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醒世恒言名句冯梦龙82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醒世恒言名句

1、醒世恒言摘抄

(1)、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2)、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桓宽

(3)、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读书有益的名言警句关于读书有益的名言读书有益的名言关于“开卷有益”的名人名言大全

(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5)、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官”是朝廷任命的公务员,是有编制的,由国家发工资;“吏”则是由各级官员选任的,他们没有编制,工资国家也不管,而是由各级衙门自筹。

(6)、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7)、1:胜不娇,败不馁。——《商君书·战法》知

(8)、如前所说,《分类夷坚志》是南宋叶祖荣从《夷坚志》四百二十卷全帙中精选而成,有接近《夷坚志》原貌,篇幅小,易印刷,易保藏,分门别类,体例完整,便于阅览等特点,因此更易流传。由于藏有《夷坚志》部分零残本者觉得奇货可居,秘不示人,不为人所知,因此《分类夷坚志》在明清两代成为《夷坚志》的通行本。这有诸家所说为证:明田汝成云:“今行于世者五十一卷,盖后人病其繁复而加择焉,分门别类,非全帙也。”(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明朱国桢亦云:“今行者五十一卷”。(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清陆心源亦云:“所通行者,有明仿宋刊《分类夷坚志》五十卷,盖宋人摘录之本。”(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实际上明清许多人能看到的,所指的《夷坚志》即是《分类夷坚志》。《分类夷坚志》宋版已不存,现所知道的只有三种明本。新编分类夷坚志 五十一卷 宋洪迈撰,叶祖荣辑明嘉靖二十五年洪楩 清平山堂刻本 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上方题“清平山堂”四字。甲至癸集,每集五卷,惟己集六卷。前有嘉靖二十五年田汝成序。目录次行题“鄱阳洪迈景庐纪述”,“建安叶氏祖荣类编。”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皆有此本,北图本曾经傅增湘藏园藏过。叶祖荣仕履无考,当是南宋末年人。此本乃嘉靖二十五年洪楩重刻南宋建阳书肆本。洪楩字子美,嘉靖时出版家和藏书家。据田汝成《序》云:“景庐之遥胄也”,乃洪迈后裔。刻有《六十家小说》也即《清平山堂话本》。新编分类夷坚志 五十一卷 明写本 十一行二十一字。分类卷数与明刻清平山堂本同。傅增湘得之于保古斋,据傅云:“有人以朱墨笔校过,并以墨笔添补各条于卷中,卷首田汝成序后人补钞加入者。”傅疑此本乃是清平山堂所祖之本,但依据不足。(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卷子部三。)分类夷坚志甲集五卷,明活字印本,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乃据清平山堂本刻印,藏上海图书馆。傅增湘曾见过《分类夷坚志》戊集五卷,亦为明活字本,十一行二十二字。(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卷子部三。)当与上图藏甲集为同一版本。《分类夷坚志》在明代就有二种刻本、一种写本,可见它在明代很流行。由于《分类夷坚志》是《夷坚志》的选本,因此,人们对它的研究曾将注意力集中在它对《夷坚志》残本的校勘,辑佚补缺的文献学价值和作用上。早在明代,胡应麟就曾将其用来比勘他新得到的百卷残本《夷坚志》:“武林刻本《夷坚志》(即《分类夷坚志》),不知始自何时,以余所得百卷参之,盖亦洪氏之纂,匪后人伪托也。其叙事气法相类如一。……第刻本统于四百卷摘出,则余藏百卷中,同者固当什二今阅之,乃无一重见,则刻本尚难据为洪书,姑识以俟考。”(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从他这段自相矛盾的话中,看出他是下了一番工夫比勘的。清代藏书家陆心源则充分肯定《分类夷坚志》的文献价值:“此本犹宋人所辑,尝见四百二十卷全书。其所甄录,出于今存八十卷及支志,巾箱本之外者甚多。不但全书崖略,可以考见,即宋人遗闻佚事,亦往往赖此以存,未可以删削薄之也。”(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认为其可补它本之缺。张元济强调《分类夷坚志》“虽于原书篇第尽已更变,而所辑各事见于今存各卷中者,颇有异同,足资考订。”因此,他在涵芬楼汇刻《夷坚志》时,将《分类》本与它本对勘,并辑出它本所无的部分作为《志补》加以编刻,“建安叶氏分类本所辑,不见于今存百八十卷中者,尚有二百七十七则,因辑为二十五卷,名曰《志补》。”(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分类夷坚志》采用分门别类的编排体例改变了洪迈《夷坚志》原有的编纂体例。洪迈编纂时是随闻随记,编成一部分即刻印一部分。虽然是按时间顺序编排,但并非按文本本身所反映的故事时间顺序编排,而是按其所闻故事时的先后顺序编排,体例上明显存在着缺陷,表现在故事时间性并不突出,内容分散重复,加之篇幅庞大,不便检览。《分类夷坚志》不按时间顺序,而根据故事的内容分门别类择优选录,内容相对集中,针对性强,突出了编者讽世劝教的指导思想,而且篇幅适中,按类检索,便于检览,更有利于扩大普及推广《夷坚志》。《分类夷坚志》分三十六门,门下设类,共一百一十三类,收故事六百二十五则。其各集分门如下:甲集 忠臣门 孝子门 节义门乙集 阴德门 阴谴门 禽兽门丙集 冤对报应门 幽明二狱门 欠债门 妒忌门丁集 贪谋门 诈谋骗局门 奸淫门 杂附门 妖怪门戊集 前定门 冥婚嗣息门 夫妻门己集 神仙门 释教门 淫祀门庚集 神道门 鬼怪门辛集 医术门 卜相门 杂艺门 妖巫门 梦幻门壬集 奇异门 精怖门 坟墓门癸集 设醮门 冥官门 善恶门 僧道恶报门 入冥门《分类夷坚志》的分类,在中国古代小说分类学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宋代是中国类书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影响及于其它典籍,分类文选非常流行。