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简短版
1、孔子的故事简短版20字
(1)、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2)、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就相当于没了大树庇佑,他们被他父亲的正妻赶出了家门,于是他母亲就带着他和孟皮回了孔子的外祖父的家里,在那个家里也是没有什么地位,常受挤压,孔子母亲不愿孔子受委屈。
(3)、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4)、他开创了私人讲学,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3000人,其中贤能的人就有72人。
(5)、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6)、孔子一系列据理力争的坚持,就触动了三个大夫的权利和利益。大家要知道中国历史上那些想要改革的人,大多命运都比较悲惨,商鞅、吴起、屈原等等。孔子也险些被那些大夫杀害,几经周折才逃离鲁国。
(7)、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8)、好多传记就是人物生平流水账,孩子一读就困怎么办?
(9)、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10)、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11)、当初,子路在卫国。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d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
(12)、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13)、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14)、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15)、2018年11月《中文自修·聪明小豆丁》上,
(16)、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
(17)、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一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
(18)、因此这人回来后并没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来是想去赎他出来的,可是一想,我赎了后,若去报帐,别人肯定要议论:以往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好。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人就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不去赎人了。因此,此做法就阻碍了许多鲁国奴隶被人赎出,是错误做法。
(19)、 子路说到:“我已经给你讲过三遍了,一年有四季,天道如此,谁都改不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总是不明白呢?”
(20)、要到楚国必须经过吴兵控制区,但孔子带着弟子还是决定冒险前往。路途中,要经过一段辽阔的荒芜地区,人烟稀少,无处餐宿;同时为了躲避吴国军队,不免要绕道行走。时间一长,无人接济,随身带的粮食吃完了,而楚国还没到。人都饿得站不住了,趴下了,两眼放绿光,想起也起不来。眼看马上就饿死了,孔子却说:“知我者其天乎!”
2、孔子的故事简短
(1)、 三季人—即指代无知的人,有时用于贬义。
(2)、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3)、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4)、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并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
(5)、牧童们都愿与孔丘结伴放牧,一则因为他身材高大,被誉为“长人”,力大无穷,和他在一起,便没有人受欺侮;二则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特别是他腹中装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起,胜似上学读书,因此,孔丘所到之处,便有牧童尾随,牛羊成群。
(6)、亲爱的小读者,看完这段有关“为谁而学”的讨论,你的心中是否也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呢?书中的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与学生的每一段对话都耐人寻味。为了便于少儿读者理解,书中还配有大量的情节图画和文物图片,能够帮助你对孔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具体的认识,值得一读。
(7)、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
(8)、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9)、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10)、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1)、原来,那个深夜他接待的是一个亿万富翁和他的妻子。
(12)、孔丘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丘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13)、“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14)、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15)、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16)、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17)、其实,孔子何尝不知道放牛、当吹鼓手之类的事情与自己的身份不符呢?家庭的熏陶、乡学的教育、社会的习染,早已在他心灵深处形成了贵族阶级的等级观念。然而,面对积劳成疾的母亲,面对无米下锅的生活困境,他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孔子知道,要想说服母亲不去上学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善意的谎言暂且瞒过母亲。
(18)、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19)、“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20)、一天,孔子的两位学生颜回和子贡来见老师,看到外星小孩乓乒,他们心里直犯嘀咕:想不到老师竟收了这小怪物做学生。
3、孔子的故事简短100字左右
(1)、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2)、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3)、“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丘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4)、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5)、春秋末期的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学生围坐在孔子老师身边,他们畅谈着各自治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谈话将要结束时,孔老师发表感言说:我的志向和曾皙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一样的。意思是说:在暮春时节,换上轻便舒适的春装,约上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痛痛快快地沐浴罢,然后到祭天祷雨的舞雩坛上乘着习习柔风,悠哉游哉地玩个痛快,然后兴高采烈地唱着歌回家。这段话不仅体现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情怀,而且也寄寓了孔子对安闲富足、和谐惬意的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孔子是个勤奋的好老师,他一生弟子3000,论述无数,在旖旎多姿的山水佳境里,于恍惚无形的水景水性中体会出不少哲思,他在沂水岸上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仅再现了江水奔腾不息、无限流逝的凄绝场面,也抒发了人生几何,光阴短暂的深层感慨,这声喟叹至今仍慷慨有声,如滔滔不竭的江水一般涤荡千年。
