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关于无为的名言
1、体现老子无为而治的名言
(1)、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像烧菜做饭一样,小心翼翼,掌握好火候,按自然规律去做,不要动不动各个调料都想加一点,火觉得越大越好,油放得越多越好,这样烧出的饭菜,反而成了四不像了。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应该按照无为而治的理念,一切顺其自然,休养生息,不要动辄搞这个运动那个活动的,天天折腾老百姓,不得安宁。
(2)、语出《老子·第四十五章》。最完美的东西,就好像有残缺一样,但事实其效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就像是空虚一样,因为他的效用是没有穷尽的。
(3)、(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老子·俭欲第四十六》
(6)、(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7)、(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老子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1)、(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12)、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3)、老子名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5)、老子名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6)、”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老子》”
(1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18)、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2、老子关于无为的句子
(1)、(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老子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4)、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5)、一切都不干涉,事情就成功了。不去管教百姓,百姓自然听话。用这样的原则去做的人,就是“上德”之人。“上德”之人,似乎什么都没做,却什么事情都办得很好,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7)、(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8)、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9)、祸患和福报是同时存在的,福报中往往潜藏着祸患,祸患中也隐藏着福报。
(10)、老子名言: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1)、《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他想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不说话,学生怎么阐述老师的思想?孔子说上天曾经说过话吗?青天从来没说过话,但四时运行很有规律,万物自然而然生长。真正的学问,观看自然界就明白,自然界对人类也是行不言之教,“人法地,地法天。”善于观摩思考的人,观天道则明人事,“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
(1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4)、“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老子
(15)、老子名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6)、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1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9)、(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2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
3、老子讲无为的含义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2)、老子名言: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4)、老子名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妄为,不乱做,也就是不要按个人的意愿,个人的心计去做,而是要按照自然法则来做。也就是按人的自然生存规律运动变化来做。就是现在有句话叫“人性化”来管理。
(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老子名言: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9)、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0)、《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
(1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1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14)、(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5)、(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1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老子消除纷争的办法不是制定规则,进行引导,而是消除人们的欲望,返回蒙昧时代。
(20)、老子名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老子对于无为的阐述
(1)、“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聃
(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7)、老子名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5)
(1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1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8)、(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5、老子关于无为的名言名句大全
(1)、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3)、老子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27)
(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6)、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0)、《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11)、老子名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4)、老子名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5)、(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7)、天地万物皆如此,那么人的行为也应如此。圣人治国,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安居乐业,这并不值得唏嘘感叹,更不值得感恩戴德,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他本来就应该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否则,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君主。无论圣人,抑或君主,对待事物,对待百姓,都要尊重其本性去对待,而不要胡乱指挥,横加干涉,瞎折腾。
(1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9)、老子名言: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0)、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解读: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老子
(2)、(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老子名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7)、(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8)、(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9)、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10)、(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1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2)、《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3)、老子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5)、(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16)、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比如,山高就用风吹之,水多就有河流之。这就是科学所讲的自然生态平衡,像现在环境污染很厉害,到处在喊环保,其实不用喊,只要人什么都不做,让老天来做这个工作,想必用不了几年,大自然又能恢复到从前模样了。
(1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1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道德经》
(1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0)、(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5)、(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6)、“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7)、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2)、0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13)、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7)、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8)、等于老子与孔子,他们把道与德的观念,是分开来讲,可是后来一提到老子,便把道德二字合而为作为一个名词来解释它了。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词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的观念,也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是不作的意思;“无为”并非是不为,后人一提到“无为”,便把它纳入不为的观念,那真冤枉了老子。
(1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2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老子关于无为的句子14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