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是什么123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

1、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语

(1)、孔子的亲亲相隐相互包庇,犯法还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山河。仁义道德廉耻都跑哪去了?

(2)、《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孔子的思想和实践活动都包含其中,野狐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从政实践;孔子的人伦思想和孔子的人格、精神;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

(3)、接下来谈大藏经的构成和三大体系的差别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哪个体系,都是按照经律论三藏的体系进行编著的。经指的是佛陀或者菩萨的教诲所形成的文字。律实际上就是戒律。论是后世僧侣对于佛经的理解认识和阐发所形成的著述。狭义的佛经指的就是大藏经当中的经藏部分。在这三部分当中论的后世著作身份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肯定就不需要讨论是不是有佛陀所写或者所著。至于律,内容最少中派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小,一般认为是从佛陀创立佛教开始一直延续下来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争论主要出在经藏部分。

(4)、“每事问”,“韦编三绝”,“吾十有五志于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勤奋好学的故事很多,而且他终生都在学习,“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看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娱乐至上,娱乐到死,在娱乐的过程中抽空骂骂孔子,彰显自己比较前卫。

(5)、先谈一下现存佛经的情况。佛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宗派是有差别的。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指的就是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汉族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朝鲜,再加上越南大部分地区,所信奉的佛教。藏传佛教的分布,除了藏区也就是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在新疆内蒙古东北也有相当程度的分布。此外在北京和河北等地也有少量寺庙,比如北京著名的雍和宫就是藏传佛教寺庙,承德避暑山庄内也包括了一定数量的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在蒙古,尼泊尔,不丹以及印度的小部分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和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国家,比如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中国云南和越南南部少部分地区也有传承。

(6)、《论语》上说:“子不语乱力怪神”,“敬鬼神而远之”,显示了执着于现世的儒家情怀。而鲁迅也说:“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吧!想出世的,快出世吧!想上天的,快上天吧!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吧!现在的世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学习的态度要老实,不要弄虚作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的经常性和快乐学习的问题;“因材施教”,‘“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三省吾身”……孔子及弟子的很多教育观点和教育心得不是对我们没用了,而是我们根本远远没做到。

(8)、《论语》孔子对“信”很强调,有很多章句都在谈信的问题:

(9)、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译文: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10)、到了公元元年前后,北印度贵霜帝国成为了当时佛教的发展中心。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佛教开始向中国进行传播。贵霜帝国当时既和中国有着交往,同时和中东的波斯乃至于古罗马地区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时候,以大众部佛教为基础,吸收了少量上座部佛教思想,以及印度本土婆罗门教和波斯拜火教,再加上古希腊宗教的影响,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佛教教派,大乘佛教。大乘指的是能够同时容纳多人乘坐的马车。与之相对的是,小乘佛教。这是大乘佛教用来对之前的大众部和上座部佛教进行贬称的一种称呼。指的是只能够由一人乘坐的马车。从这个名称上看就体现了两种思想。早期佛教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开始提倡通过帮助他人解脱,从而实现自身解脱,也就是有普渡众生的思想。

(11)、“半部《论语》治天下”真正流传起来,应该是在元代,有史料记载的应该就是高文秀的《遇上皇》剧情里,借助主角赵元所说的一句话。但是元代大家都知道,属于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又多崇尚武力,对这些他们认为文绉绉的东西自然不感兴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以当时也有一种说法叫“九儒十丐”,儒生几乎就是乞丐的代名词。后来儒生被称为“臭老九”的说法就是由“九儒十丐”得来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当时儒生们大多不受重用,为了找一个精神信仰,提升自己这个团队的社会地位,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在私塾、酒馆等地方,不断宣扬《论语》的好处,在一些郁郁不得志的社会青年范围反而得到了广泛散播。

(1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3)、鲁迅对儒学的批判确实相当激烈,但他并不是要置儒学于死地,而是要它起死回生,他是在做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工作。他在1936年致尤炳折的信中说:“日本国民性,的确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之侵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

(1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5)、孝的问题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不同于封建时期,孝的形式和具体内容必然有改变,但本质和精神不会变。

(16)、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8)、“有教无类”,涉及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孔子弟子贫富都有,大多都出身贫穷。孔子没有区别对待,没有分重点班,普通班。国家现在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教育的投资,要求教师轮岗到乡下学校,无非是解决教育的均衡化问题。