在一些分类文选中,可分为多种典籍选本和专一著作选本两种情况:前者是从多种典籍中选录,一般是先设门类,然后分门别类从许多典籍中选录相关的内容编辑成书,这与类书接近,如南宋赵孟奎编的《分类唐歌诗》,刘克庄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等。但也有例外,分类是依据所收集的文献的状况而设置安排,如《太平广记》即如此,后者是从某部专著中选录。由于某些著作卷帙庞大,不便披览,因而对其分类编排以便阅读,但所设门类主要依据该著作本身的内容而定,受内容所制约。往往这类分类选本还加上编者的注解,如南宋杨齐贤集注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南宋腾淇编的《分类标注朱子经济文衡》等。在小说分类著作中,《太平广记》,北宋政和年间的《分门古今类事》,属第一种情况,而叶祖荣的《分类夷坚志》则属第二种情况。由于《太平广记》收录引用了自汉至宋初470余种书中的小说资料,是宋以前小说的总集,代表反映了宋初以前小说的状况和小说的观念,因此将它与宋末的《分类夷坚志》做些比较,可以看到小说在宋代的发展和演变的一些情况。《太平广记》的编纂始终得到宋太宗的关注,“以为编秩既广,观览难周,故使采摭菁英裁成类例。”(注:李昉:《太平广记表》,《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太平广记》的分类编排在体现方便观览的同时,也是对历代小说的归类和总结,并反映宋初人对小说的认识。《太平广记》虽分92类,但仍可看出其基本上仍归结为志怪、志人、杂俎、传奇四大部分:其先秦巫鬼盛行,汉代以来道教求仙和佛教因果报应说的大行,因此,神仙鬼怪、因果报应、服气炼形、奇人方术之类的志怪小说占了很大的比例,《太平广记》中神仙类56卷,女仙类15卷、报应类33卷、神类25卷、鬼类40卷几占《广记》半壁江山。将神仙类放在门类之首,除因其卷数最多以外,还与当时太宗崇道有关。太宗太平兴国间曾召华山道士陈抟,并赐号“希夷先生”,又曾命徐铉等校订道教经典七千余卷,神仙道术大行天下。尊崇神仙道术,还是受到《搜神记》以来对志怪小说“发明神道之不诬”的认识的影响。其次由于历朝志人轶事小说数量较大,受《世说新语》品评人物的分类的影响,《太平广记》也设立了一些品评人物的类目,如“奢侈”、“诡诈”、“谄佞”、“褊急”、“俊辨”、“精察”、“轻薄”、“器量”、“幼敏”等二十余类。其三《广记》的类目设置还体现出了博物,杂俎的特点,也即突出了《广记》之“广”的特点。晋张华撰《博物志》以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等继之,多是有关制度、民俗、物产、动物、植物、器物、服用、地理、医药、典故中的异闻杂录。《广记》中设贡举、铨选、职官、博物、书、画、算术、医、博戏、酒等类目与之有关。此外这些类目也与类书的影响分不开,《广记》中乐、器玩、草木、畜兽、禽兽、宝、疾病等类也可在与《广记》同时编篆的《太平御览》中找到相近的类目,而《御览》则又是在北齐《修文御览》,唐《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其它类书基础上修纂的(注:王应麟《玉海》(光绪九年浙江书局本)卷页34上引《太宗实录》云:《太平御览》纂修曾“同从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分门编为一千卷”。)。其借鉴史籍类目设“杂传”一类,收罗了唐代的传奇作品。《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在史部列杂传一类,收录一些正史所不载的人物传记和故事,如《汉武内传》《搜神记》《述异记》等,《太平广记》为反映中晚唐一些演绎人事奇情为主而非志怪的传奇作品,借用史籍“杂传”之类目名称,设杂传一类,专收传奇作品,而与史籍杂传收志怪作品有所不同,反映了《广记》编选者的时代眼光和对小说发展的进一步认识。由于《太平广记》卷帙浩繁,“镂本颁天下,言者以为非学者所急,收墨板藏太清楼”,故历宋至元,流传甚罕,影响不大。由于《分类夷坚志》编选者并未见过《太平广记》,所以在分类上并未受到《广记》的影响,此外《分类夷坚志》是《夷坚志》的选本,与《广记》是历朝小说的总集收罗广泛有所不同。《广记》收罗历朝小说,而《夷坚志》只载有宋一代志怪故事,宋传奇相较唐传奇也已衰弱,宋代传奇在《夷坚志》中所收不多,因此《分类夷坚志》的分类,就没有《广记》的志人、杂俎、博物、杂传等部分类目。北宋政和年间编的《分门古今类事》一书偏重于征兆吉凶,分类不广。而且这两部书皆杂取历代故事,并非反映宋代小说的分类情况。这样,分类较广泛,专记有宋一代故事的较早的分类小说集《分类夷坚志》就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及其实际影响。《分类夷坚志》的门类的设立,主要体现了这样三个特点:其一是充分体现了《夷坚志》志怪的特点。如有写鬼神精怪变幻,活人见鬼,人死复生,鬼魅惑人,人鬼相恋的“鬼怪门”“妖怪门”“精怖门”“坟墓门”等;有写佛法灵验,轮回报应,万物无常,信佛感应,杀生报应的“阴德门”“阴谴门”“禽兽门”“冤对报应门”“释教门”等;有写道家神仙方药,炼形长生,白日飞升的“神道门”“神仙门”;有写万物有定,冥冥暗合的“前定门”“冥婚嗣息门”,下设功名,婚姻、死生、福祸、资财、嗣息、物宅前定若干类;有写阴司地府,还魂误勾的“冥官门”“入冥门”;有写奇人怪术、吉凶征兆、殊方异域的“医术门”“卜相门”“杂艺门”“奇异门”等,凡怪人、怪事、怪物、怪术一一备陈。其二是反映了南宋后期理学盛行的特点。宋后期程朱理学成为统治阶级思想的精神支柱后,“忠、孝、节、义”的儒家伦理纲常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影响也更广更深。《分类夷坚志》将“忠、孝、节、义”排为门类之首,设“忠臣门”,“孝子门”“节义门”等,每门下与佛教因果报应结合起来,还设正反报应事类,如“尽忠类”与“不忠类”相对,“孝子类”“孝妇类”与“不孝子类”“不孝妇类”相对应,“义夫节妇类”与“不义类”对应,劝世教化,维护儒家伦理纲常的目的尤为突出。其新设了一些门类,更好地反映了北宋与南宋之际的社会风貌。