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1、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
(1)、如果没有选择,就不会有千般痛苦、万般纠结。很多事情,一旦决定,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2)、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家贫你喝个什么酒?再说,人家都在斗富,你家贫还好意思写出来?
(4)、 就我个人而言,随着年岁渐增,对陶渊明的喜爱有增无减。
(5)、他对学生们说“我十岁开始读陶渊明,和他有五十年的交情了,我认识你们还不到十年,只好交浅言浅。”
(6)、东晋末年,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与陶渊明品行高洁、不慕虚荣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陶渊明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肯定是个别类,也是个被淘汰的对象。按照当时“九品中正制”推举法,公元393年,29岁陶渊明接受朝廷征召,出任江州(今九江)祭酒(管教育的官员)。由于他不会投机钻营、又不会溜须拍马,所以没有多久就辞官归隐。公元398年,陶渊明又先后在大将军桓玄、建威将军刘敬宜、镇军将军刘裕(刘寄奴)手下做过参军(幕僚官)。尽管他们对陶渊明还算不错,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让陶渊明很是不满。所以,他又选择了归隐。后来,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刘裕建立南朝刘宋,为宋武帝。据说陶渊明听说桓玄篡夺了东晋政权,随口吟诗道:“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刘裕当了皇帝,陶渊明“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借此不愿谈及与他们的关系。
(7)、生活在这样的乱世,“归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8)、韩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9)、 前两年,我也曾迷恋隐士文学,从隐居终南山的网红作家二冬、青山,到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他们笔下的隐居生活,我都追随过,但读过之后发现,和陶渊明相比,他们都少了一份对本心的坚守。
(10)、“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欢:欢愉。这两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应该聚在一起共饮。
(11)、陶渊明从晋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为州祭酒,到义煕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他有个人政治抱负,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已经非常的腐朽黑暗,根本不可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当时的官场风气更是及其腐败,谄上媚下,毫无廉耻诚信可言。而陶渊明天性喜欢自由,对于一个正直的文士大夫,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可以说是毫无立足之地,更不用奢谈实现自己所谓的政治抱负了。陶渊明在这十三年的曲折为官历程中终于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留给他的无疑最好的一条出路,就只有辞官归隐了。陶渊明的性格决定了他和政治社会的对立,只能在归隐田园这条道路上去追求精神的自由。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云无心已出岫,鸟倦飞而知返”。陶渊明并没有止步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之中,他执着踏上自己独特的行程,体会人间仙境般的田园生活。从此之后,陶渊明不再纠结于“出仕”还是“归隐”的矛盾,思想上也不再困惑。
(12)、 木心到底在感慨不如陶渊明什么呢?是于乱世中归隐田园的人生抉择?还是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人格坚守?抑或进退自如敢于出走的勇气?
(13)、公元405年,丁忧母亲结束后,41岁的陶渊明在叔叔陶逵推荐下,为彭泽(今属九江)县令。据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得知后,想招他为车骑将军,统领各州军事,他没有答应。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100亩公田一半种成酿酒的秫谷,一半种上稻米,以保证常有酒喝,有饭吃。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14)、他的思想在后世影响了无数人,当人们如痴如醉地读他留下的125首诗、12篇文章的时候,他们不仅喜爱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的率真性情,更多的是被他诗文里蕴含的平静力量所打动。
(15)、陶渊明的内心乱得像团麻,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被白白蹉跎掉吗?“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16)、君子忧道不忧贫,物质虽贫乏,却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可是一个人的精神富有,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呀!
