)屈原在《离骚》中,埋怨楚国君王糊涂荒唐,始终不了解诗人苦心的两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5)、34 (1)《论语》中记载,曾子曾经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们任务特别重大,要走的道路还很长。

(6)、(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又富于哲理,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高度自信和远大抱负的两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8)、23 (1)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设喻,说明学习不能浮躁,不能分心的三句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梁惠王公元前369年登基,公元前319年死亡,做了五十多年的诸侯;其中,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35年属于前一阶段,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19年属于后一阶段(称作“后元”)以公元前335年为分界岭,前一阶段的梁惠王顺风顺水,后一阶段的梁惠王步履维艰。

(10)、6 (1)在《诗经·氓》中,女子婚后直接痛斥男子没有准则,感情多变的两句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1)、48 (1)杜甫《登高》中,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由高到低,有声有色地描写了诗人登高的见闻,渲染出一幅萧条凄清的秋江图景。

(12)、(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与岸石相击、千山万谷响声如雷的一句是:“砯崖转石万壑雷。”

(13)、(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有高山阻隔,只有鸟可以飞越山顶的两句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14)、(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有高山阻隔,只有鸟可以飞越山顶的两句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1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16)、(2)李白在《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三句对蜀道艰难的再三感叹,仿佛也是诗人对仕途险阻的嗟叹。

(17)、“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18)、(2)白居易《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也是主旨句)的两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9)、陈岳博士向大家介绍,在孟子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思孟五行”。这一概念保留在《荀子》之中,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出土简帛的实证,此“五行”即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有人认为,本章所论的“仁、义、礼、智、乐”的“五实”,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与“五行”思想贯通来理解。因为所谓的“金声玉振”,以“乐”始,以“乐”终,“乐”即是“圣”,代表圣人境界。所以,“仁、义、智、礼”以“乐”收之,最后统归于“圣”,“五行”和“五实”在这里是贯通的。

(20)、22 (1)《庄子·逍遥游》指出,列子能御风而行,对于求福的事也不在意,但还是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3、孟子全文原文和译文

(1)、(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但是如果他们只是哀叹但不能吸取教训的话,终将重蹈覆辙,让后代的人又叹息了。

(2)、(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有的人为自己的孩子找老师,但自己却耻于从师,他对这种人的评论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4)、(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面对滚滚长江,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

(5)、最后,陈岳博士提醒我们,“圣”不仅是道德境界,同时也是美学境界。

(6)、基于道统论的“道”就是义利观的“仁义”,义利之辨的“仁义”就是道统之传的“道”,《孟子》一书得以匠心独运、首尾呼应,首章是功利与道义相互博弈的开局之篇,末章是仁义之道世代相传的收官之作,义利观与道统论因而成为孟子思想的两大核心理念。

(7)、(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身为阶下囚,面对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的一句是:“春花秋月何时了?”

(8)、(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身为阶下囚,面对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的一句是:“春花秋月何时了?”

(9)、再看后一句。仁义就是利益本身,仁义就是安吉之利、理念利益。人君以仁义治国理政而国泰民安,何愁货财之利、物质利益不滚滚而来?前有“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一句,此有“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一句。为何如此前呼后应?从“绝惠王利端”(《史记·太史公自序》)看,赵岐指出:“孟子复申此者,重嗟叹其祸。”(16)张岱指出:“何必曰利是正说仁义,未尝不利是权说。一部《孟子》告人君,都是将机就机,只是大主意不肯放手。”(17)

(10)、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11)、(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12)、但是,三十七八岁就被称作老头(“叟”),似乎有违常识。我们再看两种说法。其钱穆的《诸子生卒年世约数》认为孟子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05年,享年86岁据此比照司马迁、司马光的记载,梁惠王将五十六七岁的孟子唤作老头(“叟”),就算得上名副其实。其南怀瑾《孟子旁通》认为“叟”是不敬之词。(2)