北宋、南宋之交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严重,“杂附门”下“饥荒类”,“夫妻门”下“离而复合类”,集中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手工业及市民社会的繁荣,引发了许多经济纠纷和问题,因此,在“欠债门”下设“再生取债类”“欠债作畜类”,在“贪谋门”中又设“贪谋报应类”“不贪报应类”,用因果报应形式,告诫人们经济活动中应讲求信用,否则要遭报应。“诈谋骗局门”的设立更是反映了当时奸人为了谋利使用各种手段坑蒙拐骗的社会现实。下设的“奸骗局类”“赌骗局类”“掠卖人类”,揭示了当时三种骗取金钱的主要手段。“幽明二狱门”中“枉狱类”“贪谋类”“吏奸类”的设立,突出了当时官场腐败,贪赃枉法,冤狱丛生的黑暗现实。“奸淫门”下“淫僧类”的设立,首次将披着宗教外衣的僧尼的丑行归于一类。“医术门”下首设“济人阴德类”“贪财阴谴类”告诫行医者应注重医风医德,对医术恶劣,贪图钱财,误人性命的庸医进行了谴责。在“禽兽门”下,设立了“不食牛报类”“杀蚕报应类”,强调了牛与蚕这两种动物与人类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对人类生活尤为重要。这些新门类的设立进一步接近当时的社会生活,突出了世俗生活的特点,在中国小说分类学上尤其具有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意义。《分类夷坚志》这些门类的设置,既尊重原著固有的内容和风貌,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又反映出编选者叶祖荣个人的指导思想。唯其分类有体例不严,重复相交的缺憾,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如前所述。《夷坚志》是宋代小说的代表作,《分类夷坚志》又是通行本,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仿作 以元代《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为代表。《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二卷 后集二卷 不着撰人,据内容看当是元初人,此书杂取宋元奇闻异事汇编而成。既题《夷坚续志》显然是仿《夷坚志》之作,因洪迈《夷坚志》不分类别,而此分门别类,可见是受叶祖荣《分类夷坚志》的影响。它共分十七门,下又设八十个子目,其分门如下:前集二卷 人伦门 人事门 符谶门 珍宝门 拾遗门 艺术门 警戒门 报应门后集二卷 神仙门 道教门 佛教门 文华门 神明门 怪异门 精怪门 灵异门 物异门它的分类名目许多与叶本相近。如叶本首列忠孝节义,《湖海》也将“人伦门”放在第一部分,为了突出人伦次序,它将“君后”放在“忠臣”之前。再如“神仙门”,叶本下设“吕仙类”“遇仙类”“炉火点化类”,《湖海》下设有“仙真”“仙异”“遇仙”“得仙”四个子目,看似略有区别,但看“仙异”目下,有《吕仙教化》《吕仙赋词》《吕仙诗谶》《吕仙剑袋》《吕仙戏本》等篇目,实即叶本的“吕仙类”。而叶本的“炉火点化类”即“得仙”的方式之一。再如叶本“阴德门”有《林积阴德》一篇,言林积应试途中,住店见前客财物,想法归还之,因而得中贡举事,而《湖海》“善报”目下,有《不取他物》一篇,情节与《林积阴德》完全相同,因袭痕迹十分明显。在《分类夷坚志》基础上增删加工或评点。(1)感应汇征夷坚志纂 四卷 题“宋文敏公鄱阳洪迈景庐纪述,明上海王光祖纂梓”,为万历四十年王光祖自刻本。前有万历四十年王光祖序。书后有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二日黄裳之《记》,知曾为黄家所藏。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藏上海图书馆。此书系《分类夷坚志》的再选本,它从《分类夷坚志》中选出一百八十七则故事,只保留叶本的十六个门类,即忠臣、孝子、善恶、节义、阴德、阴谴、禽兽、冤对报应、断狱、医术、贪谋、奸淫、欠债、僧道恶报、妒忌、再生各门,门下又设正反报应类,如“忠臣门”下有“尽忠感应类”与“不忠感应类”。其选择标准,依王光祖自言“因阅宋内翰容斋洪先生所辑《夷坚志》,益重感应,大都述善恶之报,或验之现世,或稽诸过去、未来,因果历历无爽……惟采其感应情实者录之,筹诸梓,以普其传。”突出佛教因果报应。因此王光祖此本实乃释氏辅教之书,大大抹杀了洪迈原书的文学特点。(2)新订增补夷坚志 五十卷 题“宋鄱阳洪迈纪,明景陵钟惺增评,后学李玄晖、邓嗣德定次,钱唐钟人杰教订”,半页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藏北京图书馆。李玄晖、邓嗣德事迹不详。钟人杰,字瑞先,钱塘人。明崇祯间沈景麟校刻本《四声猿》前有其所作《四声猿引》一文,他还编有《唐宋丛书》,对唐代传奇进行过研究。此本前有嘉靖二十五年田汝成序,可知是以洪楩清平山堂本为基础增评的。它对叶祖荣的《分类夷坚志》进行了增删评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去门存类。去掉叶本所分的三十六门,保留了原有的一百十三类。他认为叶本所分之类已经具体明确,没有必要再设门。其将叶本原有的六百二十五则故事删去一百五十八则,又从历代其它志怪小说中选取九十八则故事附于各类后。如“灵性有义类”的《饲雀报环》就是采自《续齐谐记》的《黄雀报恩》,“异事类”的《阳羡书生》也选自《续齐谐记》。《雪衣娘》就是《谭宾录》中的《雪衣女》。“异术类”中的《左慈化羊》即《神仙传》中的《左慈》等。其对《夷坚志》的故事进行了评点。此书的增评者题为钟惺,明末常有托名钟惺的小说评点本问世,故此书是否为钟惺所评无从考证。笔者倾向于认为它是钟惺所评。《夷坚志》为志怪小说,谈神说鬼,而钟惺所倡竟陵诗风亦风格幽峭,人说其有鬼气。钱谦益曾这样评价他说:“其所谓深幽孤峭者,如木客之清吟,如幽独君之暗语,如梦而入鼠穴,如幻而之鬼国,浸淫三十余年,……岂亦〈五行志〉所谓‘诗妖’者乎?”(注:吴志达:《明清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页524引。)指出了钟惺诗风“近鬼”的特点。而钱所说的“木客”“鬼国”,《夷坚志》中就有《江南木客》《鬼国母》等篇。钟惺曾为其同年李心石《二十一史撮奇》写序,认为正史之中也有奇事怪事,“有关于妖祥之数,为国家兴亡之征,君臣劝警之资者”。(注:钟惺:《隐秀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1)对奇事很感兴趣,他批点《夷坚志》也是有可能的。