(17)、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18)、 叶嘉莹先生在《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中写道:“研读渊明的诗,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经历。”
(19)、自己要尊重自己,时刻自信,遇事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不成为目空天下的狂人,同时要相信自己终有所成,不负一生。
(20)、陶渊明后期追求隐居生活的人生态度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讲:面对官场黑暗社会腐败,尽管陶渊明没有力量去改变它,但也没有被它改变,在这浑浊的尘世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朴质纯洁,此高洁傲岸的品质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之,陶渊明隐居田园生活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2、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1)、“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落地:指诞生。这两句是说,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2)、从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个重阳节,在众多权贵登高赏菊的宴会上,被风吹落帽子的孟嘉,是怎样温文尔雅、不露声色地对那些嘲笑他的人进行反击,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3)、失望的陶渊明以母丧为由离开桓玄,之后又投奔另一个枭雄刘裕,才发现自己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4)、陶渊明从从自身性格和性情来看,他崇尚老庄、追求自然,喜欢一种宁静、自然的生活。做官或许不是他本人所愿,他鄙夷世俗,看不起那些趾高气扬、装腔作势的大小官僚,对官场的那些繁文缛节也深以为恨。但传统的价值观念,特别是由孔子开创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不得不出世做官,一生挣扎在进退之间。儒家讲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使得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知识分子在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走上仕途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现实的丑陋又让他们思想充满着矛盾。为了不违己志,最终只能选择“独善其身”的归隐。但他们心中的“独善”,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独善,而是与“兼济”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暂时的“独善”是为了时机成熟的兼济。陶渊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独善”,而是为了寻求自由的精神家园。
(5)、在长期的隐逸生涯中,他曾经穷困潦倒,但也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在中国,一个文人要完全摆脱儒家积极用世、大济苍生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孔子做不到,孟子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陶渊明更做不到。陶渊明的悲剧在于“入世不彻底,出世不甘心”,一生处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一生挣扎于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的两难之中。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和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到体制中,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陶渊明去世以后,他的至交好友曾经写诗褒扬他的品格和气节,并且给他一个“靖节”的谥号。当然,陶渊明毕竟是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乐天安命,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很多文学家及评论家认为这恰恰是他诗文思想表达的伟大之处。人们会在读他此类诗文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冲淡、平和之美,并且认为是其精华所在。而我个人认为,不能以今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那样的社会环境,也许那是陶渊明所能找到最佳生活状态。虽然他早年也曾动摇过,但最终还是选择归隐田园,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保持自己志向的高洁,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陶渊明也完成了从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三重身份的转变。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高尚人格,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在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心中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人们永远纪念他,怀念他……
(6)、所以当接到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信时,陶渊明没有犹豫,便赴任去了。
(7)、生活可以忙碌、疲惫,心态要悠闲、诗意。喝喝茶,饮杯酒,朋友一起聊聊天,都是放松的办法。
(8)、心境开阔: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9)、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
(10)、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1)、那时还没有科举考试,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做官,可是他的曾祖——父亲的爷爷陶侃,却在东晋建立之初,用戎马一生为后代拼得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高贵门第。
(1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3)、桓玄是一个很有思想和能力的人,他是北伐名将桓温之子,而且桓玄之前讨伐了把持朝政的司马道子,这次还要讨伐挑起内乱的孙恩,他绝对比王凝之要强得多。
(14)、或许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形容陶渊明:你是你梦想路上的唯一高墙,越过去,全世界都能看到你的光亮。
(15)、除了这件趣事之外,陶渊明还有两件小趣事,不过这两件小趣事都与酒有关。
(16)、“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度过不惑之年,在家中闲适着。后来在好朋友的劝说,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官职。在任三个月后,朝阳派人下来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检查公务,受使命前来的人是督邮刘云。督邮刘云为人凶神恶煞,专门趁公务之职捞取油水、收刮民间的油脂油膏。检查公务结束后,他收获的贿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当地的百姓、县令不给他献上“礼物”,他就以此为由栽赃陷害。因此,督邮刘云在彭泽县臭名远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陶渊明不愿意忍受督邮刘云的压迫和欺诈,就不去见他,自己推却了官职回归家乡。此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众流传。
(17)、这首诗被称为《杂诗》因为真的很杂,好像各种名言警句的拼凑,但是每一句都值得仔细品味,每一句都有大境界,都富含哲理。
