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
1、论语十二章解释
(1)、(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答案: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人吗?
(4)、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5)、赏析: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6)、(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7)、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8)、请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中“乐”的理解
(9)、(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分析概括文章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分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形式上,首创了“语录体”。全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11)、(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字词解释: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1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15)、(注释)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学过的知识。“可以”:可以凭借。“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8)、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9)、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详细解释习用的古语。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鲁迅《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清任泰学《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赵树理《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20)、(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2、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都有哪些
(1)、(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4)、曾周游各诸侯国13年,未被接受。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1)句意:不会超过规矩。“逾”,越过(2)句意: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夺”,改变(3)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忠实。
(7)、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8)、字词解释: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9)、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10)、(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1)、 今义:危险,几乎。
(12)、切问而近思
(13)、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14)、(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5)、C.与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16)、19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7)、(答案)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讲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18)、(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初一|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3、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
(1)、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和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7)、(答案)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8)、(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9)、(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论语( ) 不惑( ) 不逾矩( ) 不思则罔( )
(11)、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
(12)、(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13)、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14)、(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16)、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文’。”
(17)、孔子的弟子。我 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替人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
(18)、不舍昼夜,意思是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19)、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20)、(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4、《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1)、(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2)、(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3)、(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4)、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6)、(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7)、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8)、(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9)、(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了什么道理?
(11)、(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3)、译文: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14)、(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5)、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啊。”
(1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7)、(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18)、温故知新: 读音:wēn gù zhī xīn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19)、(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20)、(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论语十二章里的成语及解释
(1)、(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2)、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
(3)、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4)、为 可以为师矣。 为,做,当作。 (wéi)
(5)、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 ②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6)、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8)、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生气,恼怒 ⑤有才德的人⑥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A.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3)、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wèi)
(14)、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
(15)、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肱,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厶。厶,古文厷,象形。肱,厷或从肉。
(16)、(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7)、(1)不逾矩 逾:____________ (2)三军可夺帅也 夺:____________
(18)、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9)、2饮水(水,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20)、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1)、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5)、(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如“是以”:因此。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何以”是个宾语前置句,所以“何”的“什么”之意。
(10)、(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11)、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译文:
(13)、 三十而立 表修饰
(14)、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5)、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16)、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18)、(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9)、 古义:日:每天;三:泛指多数。
(2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9)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2)、这十二章语录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4)、答:
(5)、(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6)、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都有哪些12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