(9)、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冯梦龙

(10)、(原诗)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11)、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英)布菜克耶鲁撒冷

(12)、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3)、夫明殊者视异,智均者虑侔,故群下之隐,常与上同度也。

(14)、意思是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的。

(15)、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盐铁论》

(16)、(鉴赏)原诗是在劝人心肠要宽厚,能饶恕人的地方就饶恕人;做人不要太刻薄,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现今常用这句诗来劝人要心存宽厚,切莫为琐事跟他人斤斤计较。

(17)、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18)、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19)、故群臣莫能抗答其论,莫敢干犯匡谏,卒以致亡败,其不知大体之祸也。

(20)、生活就是战斗。——柯罗连科言必信,行必果.

2、醒世恒言名句冯梦龙

(1)、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2)、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3)、(鉴赏)世事纷乱不定,就像一局棋;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输赢,一来一往互相缠斗,争执不下。原诗感叹世事纷乱,争执不休。谁敢说谁是真正的输家或赢家呢?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鉴赏)这两句诗是比喻夫妻结合只是偶然,就像那夜晚共宿在一起的同林鸟,等到天亮以后,就各自离散分飞了!“巴到天明各自飞”一般都写成“大难来时各自飞”,比喻夫妻不能同甘苦,共患难;也常用来比喻夫妻遭难,不幸被迫分离。“夫妻本是同林鸟”后人改为“夫妻本是同命鸟”,比喻男女结为夫妻,就该相依相守,同生共死,一辈子不分离。

(6)、解释:人生辛勤工作,就好像春蚕吐丝成茧,茧一结好变成丝,蚕的生命也就随之而结束了。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8)、别看“吏”的待遇不咋地,但是,他们是实际的执行人,衙门内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由他们料理,他们也是直接对百姓收税派差的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描写的就是小吏的穷凶极恶。