(19)、他在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强调继承儒学传统。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提出了“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建设原则。绍兴任教之余,他搜集抄录会稽先贤遗作,张扬先贤蠡德,“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以挽救因时世变迁而产生的“土风不加美”的习尚。些言行固然表明青少年时期他对儒学在近代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负效应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的精神血脉和儒学的深厚的渊源关系。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是什么

(1)、(9)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2)、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与利益无涉,而是出于道义。如果牵涉到利益,往往就产生很多纠葛。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孔子是历史上唯一的“圣人”,他有着极高的道德情怀:重义轻利、宽恕忠信、仁爱博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敬老爱幼、乐于进取,勇于担当……孔子的人格和精神是后世人们永远的榜样——万世师表。

(6)、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在当代,学习《轮语》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你只要看半部,还不骂《轮语》是愚民的狗屁之言,那你就非奸即盗。

(10)、可是它天天叫嚣“克已复礼”不就是想“回到古代去”吗?孔子这不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11)、现存三大大藏经体系经藏部分的内容差异非常大。汉文大藏经经藏部分的内容最为丰富,藏文次之,南传巴利语内容最少。巴利语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有人说是古印度语言,但现在学术界有争议。南传佛教各国用自己的文字记录巴利语,形成了各自的大藏经系统。

(12)、(5)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4)、(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15)、所以说,在鲁迅的思想中,也有受儒家影响而形成的踏实、奋进、有担当的家国情怀。这使得鲁迅在那个黑暗时代里不消极避世,不做羲皇上人,而与各种黑暗势力作斗争,匕首投枪,战斗不止,从而成就了他“战士”的称号。结语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在探索文化与人性中,值得我们学习。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值得怀疑和改造。

(16)、0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译文: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7)、也许(基层)国人道德水平高的人太多,也许(基层)国人有道德水准高的缘故,基本保持了传统观念。如含蓄、本分、厚积薄发等特征。按照正常,提拔成领导,道德水平越高越会得到提拔。但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一般不会“安能弯眉折腰事权贵”。无形中,让无德的人趁机钻了空子。无德人,甚至不择手段,甚至抛弃人格,爬向领导的岗位。

(18)、大乘经的由来当然不能够用传说来解释。根据现在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当时大乘佛教的僧侣写成的。因为佛经总是以佛陀或者菩萨的身份通过对话来阐述佛法,所以不可能保留作者的名字。

(19)、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20)、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3、论语里最好的一句话

(1)、有感:松柏的韧性几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展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2)、即使到30年代,他也没有放弃对儒学的批判,而是把文化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外反动派利用儒学倒行逆施行为的鞭挞,揭示了儒学在现代社会所可能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可以说,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做着儒学的批判和清理工作。

(3)、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里仁》。君子在言语上迟钝,但做事情却能十分敏捷。

(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思想上提出“仁”和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后世统治者确立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6)、066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7)、叶公所说有点像咱们现在提倡的所谓“大义灭亲”,具有法制精神。但孔子认为叶公所说的事情不符合人的本性,它枉顾守法的无辜公民人身被伤害、财产被掠夺的客观前提,犯了包庇罪,苦了受害者,好了害人者。

(8)、解说:要到天气变冷,才会认识到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10)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11)、请儒家弟子论述一下,以孔子的伟大,怎么能到过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灭亡呢?反倒是他从没去过的秦国统一了中华!你们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吗?怎么就把孔子的祖国鲁国治没了呢?

(12)、(6)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3)、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4)、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5)、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6)、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7)、鲁迅通过一系列典型的塑造和深刻的论述,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是他在五四退潮后仍坚守阵地,把解剖刀伸向儒学的各个方面,将儒学的种种弊端昭示天下,还是他撕破种种道学家的丑恶面孔,将他们的灵魂桌首通衡。

(1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 为政》

(19)、看看我们现在不也在强调诚信,诚信问题是市场经济更需要的基本道德,每年由于诚信问题而产生的经济案件不知有多少,论文造假、考试作弊、假冒伪劣商品等等无不与信用缺失有关。

(20)、在《论语》中只有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甚至自相矛盾、前后打脸的为人处世格言,类似微博上的心灵鸡汤,并无什么高深的思想,更别提科学技术,中国人研究了几千年,弄到后来国弱民贫、道德精神麻木、差点就亡国灭种!