(13)、11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用“走路”来设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14)、(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蓬草”“大雁”自比,表达诗人孤独惆怅之感的两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47 (1)苏轼在《赤壁赋》中指出,如果从变化的角度观察,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会停止,接着又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6)、后面孟子又说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有一种人,名声很大,声望很高,但是可能与他实际的学问不符,这就是徒有虚名。和前面结合起来,就是说这个名声没有根本,虚张声势、制造舆论,这种东西是很容易断绝的。因为时间长了,人们就能判断这个名实是不是相符。具有盛名,但实际情况与之不符,就是孟子讲的“声闻过情”。我们再追问,为什么有那个声名呢?为什么声名不符呢?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就是,人生在世,追求很多东西,比如权力、财富、美德等等。人们都追求声誉,希望受到别人的赞扬,谁也不希望老被谩骂。可是这个好名声怎么来呢?按照孟子所讲,就是要有实有名,或者说有本有名。一个人确实很有学问,造诣很高,那人们自然而然就会称赞你、敬重你,而不是自己去鼓吹。可是有时候就会发生矛盾,有些人特别希望有好名声,可是事实上造诣又不高,甚至差得很远。看到别人名声很大,就特别羡慕,然后就夸大其词、制造舆论来获得一个名声,而不是实实在在地去提升自己。我想,这种情况在各行各业可能都有,有些人总是嫌名声小,就采取各种方法去造势,比如选举里面。但你的实际情况与之不符,就是“声闻过情”了。这个“情”是“实”的意思,名声超过了事实,这是可耻的。用在我们身上,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声闻过情”。否则,长此以往就是无源之水,一定会干涸的。

(17)、(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感慨地说:“此事古难全”,这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8)、8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两句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9)、(3)苏轼《赤壁赋》中,苏子在畅饮之后唱起歌来,其中借“美人”形象表达出他仍对理想有追求的一句是:“望美人兮天一方”。

(20)、《孟子》首章的开篇写道:“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段话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梁惠王为什么称呼孟子为老头(“叟”) 孟子当时的年龄到底有多大?二是梁惠王讲的利益(“利”)究竟指什么?是指物质利益还是指其他事物?

4、孟子著名篇目

(1)、(2)韩愈在《师说》中借士大夫之口,说出他们耻学于师的原因,他们说,老师和弟子的年纪相近,学问修养相似,那么就“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17 (1)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三句是说,教孩子们读书认字的老师,并不是他说的儒家道统传承者。

(3)、14 (1)《庄子·逍遥游》中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那么,他还依靠什么呢!

(4)、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5)、32 (1)在《诗经·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两句,直接劝告女性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表明作者已不再相信爱情。

(6)、相傳魏國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代,《史記·魏世家》“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5)晉獻公十六年的時候因畢萬有功“以魏封毕万,为大夫。”(6)其後人便從國名為魏氏。畢萬生武子,武子生悼,悼生嬴,嬴生獻子。

(7)、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陈岳博士指出,所谓“门内之治恩掩义”即是指在家门之内,家族的血缘亲情要高于社会的普遍公义,“亲亲相隐”“易子而教”便是这种“门内之治”的具体体现。同样,“门外之治义掩恩”,陈岳博士认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不仅有“易子而教”,更有“易子而食”,这便是“门外之治”的典型代表:为了守护这个国家,将自己的孩子都献了出来,把个人的感情放到了一边。

(10)、(2)《庄子·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能够确定自我与外物之别,又能“辩乎荣辱之境”。

(11)、38 (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靓丽的两句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2)、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13)、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14)、孟公问其术,我子亲教汝。——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5)、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16)、38 (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靓丽的两句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7)、(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但是如果他们只是哀叹但不能吸取教训的话,终将重蹈覆辙,让后代的人又叹息了。

(18)、(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滁州西南诸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就是琅琊山。

(19)、孟公结重关,宾客不得蹉。——出自魏晋·张华《轻薄篇》

(20)、15 (1)屈原《离骚》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两句,写的是诗人通过加高帽子和加长佩带来突显自己追求高洁。

5、孟子名著

(1)、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2)、7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野草鲜嫩,桃花到处飘落的两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2 (1)在《诗经·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借写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和被抛弃。

(4)、(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王朝从人民手中夺取财富丝毫不留情,而挥霍起来又一点也不爱惜的两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12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呼吁女性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男人沉溺还可脱身,然而“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6)、25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朝廷中众小人嫉妒他有高尚的行的一句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7)、通俗而言,货财之利是指具体、有形的利益,可以用一串串数字来标识;安吉之利是指抽象、无形的利益,只能用一颗颗人心来表示。如果说货财之利是“1”,安吉之利是“0”,那么,“1”后面的“0”越多越好,一颗颗人心是一串串数字的切实保障。

(8)、昨天晚上我们读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汉武帝喜欢打猎,而且喜欢跟熊、野猪去搏斗,司马相如随汉武帝去围猎的时候,上书谏止这样一个危险的游戏。“千金之子不坐垂堂”,也就是说真正一个人知道,哪怕是知命之人也不坐于危墙之下,为什么?其实就是所谓旦旦而伐之。为了自己的利欲、刺激、感官的享受,在那个过程当中追逐感官享受越来越严重的过程当中,那也正是“舍则亡,放其良心”的过程。良心,只要你不影响它,又过多过厚的烦恼习气去干涉障蔽,它会自然的发挥,它会一直在线、一直在值班、一直在现场。“良心”一直在永远在,但是一旦有大力的、猛烈的东西的时候,它就会被影响和障蔽。