(9)、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10)、子无二父,臣无二君。(狐突)——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1)、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12)、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13)、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14)、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15)、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憨山大师

(16)、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意思是人的利害、祸福,有时由自己的言语决定。

(19)、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永明智觉禅师

(20)、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如旱得云。冯梦龙

3、醒世恒言名句200句

(1)、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2)、解释:富贵本来不能生根,都是要从勤俭中才能得到。

(3)、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冯梦龙

(4)、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5)、然上乃多过差,既欲斥境广土,又乃贪利,争物之无益者。

(6)、至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的意思了。这句话说的是:即使你为官再清廉,也难保你的下属不油滑。

(7)、学习啦>;励志>;名言大全>;励志名言>;《6个字的励志名言大全_短篇的励志名人名言》正文

(8)、容貌娇姿奴夺魁,同郎有意只无媒。——冯梦龙《山歌·撇青》

(9)、贪吏不可为而可为,廉吏可为而不可为。贪吏不可为者,污且卑;而可为者,子孙乘坚而策肥!廉吏可为者,高且洁;而不可为者,子孙衣单而食缺!君不见楚之令尹孙叔敖,生前私殖无分毫,一朝身没家凌替,子孙丐食栖蓬蒿!劝君勿学孙叔敖,君王不念前功劳。——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0)、静夜钟声不住,石床梦想俱空。开眼不知何处,但听满耳松风。——永明智觉禅师

(11)、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刘克庄

(12)、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宋)程颐

(1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促谋!辛弃疾

(14)、(原诗)世事纷纷一局棋,输赢未定两争持。须臾局罢棋收去,毕竟谁赢谁是输?

(15)、为将者,受命之日,即忘其家;临君约束,则忘其亲;秉枹鼓,犯矢石,则忘其身。——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6)、万事繇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17)、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18)、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9)、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0)、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4、醒世恒言名篇

(1)、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2)、门外青山朵朵,窗前黄叶萧萧。独坐了无言说,回看妄想全消。——憨山大师

(3)、犬臣卧花阴鸡唱午依稀风景是吾乡。李翔(240)

(4)、解释: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5)、脱囚拜相事真奇,仲后重闻百里奚。从此西秦名显赫,不亏身价五羊皮。——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6)、引申开来,这句话讲的是好的领导也有可能被坏的下属所蒙蔽,同时,坏的下属会牵连好的领导,带坏领导的名声。