(18)、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19)、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20)、人的一生,坎坷在所难免,而所有的坎坷在明天看来都是个故事,所以不要纠结于眼前的不幸,也不要畏惧失去,心怀宽阔,淡然面对。
3、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2)、陶渊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只要是来拜访他的,他都会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可以离去了”
(3)、他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在《归去来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这篇名作是他在公历405年11月决定辞掉县令的职务时写的。
(4)、阳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5)、曾祖陶侃的奋勇拼搏和外祖父孟嘉的潇洒淡泊,影响了陶渊明一生,使他拥有“娴静少言”的外表和澎湃激荡的内心,在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有两种声音在脑海里争吵不休。
(6)、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喜好饮酒,行为放达,超然物外。长大后的陶潜也颇有些像外祖父遗风。外祖父家有很多藏书,陶渊明便有了机会阅读古籍,了解历史。因此,陶渊明自幼习得许多儒家经典,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有“猛志逸四海”的志向。但在东晋那个时代,老庄思想盛行,所以陶渊明又接受了许多道家思想。年少时即性喜自然,在他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以证明。无事静坐,观赏、感受自然之美景。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兼备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他成年以后,就有了很多深刻的影响,这大概是造成他思想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他既有道家的出世思想,又有儒家的入世思想。
(7)、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8)、他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第观念大于一切的时代,他也知道“出身”可能比“奋斗”更重要。
(9)、爱她,就化身为她的衣领、她的腰带、她的发油,化身为她描眉的粉、她身下的席、她脚上的鞋,让她的手指从身上滑过,去感受她的香气、她的呼吸、她的体温……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结尾四句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11)、《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12)、安之若素,不是对世事的漠然,而是一种安然淡定的心境;冷暖自知,不是对外界的屏蔽,而是对自己内心的遵从。
(13)、陶渊明在彭泽县任职八十一天,郡里的督邮(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守的重要属吏)来到彭泽,要求陶渊明“束带见之”。陶渊明认为这是一种屈辱,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愤然辞官而去。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以后,陶渊明寄情田园,穷困潦倒:“寒馁常糟糠”,“寒夜无被眠”。饥寒交迫,没有动摇他归隐的意志。饱尝艰辛的陶渊明,对农民生活、生产、感情有了深切地了解和体验。他的思想也有了升华,明白了“衣食终须记,力耕不吾欺”。这期间,他除了喝酒,还写下了大量田园诗作和优美的散文。晚年,他写下了自己的自传体小品《五柳先生传》等作品。今保存下来有《陶渊明文集》。
(14)、 人生总是不尽如人意,如果不能实现远处的理想,不如认真拥抱近处的生活。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也是让我欢喜的智慧。
(1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
(16)、胡砚池老师简述了后世对陶渊明的评价变化。同时代的刘勰和沈约论述晋宋诗歌的发展嬗变,都未提及陶渊明。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的诗列为“中品”。唐宋以后,陶渊明才逐渐确立了作为大诗人的地位。如范正敏《遁斋闲览》称陶渊明“晋宋之间一人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称陶渊明为“诗人之冠冕”,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王国维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之尤也”。
(17)、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8)、人都是有惰性的,多数人都习惯按部就班的生活,习惯表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接触那些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事物。
(19)、陶渊明传世的诗文。一共才一百多篇,半个下午就能读完。而那些学生和她接触,每两周就上课,每次至少半天。还有聚会、散步,但是不好意思,木心说:我和你们交浅言浅。他的意思是,我虽然和你们接触的多,但是触及不到我的内心深处。陶渊明一首诗,几个字,却触及到了。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20)、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4、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1)、《君莫思归》《秋天的落霞》乔维怡《归园田居》
(2)、可如果只是希望避世安稳的过完一辈,那么这种处事风格就是值得学习的了。
(3)、胡砚池,笔名白雨、白雨幽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半亩塘诗社会员,雄州诗社副社长。曾被《诗刊》推荐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修班。2017年出版个人诗文集《自语集》。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通透明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聪明人做心中的自己,愚蠢的人做别人眼中的自己。最糟糕的生活状态不是深陷困境而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8)、五柳先生是个爱“折腾”的人,从二十岁开始游宦生涯到四十岁彻底归隐,在此间的二十年里他频繁游荡于仕耕之间。
(9)、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
(10)、之后陶渊明娶了第二个妻子,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四个儿子后,生病去世。
(11)、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12)、书中的知识像镜子一样,照着人一步步前行,读书使人明智,通透,所以要时刻学会给自己的灵魂沐浴。
(13)、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14)、胡砚池老师介绍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田园诗派,一改魏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原始自然艺术的顶峰”。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平淡自然”,具体来说有三个特色: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三是精当而不露痕迹的语言锤炼。并以《闲情赋》《咏荆轲》《饮酒》《读山海经》《归园田居》《和郭主薄》《拟挽歌辞》等诗为例,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了一个情感真率、性情洒脱、自然生动的陶渊明。
(15)、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16)、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17)、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只是骨肉之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18)、可惜路途遥远天未亮,努力前望,哪里才是我的家乡?