(9)、(2)杜牧在《赤壁》中,用“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借写两个女子的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战败的结局,含蓄委婉,富有情致。

(10)、(2)韩愈在《师说》里指出,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句,描写周瑜年轻有为的风流形象。

(12)、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4)、朱熹指出:“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7)从整个儒学史看,这是“仁义”二字最经典的解释。此前此后,无出其右者。仁是心的品德、爱的道理,义是心的裁制、事的适宜。以心爱说仁,敞开了爱情,仁在爱情之中;以心事说义,呈现了事情,义在事情之中。仁敞开了心爱者的爱情,义呈现了心事者的事情。

(15)、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16)、(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17)、35 (1)屈原《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两句,说诗人的芳香和光泽错杂在一起,所以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

(1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ps:锲而不舍的出处。

(20)、13 (1)在《诗经·氓》中,女子用“信言旦旦,不思其反”两句,控诉男子当初誓言真挚诚恳,但没想到婚后竟会变心。

(1)、选自《孟子·告子下》。(译文)忧患能使人奋发图存,安逸享乐可使人败亡。

(2)、35 (1)屈原《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两句,说诗人的芳香和光泽错杂在一起,所以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

(3)、5(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从反面设喻来说理的两句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点出了游子孤寂愁苦的羁旅之愁。

(5)、(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本想说出隐居生活的意趣,却又不知用什么言辞,所以最后直抒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 (2)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5頁.

(7)、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8)、(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有的人为自己的孩子找老师,但自己却耻于从师,他对这种人的评论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魏獻子時,魏氏實力開始上升,成為六卿之一。獻子生侈,魏侈與韓、趙二家滅知氏,侈之孫為魏桓子,桓子孫為文後。魏文侯時任人唯賢,以李悝變法,任用吳起、段乾木、西門豹等人,實現富國强兵。文侯生武侯,魏武侯時與韓、趙“三分晉地”,滅其後人。武侯生子罃(有說子罃與公子緩爭立,得勝,即位。),為魏惠王,其時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可稱梁惠王也。魏惠王時魏國實力達到鼎盛。

(10)、(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两句,借鸟鸣和泉流的意象,通过比喻写出音乐时而流畅而凝滞的两种意境。

(11)、(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示只求留下一颗忠心,永耀史册之上的一句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12)、(3)李煜在《相见欢》中,描写词人在残月之夜,孤独惆怅,寂寞登楼的两句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13)、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14)、(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面对滚滚长江,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

(15)、49 (1)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铁骑突出刀枪鸣”一句,描写音乐突然转入高潮,发出了兵器碰撞般响亮雄壮的声响。

(16)、羚羊老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视频课程中跟大家强调:

(17)、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41 (1)屈原《离骚》中“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两句,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

(20)、(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子的典故表达美好往事如梦,思念令人伤感的两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②策:竹简。

(2)、(2)郦道元的《三峡》中引用了渔歌,其中“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以动衬静,渲染了三峡深秋时节凄清寂寥的气氛。

(3)、(2)苏轼的《赤壁赋》中,描写作者与客人共饮,吟诵古代咏月诗篇的三句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45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设想:能够顺应天地的法则,又把握好“六气”的变化,而遨游宇宙的,那么“彼且恶乎待哉”!

(5)、(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滁州西南诸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就是琅琊山。

(6)、(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两句是:“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8)、张公富奢华,孟子贫轗轲。——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9)、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0)、(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兵强马壮、气势勇猛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1)、第二十七章讨论了孟子对仁义礼智的定义。首先,陈岳博士对杨伯峻的译注提出了批评,认为杨译未能抓住孟子在此处的定义。然后,陈岳博士援引李景林先生的通释,将此处的“实”译为“实质”,即“仁的实质内容是侍奉双亲之情,义的实质内容是敬长之情”。

(12)、孟子见梁惠王,无论时在公元前336年还是时在公元前335年,均可视作紧扣并落在梁惠王执政生涯的转折点上。以往,很少有人将孟子见梁惠王的时间与梁惠王执政生涯的转折点关联起来一旦这种关联被建立,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孟子》首章不同凡响的思想史意义。

(13)、(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大漠封冰,满天阴云,意境雄浑壮阔的两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14)、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15)、(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遭贬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6)、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孟子名篇有哪些136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