(7)、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8)、甲乙丙丁四志版本这个部分主要是洪迈于淳熙七年七月刻于建安的建本和元沈天佑以古杭本补刻的部分,即宋刻元修本。据沈天佑的《序》言:“今蜀、浙之板不存,独幸闽板犹存于建学。然点检诸卷,遗缺甚多。本路张府判绍先提调学事,勉予访寻旧本补之,奈闽板久缺,诚难再得其全。幸友人周宏翁,于文房中尚存此书,是乃洪公所刊于古杭之本也,然其本虽分甲乙至壬癸为十志,似与今来闽本详略不同,而所载之事,亦大同小异。愚因摭浙本之所有,以补闽本之所无。”(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沈天佑序中提到的张绍先曾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任衢州路知事,而沈云其为府判,则沈天佑补刻宋本也在至正二十年左右,已近元末。清严元照曾从萃古斋购得此本并加以校勘,他曾指出沈天佑修补时有妄以《支志》之文窜入:“书内尚有夺页,其所补有以宋版补者,有元人所刊补者。凡宋版所补,皆其原文;元人所补,多取支志、三志之文窜入之,如甲志所载元绍兴以后事,而所补乃及于庆元,此其证也。”(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严说为确。沈天佑所补本《夷坚甲志》中《黑风大王》中谈及汾阴后土祠,“绍兴间陷虏”,而此条又见《支志甲》卷《韩郡王荐士》也是绍兴中的事,又见《三志己》卷一等皆为明证。现今中华书局本《夷坚志》甲乙丙丁四志即是以沈天佑本为底本,其中有多条与《支志》《三志》重复,其原因即在于此。此本元、明两代均无目录著录,明人也无谈及此本,盖为私家所藏,秘不示人,直至清代徐乾学《传是楼宋元本书目》始有著录,乾隆间严元照从钱氏萃古斋购得后方将其原貌公布于世。此书为宋刻元修,弥足珍贵,为藏书家所心仪企盼,因此辗转多人之手。据严元照跋云:“徐氏《传是楼宋元版书目》载有八十卷。乾隆壬子,见于苏州山塘钱氏萃古斋,以钱万四千得之。自甲至丁八十卷,册端有玉兰堂,辛夷馆诸印,知出自长洲文氏。又有季沧苇印记,季氏书籍后悉归徐氏,则此虽无健庵印记,知即徐目所载者,无可疑也。”而严元照经过校勘后,“重录此,以为之副”,嘉庆十年家庭经济拮据,通过何梦华将此书原本卖给阁臣阮元。阮元影宋钞本编入《宛委别藏》。而何梦华借机“亦影钞一部”。据陆心源《重刻宋本夷坚志甲乙丙丁四集序》中云:“阮文达得宋刻甲至丁八十卷,影写进呈,阮氏得之吾郡严久能,后归吴门黄荛圃,荛圃归于汪阆原,阆原归于胡心耘。余从胡氏得之。”陆心源将之校勘后重刻于其陆氏十万卷楼。而原本则流入日本,为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所藏,傅增湘先生曾于静嘉堂文库亲见。(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卷子部三。)严元照所录之副本,据张元济云归湘潭袁伯夔,张元济涵芬楼刻《夷坚志》时“甲乙丙丁四志据严元照宋手写本。”现据各家之说将元沈天佑补修本收藏抄刻源流线索整理如下:明长洲文氏(文征明)↓季沧苇↓徐乾学↓严元照(录副本)副本→袁伯夔→张元济涵芬楼本→中华书局本↓何梦华(录副本)↓阮元(录副本进呈)→宛委别藏本↓黄丕烈↓汪阆原↓胡心耘↓陆心源(重刻十万卷楼)→丛书集成初编本↓日本静嘉堂文库丛书集成初编本《夷坚志》,是影印清光绪五年吴兴陆心源十万卷楼重刻的本子。宋刊元印本《夷坚志》的版本体式,据陆心源所说:“前有古杭斋沈天佑序,每页十八行,每行十八字,版心有刊工姓名”,并且还有从文征明始诸藏书家的藏书印,还有明“陆师道手录《宾退录》一条于目录后及卷一末。”(注:陆心源:《仪顾堂续跋》(光绪十八年刊本),卷)看过此原本的傅增湘亦云:“宋刊元印本,半页九行,每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栏,版心记刊工姓名,卷末有明陆师道楷书墨迹数行。”(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卷子部三。)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第十四《附录》云:“严久能有甲、乙、丙、丁四集,凡八十卷。宋本,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又一本,半页十行,行十八字。”此著录所云当非宋刊元印本的原本,而是严元照等人所录之副本。《夷坚志》甲、乙、丙、丁四志除以上宋刻元印本外,现存的还有一部明弘治间祝允明手抄的《夷坚丁志》三卷。此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夷坚丁志》 三卷 宋洪迈撰 明祝允明抄本明夔叔文、文从简、邵弥,清孙承泽,李文田、翁同和等跋,前有叶恭绰跋文。据清孙承泽跋语可知此本自明代以来,由于“祝京兆书名震一时,然其妙在小楷行世者最少,此桢乃其中年书,楷法紧严而出之以萧散,尤其生平属意之作。”因此人们皆将其视为书法珍品而加以珍藏,秘不示入,而对其在《夷坚志》的版本、校勘、补正方面的重要价值,却一直不予重视。据此本后崇祯十四年文从简的《跋》语云:“当是先生四十左右书。”此为祝允明抄于弘治十三年(1500)前后,当是今所知《夷坚志》明本中年代最早的本子。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为祝允明抄自与沈天佑本以建本为底本者不同的另一系统的《夷坚志》的版本,对以沈天佑本为主的今天的中华书局本有重要的校勘、补佚作用。祝允明抄本题为《夷坚丁志》,经与中华书局本对照,实即《夷坚乙志》。抄本共有三卷,前二卷全,唯第三卷题十四事,实际只抄六事,现将抄本三卷目录与中华书局本《夷坚乙志》前三卷目录异同对照如下:卷一皆题十三事,抄本《严君平》,中华本为《庄君平》,中华本多《小郗先生》一事。抄本《诗戏》一条,实即中华本的《李三英诗》。案:此条实言二事,一言周师厚以诗戏语陈传,一言吴效前以诗戏语李三英,而并非李三英所作诗,因此以抄本题名为宜。卷二皆题十二事,唯抄本《戏语却鬼》即中华本的《宜兴民》,抄本《异女子》即中华本《蒋教授》,抄本《梦承天寺》即中华本《承天寺》。案《戏语却鬼》言宜兴民不怕鬼与鬼戏言,使鬼退却之事,题名较《宜兴民》更为传神。《异女子》言蒋教授不守信用,遭异女子报应之事,人物以蒋教授为主,题名以中华本《蒋教授》为宜。卷三皆题十四事,抄本《蛙乞命》下有《妇人生须》一条,而中华本无此条,却有《舟人王贵》《陈述古女诗》《韩蕲王诛盗》《浦城道店蝇》四条。抄本《鬼作伪》即中华本《窦氏妾父》,则自《张夫人婢》至《兴元钟志》两本次等相同。案:中华本《舟人王贵》条“呼左”字下有校语云:“此下至《窦氏妾父》条‘又再岁,其父’止宋本作三页,严本于中缝均注‘补’字。”又《浦城道店蝇》条“时淳熙二年间也”后有严元照校语云:“此志序用乾道二年所撰,而此所补者,则淳熙年间事,知是元人妄取他志之文以入之也。”由此可知宋版残缺严重,《蛙乞命》以下四条为沈天佑所补,并非宋版。此卷《兴元钟志》以上目次似以祝抄本为准。《妇人生须》即中华本《夷坚志补》卷二十一的《蓝氏双梅》,《鬼作伪》条实言黠鬼伪充窦氏妾父以窃供食之事,题名较中华本《窦氏妾父》更切。另外,笔者据祝抄本对中华本校补二十四条,其中《侠妇人》《赵士王光》《兴元钟志》三条尤有价值。此三条中华本残缺甚多。《侠妇人》系范成大所述,缺漏侠女南归后,不堪董妻虐待,弃之而去,董妻负义终遭天报之重要情节,而明代王世贞《剑侠传》、《国色天香》,郑之文的传奇《旗亭记》,汤显祖的《旗亭记序》等皆沿其误、而此缺漏乃是《夷坚志》编纂者洪迈一手造成的,故意于建本删去,而在他本则未及删尽,祝抄本保留了洪迈删改前范成大所述故事的原貌。(注:张祝平:《范成大侠妇人故事原貌及其流变考》,《文学遗产》1997年3期,页106-10)《赵士王光》一条中华本原缺一页五百余字,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兴元钟志》一条中华本有目无文,现均据祝抄本加以补正,还其本来面目(注:张祝平:《夷坚乙志校补三则》,《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页421-4)。