(1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20)、二儿子陶宣俟年将十五岁,是个致力于学习的年纪。可是他到了年龄也不认真学习,不喜欢写文章,不学无术,对考试功名没有任何兴趣。
5、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议论文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陶渊明一生多次出仕,最早是二十岁的时候,为了谋一个生路,出任过低级官吏,但已经不可考证了;到了二十九岁,出任州祭酒,有断断续续地闲居,再出仕;而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仕,便是在彭泽县当一个小小的县令,那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多年的游宦生涯,他对官场上的一切看得明明白白,他也厌恶这样的迎来送往,厌恶卑躬屈膝,所以他选择回归田园。突然的醒悟,历史上少了一个不知名的官吏,多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4)、影子对身体说:“总有一天,随着你的死亡,我也会无影无踪。为什么不为后世留下美名呢?”
(5)、人类是情感动物群,牵绊他的东西很多很多。对国家、对家人、对朋友,每个人都投入了相当多的感情在里面,我们很容易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6)、新皇帝执政后,大权旁落,国家发生内乱。大乱之后必定大治,也许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况且他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人生能有几回搏?
(7)、三四子陶雍份与陶端佚是双生子。这两个双胞胎智力先天愚钝,学习困难。到了十三岁还不认识***十位数字,数字六加七之和也傻傻算不出。
(8)、此后,陶渊明又作《归园田居》组诗六首。透过这几首组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归隐田园后的心路历程。陶潜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坚定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欣悦之情,清净的田园、淳朴的交往、劳动的体验,使得这几首组诗,成为田园诗的杰出乐章。组诗第一首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旖旎美好,农村生活舒心愉快,流露出如释重负的感情,表达了对生活与自由的热爱庆幸自己“归田园”、“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第二首着意写出乡村生活的宁静,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世界,表现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情的恬淡。着意描写田园生活的动态,交往者都是一些农夫,谈到的都是桑麻一类的话题,充满淳朴的动人情景。作者完全抛开了自己的士人身份,向劳动人民的方向转化。反应经过劳作的洗涤,作者的心灵更加明澈,感情更淳朴了。第三首,细腻生动描绘了作者对农田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洋溢着陶潜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作者经过生活磨砺,对社会与人生深刻的思考以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与现实社会官场的决裂。第四首讲述作者亲自参加劳动的生活体验,表达对劳动的热爱,不但没有因为早出晚归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终身归隐的决心。作者毅然归隐田园,只求不违所愿不惜劳苦,为的是复返自然,求得人性回归。同子侄们信步的一次漫游,写到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薄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生活。面对世间的深刻的感悟和无穷的悲概,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背后是一个古往今来,无数哲人迷惘、思考,并从不同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参破、说尽盛则有衰、生则有死,无可逃额避的规律和自然法则。第五首,讲述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的心情,内涵深厚,感情真挚。它以一天耕作完毕以后,回家路上和到家以后的活动描述,反映“归园田居”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表面上看,他辛苦劳作一整天,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惆怅。但深层意思是说,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完美作者的生活情趣,委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一体的快适。他躬耕自谋生存,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只有自酿的美酒,但依然欢欣无比。看似寒酸的生活,却反映诗人潇洒自如、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业余生活的描写,表达陶潜田园生活自得怡然的生活情境,再现了他归隐初期的生活情境。寄其高远之志,抒发超然之情。最后一首讲述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揭示劳动体验,田居的用心。在这随意的话语中,显示出一种满意的心情,很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对于锄禾这样的体力劳动并没有感到很辛苦,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劳动生活。等着他的是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自然全无了。陶渊明从事劳动、田居的用心,也符合他的实际。组诗,都表达了一个相似的主题内容,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怡然自得,自己终于不再执着于“出仕”和归隐的矛盾。陶渊明追求的是一种真纯、质朴,与天地精神往来更加理想完美的人生,大自然就是他的精神家园。透过这几首诗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陶渊明内心深处的矛盾在此刻终于有了一个看似比较圆满的解脱。
(9)、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陶渊明静静地坐在茅屋外面的柳树下弹琴,黄昏的风轻轻地吹动他的头发。身后是夕阳、田野、菊花,把他瘦弱的身躯映成了一幅单薄的剪影。
(10)、人生无再少,一日难再晨,珍惜每个难得的时光吧,你在这些时光里耕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11)、所以,他的孙子才可以娶到当代名士孟嘉的女儿,也就是陶渊明的母亲。
(12)、自信满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3)、尽管这五个儿子性格迥异,但是他们都一致性的不喜欢读书,不求上进,不像陶渊明那样文采飞扬。面对这些不上进的孩子,陶渊明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
(14)、 而今天,我们再读陶渊明,于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来说,读出来的陶渊明又有不同的答案。
(15)、我也曾读过一些文,看过一些诗,但总有那么一个人的诗,让我百读不厌,感慨万千。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耕作农夫,他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乞身仕官,他是爱菊,爱酒,爱自然的靖节先生,他就是陶渊明。