(6)、一是要切实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把握孩子的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7)、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8)、 本书作者只捕捉圣贤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事件,避免事无巨细将人物一生流水账般记录,像好看的电影,有典型,有主次,有冲突,让孩子读起就不想放下。
(9)、子路回见孔子,为要引起话头,就问孔子如何打虎,孔子说: “上士打虎先揪虎头。”“中士打虎先揪虎耳””下士打虎先揪虎尾”。
(10)、同学们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所以佳节老师想,估计孔子是鲁国拥有肉干最多的人。
(11)、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12)、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13)、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14)、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15)、“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16)、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
(17)、当然孔子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他的付出那可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读书学习就异常的刻苦,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亲自教他认字了,想必大家这个年龄还在跟妈妈撒娇要妈妈抱抱吧,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而孔子就已经被他的母亲要求学习了,学了一年之后,孔子都已经认识一百多个字了,四岁的孩子认识一百多了字,那可是相当的不容易的,毕竟小孩的记性可没那么好,而孔子却能记住并且认识一百多个字,那自然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精力的,这一点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吧。
(18)、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19)、《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够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20)、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4、孔子的故事大全100字
(1)、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的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2)、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3)、“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4)、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为。
(5)、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6)、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7)、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8)、由非常了解孩子的作家和擅画圣贤的画家给孩子讲孔子、孟子、王阳明的精彩故事。作者选取三位圣贤身上的闪光点以及对孩子有教益的事件,配以飘逸灵动的水墨插画,带孩子轻松走近圣贤,让孩子见贤思齐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及作文能力。
(9)、如果你希望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愈来愈快乐。
(10)、“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11)、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12)、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1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
(14)、这些关于孔子的信息,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实,他的一生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15)、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16)、孔丘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17)、第二天,当他们要结账时,侍者却说:“不用了,因为你们住的是我的房间。祝你们旅途愉快!”
(18)、 来人又说道:“咱们打个赌,如果孔夫子说一年是三季,你得给我磕个响头;他老人家要说一年是四季,我就给你磕三个响头!”子路冷笑一声,说道:“那真是不好意思,我只能消受你的响头了!”等老师午休醒来,你问便是。”来人高喊着:“一年三季,只争朝夕呢,谁耐烦等啊!老夫子!老夫子!!”子路正待要捂住来人的嘴,却见老师踱着方步走了出来。不等来人发问,孔夫子已经开口:“子路,这位先生说的对,他的一年只有三季!你下跪磕头吧!”
(19)、孔子(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50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13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68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先后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但也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在美学上,主张“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2000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20)、乓乒觉得有点费解,便问:“老师,这两者有什么分别?”
5、孔子的故事30字5篇
(1)、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2)、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父亲去世了,谁能帮他出头呢?母亲不在了,谁能帮他擦一把辛酸的眼泪呢?
(3)、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5)、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6)、春秋列国时候,孔子带着七十二位弟子,到处游学,宣讲礼仪之术,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说法。礼,也就是现在的法。某日,来到一个小村庄,村头东头有几间草房,前边是一个宽敞的院落,是村民们聚集的一个地方。孔子走到这里一看,嗬!今天来这儿的老少爷们不少啊,正好,演说一通。夫子跟老少乡亲寒暄了几句后,席地而坐,又讲起了,什么兴邦治国,礼仪待人这些大道理。来的时候呢,在路上多喝了许多水,讲着讲着,尿憋的不行,得找个地方解决啊,转了一圈没找到茅房,正房后边就是一个大水塘,解开裤子冲水塘就撒了一泡,刚提上裤子,打北边来了背粪筐的老头儿,气冲冲的对孔子说“你这么大的一个夫子,整天到处讲礼仪,还让别人效仿你,你怎么能往水塘里边小解呢?我这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吃这水塘里的水啊。老者说罢,孔子的脸腾的就红了,回身向老头儿深鞠一躬,“老人家,你可以按我说的做,别按我做的做。看起来啊。老人家没话说了。。
(7)、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孔子的故事简短8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