(9)、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警世通言》

(10)、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1)、人的心只有拳头那麽大,可是一个好人的心是容得下全世界的。(意大利)罗大里

(12)、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冯梦龙

(13)、对不起,找不到6个字的名人名言,只有十个左右的,不知道行不行。

(14)、洪迈编纂《夷坚志》前后共六十年,其书的刻印也是随编随印,镂版时地不一。《夷坚志》的刻印情况我们只能从洪迈自己所述中了解一些片断。据其《夷坚乙志序》云:“《夷坚》初志(指《甲志》)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版于闽、于蜀、于婺、于临安,盖家有其书。……(乾道)八年夏五月,以会稽本别刻于赣……淳熙七年七月又刻于建安。”可见由于当时《夷坚志》的影响较大,仅甲乙两志就曾刻印多次。《夷坚支戊》卷八〈湘乡祥兆〉一文后,洪注云:“桃符证应,已载于《癸志》,比得南强笔示本末,始知前说班班得其粗要为未尽,故再记于此,而《癸志》即刊于麻沙书坊,不可芟去矣。”据此可知《夷坚志》前十志又曾刊于麻沙书坊。以后《支志》《三志》的刻印也很复杂,据黄丕烈所云:“余所藏宋刻,有《夷坚支甲》一至三三卷,七八两卷,皆小字棉纸者。《夷坚支壬》三至十共八卷,《夷坚支癸》一至八共八卷,皆竹纸大字者。”(注:《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则知《支志》至少有两种以上版本。由于《夷坚志》是前后六十年间随编随印镂版不加之卷帙浩繁,费时费资,很难将四百二十卷一次刻印而成,因此汇为全帙的刻本极少。《夷坚志》搜罗广泛,卷帙浩繁,因而也不便披览。人们叹其博大,病其繁杂,在南宋时有人对其加以选编分类,据书目文献记载,当时出现了这样三种选本:陈日华选本据何异写于宋嘉定壬申的《容斋随笔序》言:“仆又尝风陈日华,尽得《夷坚》十志与支志、三志及四志之共三百二十卷(“三”当为“四”),就摘其间诗词、杂著、药饵、符咒之属,以类相从,编刻于湖阴之计台,疏为十卷,览者便之。”陈振孙则有另一种说法:“《夷坚志类编》三卷,四川总领陈昱日华取《夷坚志》中诗文、药方类为一编。”(注:《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这与何异的说法卷数不同。似为繁简本。按:洪迈《三志己》卷七所云,“陈晔日华”与陈振孙所云“四川总领陈昱日华”是否为同一人,尚难判定,姑存此待考。何异的选本何异自云:“仆因此搜索志中,欲取其不涉神怪,近于人事,资鉴戒而佐辩博,非《夷坚》所宜收者,别为一书,亦可得十卷,俟其成也,规以附刻于赣,可乎?”(注:何异:《容斋随笔序》,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叶祖荣选本题为《分类夷坚志》,共五十一卷,分三十六门,一百十三类,反映面广泛,尤其突出志怪成份。属《夷坚志》的精选本。这三种选本编选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使“览者便之”。然由于选者眼光宗旨不同,内容侧重点各异,也显现了不同的特点。陈日华本不重志怪故事,专取与人事有关的诗词杂著,与实用有关的药饵、符咒等内容。何异本更明确提出排斥志怪成分,专取《夷坚志》中近于人事部分,并强调其鉴戒作用。而“叶君之意专取神怪,与陈、何二君宗旨不合。”(注: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民国二年刊本),卷)其实叶祖荣本虽取神怪,但也包含陈、何二本的人事方面的内容,而且更注重警世劝诫的社会作用。《夷坚志》编纂期长,镂版不卷帙浩繁,难以刻印等特点给《夷坚志》的传播带来了困难,加以宋末战乱等原因,散佚者难以补全,因此时至元代就已经亡佚了一部分,人们已无法见其全帙。《宋史·艺文志》也只录甲乙丙六十卷,丁戊己庚八十卷。元人沈天佑刻印《夷坚初志》中甲乙丙丁四志八十卷时,已发现蜀、浙板不存于世,只有闽板尚存于建学,点检诸卷,遗缺甚多,因此他不得不以古杭本补之,终于刻成《夷坚志》甲乙丙丁四志共八十卷。其实这仅占全书的五分之《初志》的一半还不到,他却不无得意地说:“由是《夷坚志》之传于天下后世,可为全书矣。”(《夷坚志序》,可见他根本不知道《夷坚志》有四百二十卷。