4、论语十个经典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2)、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没有仁德之心的人,不会长久的处于困境,也不会长久的身处按了。有仁义之心的君子会安守仁道,有智慧的人会通晓仁道的利处。

(3)、(4)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有感:我们一直在说儒家的仁,其实质就是爱人。这里的人是广义上的,不是单指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而是芸芸众生。这与佛教之慈悲有些相似的味道,只是做到这些实在是困难。

(5)、《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6)、这章经文反映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认为,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谦虚诚恳,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议论,过往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过去的事情所困扰。

(10)、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等观念,在鲁迅那里都有具体的体现。“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忠。“梦里依稀慈母泪”是孝。“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仁。鲁迅的“荷戟独彷徨”、“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坚韧战斗精神,与孔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与抱负,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11)、从早期佛教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佛经的数量在当时远不如当代那样浩如烟海。其实内容应该是很少的。那么现存这么多的佛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边又涉及到佛教在后来的一个分裂和变化发展历程。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译文: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14)、《论语》中有不少关于为政的章句,很多论断今天依然很有价值。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18)、汉文大藏经当中的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有久远之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的经部,应该是佛教经典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佛经。其中的杂阿含和南传大宗经当中的相应部,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卷。很有可能是源于最早的由迦叶主持的结集所形成下来的经典。

(19)、宗派不同佛经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就形成了三个大藏经系统。大藏经是佛教的说法,其实就是佛教所有经典的汇编。三个大藏经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汉传佛教当中汉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就有一定的区别。能够收入大藏经,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成广义的佛经了。

(20)、065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论语最经典的十句话

(1)、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只是想要速度,却往往达不到目的地。急功近利,往往会出差错,反而适得其反。

(2)、孔孟儒家学说加一起,不如陈胜吴广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3)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论语》有大量关于“孝”的论述,孔子作《孝经》传于曾参,孔子说:我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子从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孝来做起,推己及人,由孝到忠,最终实现他的大同理想,这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后世的封建社会也充分证明了这一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问题对我们今天为政也好,治理单位,领导公司也好,应该又借鉴意义吧。

(5)、有人将原话简化成“道不远人,远人非道”,简则简矣,而情味和含义大变。

(6)、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汉传大藏经当中还有一部分是中国人写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注录而成的坛经。除了此书以外,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中国人写成,但是托名佛经的著作。比如佛说父母恩重经。此书明显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写成的,其目的就在于调和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矛盾。古印度人没有这样一种思想意识,是不可能写这种书的。

(11)、(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1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3)、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其唱得好,必定让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伴随和唱。孔子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所提倡的“与人同乐”的思想,对现在的很多人都有着很深的启迪作用。

(14)、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译文: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15)、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其他人。这句话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事原则。

(16)、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会讲究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会相互勾结在一起,而不会顾全大局,讲究团结。

(17)、解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骄纵,小人骄纵而不安详舒泰。

(18)、“道不远人,远人非道”陈述的对象是“道”,指出了道和人生社会水乳交融的亲和关系:道,源于社会又服务社会,指引人生。

(19)、我翻看了一下《宋史·赵普传》,里边赵普有这样一句话:“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显而易见,赵普虽然肯定了《论语》的好处和对自己的帮助,但压根就没提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事。赵普是赵匡胤这个疑心病高度患者的绝对嫡系,经历了“陈桥兵变”,后来又帮助赵匡胤搞定中央集权,到最后达成终极目标的“杯酒释兵权”,赵普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20)、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学而》。礼仪的作用是要与人们和平相处。就是告诉我们人为设置这些礼仪是为了达到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状态,并不是把人约束起来。

(1)、鲁迅的实践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说鲁迅始终同儒学传统保持密切的精神联系,还可以从他始终重视道德的自我修养和道德的社会功能得到有力的证明。他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无私的社会献身精神,他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他为坚持真理而独立不倚的高风亮节,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行为,甚至包括他为了母亲而对传统道德的痛苦承担,包括他在冲破孝顺母亲与解放自己的两难选择的困境后对朱安负责到底的表现,都表明他在为人上堪称中国人的楷模。

(2)、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通晓就是通晓,不懂的就是不懂得,这便是智慧。不懂装懂就是无知,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应当学会虚怀若谷。

(3)、鲁迅先生被称为“黑暗中的斗士”,我们熟悉的代表作品有《呐喊》《狂人日记》《彷徨》《阿Q正传》《朝花夕拾》。这些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汇集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见解。