到了明清,虽然经过一些学者的努力,《夷坚志》的零残本不断发现,但人们仍无法一睹其全貌,我们不妨看一下,明、清部分官私书目对《夷坚志》的著录情况:《夷坚志》 一部十八册残缺、一部十二册阙(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十一)《夷坚志》 四百二十卷(明焦竤《国史经籍志》卷四下)第四十三册《夷坚志》(明赵用贤《赵定宇书目》)《夷坚志》 十一本(明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来字号)《夷坚志》 四百二十卷(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上)《夷坚志》 十册十卷(明祁承邺《澹生堂藏书目》)《夷坚志》 二十卷(明朱睦㮮《万卷堂书目》卷三)《夷坚志》 杭刻 类书类(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夷坚志》 五十卷(明徐@④《徐氏家藏书目》)宋洪迈《夷坚志》 七十卷 原一百卷,今存甲、乙、丙、丁、戊、庚、癸七集。又《夷坚三志》 三十卷 原一百卷,今存己、辛、壬、三集(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洪迈《夷坚志》 四十八卷(清钱曾《述古堂藏书目》卷三)《夷坚志》 (失戊集十卷、己集五卷、庚集前五卷、壬癸集全存)六十卷 元人钞文氏三世阅、汪钝翁手跋十二册(清王闻远《孝慈堂书目》)抄本《夷坚志》 野处老人自序 一百卷五函四十册(清曹楝亭《楝亭书目》卷三)《增补夷坚志》 五十卷 宋鄱阳洪迈著(清金檀《文瑞楼书目》卷五)宋本元印《夷坚志》 八十卷(清徐乾学《传是楼宋元本书目》 宙字二格)《夷坚志》 宋洪迈 二十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书目》)《夷坚志》 甲、乙、丙、丁四集 八十卷(清汪士钟《艺芸书舍宋本书目》子部)宋洪迈《夷坚支志》 一百卷 与时刻分类五十卷者不同,每十卷有小序,此全书四分之一也(明黄虞稷撰 清 周在浚编《征刻唐宋秘本书目》)《夷坚志》 甲壬癸 八册,《夷坚乙志》一至三 一册(清黄丕烈辑《求古居宋本书目》)《夷坚志》 八十卷 计十六本 宋洪迈撰 影写宋季闽刊本《夷坚支志》 五十卷 计十本,宋洪迈撰 影写明嘉靖间刊本(清朱学勤《结一庐书目》卷三)明清两代书目仅焦竤《国史经籍志》和陈第的《世善堂藏书目录》著录为四百二十卷。然两者实为抄录前代书目,并非实有其书,并不反映明代实际藏书情况。《四库全书总目》就曾批评《国史经籍志》说:“《国史经籍志》丛钞旧目,无所考核,不论存亡,率尔滥载。”其它一些书目著录的也都是一些残篇断帙。明代胡应麟从小读《鄱阳经籍考》就知有《夷坚志》一书,以后“则遍询诸方弗获,至物色藏书之家,若童子鸣,陈晦伯,皆云未睹,盖琅琊长公,亦不省有是书矣。”(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最后也只觅到一百卷左右,可见《夷坚志》散佚之严重。不仅《夷坚志》全帙已荡然无存,只存一些零篇残卷,就连选本也难逃厄运。宋代的三个选本,何异本只见其说,未见书目著录,究竟是否付刻成书,还是在成书后亡佚,都不得而知,陈日华本,在宋代已刻印成书,且有书目著录和何异之序说为证,但宋以后也未见踪迹。唯独叶祖荣的《分类夷坚志》流传至今。它与其它二本比较起来,既保留了《夷坚志》志怪的主要特点,又包容了二本所具有的人事、符咒、药饵、诗词的部分,它是由《夷坚志》全帙中精选而成的,更接近《夷坚志》原貌,它又比《夷坚志》全帙篇幅小,更易刻印,更易保藏;它分门别类,体例完整,便于阅览,因此也更易流传。《夷坚志》的版本,宋以后就亡佚近一半,从历代著录和现存的版本看,宋以后主要分三个部分流传,即《夷坚初志》的甲乙丙丁四志八十卷部分,《夷坚支志》《夷坚三志》的零散卷帙部分,《分类夷坚志》五十一卷部分,这三部分各不关联,直至清末才汇为一帙。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6)、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明)李贽《焚书高言说》

(17)、夫圣人乃千载一出,贤人君子所想思而不可得见者也。

(18)、只疑落花漫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19)、楼主所例举的是词和曲,严格意义上讲不是诗,只能算诗歌范畴,六言诗比较少,整理了一下,较有名的有下面几首:

(20)、(原诗)人面不看看佛面,平人不施施僧人。若念慈悲分缓急,不如济苦与怜贫。

5、醒世恒言名句解释

(1)、(原诗)云端看厮杀,毕竟孰输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醒世恒言名句冯梦龙8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