(4)、辛亥革命失败后对国事的严重失望使他沉醉于对古籍的搜集阅读和整理中,正是这种忘我的沉醉及袁世凯、张勋等复辟派利用儒学导演出的一幕幕丑剧,使他对儒学的本质有了清醒全面的认识,从而在友人的邀请催促下开始了对儒学的深刻激烈的批判。他的“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般的人世精神,他对社会黑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绝望的抗战,他从不为恶势力所屈的浩然正气、铮铮硬骨和坚贞气节,都可以从儒学那里找到思想的源头。

(5)、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孔子承认人的私利,但更强调大义,把大义置于个人私利之上。在功利主义泛滥的今天,很多人把个人私利高置于公义之上,由此引发的问题多不胜举,各种因为金钱和私利的经济犯罪也是数不胜数,这样的风气是非改不可的,还是多读读《论语》吧。

(6)、讲到这里就要退回来谈一谈现存早期佛教史料当中所记载的佛陀著述的情况。和当时的很多著名思想家一样,佛陀也是述而不作。也就是通过直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通过文字。佛陀死后,佛教僧团的管理权落到了他最重要的弟子迦叶身上。他决定将佛陀生前的教诲通过整理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佛陀弟子当中记忆力最好的阿难承担了这样一个职责,在500名弟子面前背诵佛陀身前所有的重要语录。每一句话都要得到这500人的一致认可才能保留下来。这个过程在佛教当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结集。在当时书写材料昂贵且文盲众多的情况下,以背诵的方式传承佛陀的言论,从而间接传承了佛陀的思想。结集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背诵内容的一种集体性的修订。

(7)、而孔子论述的重点是君子如何传道弘道,其前提条件是尊重人,亲近人,如此才能引导人,教育人,使他们向道、明道、行道。

(8)、蠕家上位之后,中国人的一种恶劣传统就登上了大雅之堂了: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公德、良知、法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将自己想要达到的邪恶目的狡辩成“正义”。长此以往,道德沦丧、人心险恶在中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9)、047 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0)、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译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11)、关于鲁迅和儒学的传承关系,鲁迅出生在儒学世家,从小接受儒学传统教育,虽然家庭的变故使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并因此而初步发现了儒学的弊端,但儒学传统的精华已化作丰富的营养融进他的血液中,并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喜披览古说”的习惯。

(12)、“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学习知识过程中一味死记硬背而不深入思考就不能领会知识的真正含义,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能纸上谈兵,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学以至用,解决实际问题。“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做学问,脱离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一味在凭空思考,不去深入钻研,不去接触实际,就只能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毫无价值。

(13)、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是教社会管理者们,如何逃避责任!那国难当头时谁来保家卫国?日本入侵时,你往哪里逃呢?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是教人只要锦上添花,别雪中送炭。那国家有问题时谁匡复正道?

(14)、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是儒学的克星,但实质表现是鲁迅和儒学的传承关系

(15)、”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了孔子的话,足见其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常说领导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孔子将其说得更有哲理和诗意。

(1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7)、大乘佛教兴起以后,逐步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体。到了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进入了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进入了密教发展阶段。所谓密教也叫密宗。指的是通过隐秘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佛法的传承的宗派。原本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后来成为了大乘佛教的主体。密教的特点是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内容。因此特别重视佛教的仪式仪轨。而密教的发展时期恰好又是藏区吸收佛教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使得藏传佛教呈现了以密教为主的这样一种特点。藏文大藏经当中就保留了大量大乘佛教晚期密教经典。这是和汉文大藏经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密教经典当中的一些修行思想和方法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宋代时候设立的官方佛经译场当中,并不翻译此类经典。 汉文大藏经当中密教经典文献就远不如藏文大藏经丰富。但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保存,汉文大藏经要优于藏文大藏经。

(18)、笔者认为鲁迅 将启蒙、忧患意识发展为唤醒意识。鲁迅先生是用“笔杆子”当“枪杆子”在战斗的,弃医从文便是他真诚的面对现实和人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揭露社会人性的内在,是先生的性格和个性。直竖坚硬的发型与横眉冷对的态度,在黑暗中划开了一道口子,让一束阳光射了进来。鲁迅的思想中也有与儒家思想相通或相同的地方

(19)、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理解上述句子的难点在于句子中的“人”含义并不相同,第二个人指“先知先觉的人”,指君子、贤人、圣人,而前后两个“人”指众生、百姓。《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先知先觉的人”即为“生而知之者”。

(1)、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3)、译文: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论语十句最高深的话是什么12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