(16)、他悄悄写了一篇长长的《闲情赋》,其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十愿”,千年以来在每一个少年的心头唱响:
(17)、当然没有人可以做你生活的老师,因为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任何你尊敬的导师任何你觉得是真理的话都只是仅供参考罢了。
(18)、作为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儒生,陶渊明不会没有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9)、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20)、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1)、陶渊明生于第四世纪的末叶,是一位著名学者和官吏的曾孙;这位著名的学者和官吏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陶渊明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可是不久便辞职,过着耕田的生活,因此患了一种疾病。有一天,他对亲朋们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有一个朋友听见这句话,便给他做彭泽令。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从此以后,他就过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自己很穷,和穷人一起过活;他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曾悲叹他们衣服不整,而且做着平常工人的工作。可是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的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2)、我们应该懂得知足,却不能习惯生活,安于现状。
(3)、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4)、陶渊明仕途生涯历经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他先后担任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陶渊明的仕途之路走得非常的坎坷,一路上遭遇了不少的磨难和诱惑,但他仍能在纷扰诱惑的仕途上坚持自我。
(5)、陶渊明虽有一颗出世之心,却不是厌世之人。他爱屋前的黄花、迟归的倦鸟、明亮的星辰,满足于生活却又不安于现状。
(6)、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风景,学会享受,学会放下,跟自己的内心交流,修炼平和恬淡。
(7)、他的人格精神已经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之中,历朝历代的文人,几乎都能从陶渊明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能从中获取精神的慰藉或力量。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
(8)、 他只是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想过的就是一种质朴而简单的生活:“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卧下,遇凉风暂至,自谓曦皇上人……”
(9)、别人可以顺势而为,但是他做不到。毕竟他一直生活在东晋,他的曾祖还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
(10)、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11)、《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即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13)、所有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仔细斟酌。
(14)、选择了林荫小路,就放弃了阳光大道;选择了欣赏奇景,就放弃了平坦旅途;选择了奔赴远方,就放弃了现世安稳……
(15)、陶渊明对政治是有较高理想的,但他找不到实现这种理想的道路和可能。面对当时污浊的官场、昏暗的政治,他报国无门、进取无望。目睹权利的角逐官员们满心私欲、陶渊明难与苟同。迫于无奈,他只好辞官归隐,躬耕田亩。对陶渊明来说,生存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出仕为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但必须违心与世俗同流;另外,就是隐居田园,自己从事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可以自由随性,保持自己的本真,坚持自己的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宁可肉体受苦,也不愿意精神遭受折磨,保持心灵的纯洁。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后人称赞、钦佩乃至效仿。古今中外,大凡有才之人,无不渴望建功立业,只是后来四处碰壁,才心灰意冷。考察他们一生的轨迹,往往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他们有机会展露其才有用世之时,他们大都倾向于务实,在思想上多以儒家观念为指导;而当他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时,尤其感到郁郁不得志时,其思想往往倒向老庄。以“入世”思想开启人生,以“出世”思想结束人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典型人生道路!
(16)、人生的烦恼,从来不因为你的出身、你的职业而有所不同,生活原本不易,烦恼无处不在。
(17)、孟嘉落帽,是陶渊明的外祖父留给世人的一个成语。
(18)、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
(1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一名潜(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刘宋时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说宜丰人)。
(20)、 陶渊明当然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隐士形象,他自豪于祖上的功绩,身受正统的儒家教育,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理想抱负,但他在选择归去之后,将前半生的政治理想轻轻放下,将修齐治平的用世情怀深深收藏,虽然他还关心朝政,但却很少再提起年少的猛志,种豆赏菊,斗酒聚邻。正如苏轼所赞:“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1)、忽然,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声音哈哈大笑起来:可笑啊,可笑!一个“形”、一个“影”,没有了人的“精神”,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3)、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4)、 其实,巧人有巧人的圆满,拙人也有拙人的自恰。生活里从来都不缺玲珑精明的巧人。既然如此,又何必羡慕别人的灵巧?
(5)、
(6)、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7)、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
(8)、《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9)、诗文入群:goodshiwen;商务合作:goodshiwen
(10)、他随便写了一首杂诗,无一生僻字,却句句都是千古名句,句句都是人生的大智慧,让人茅塞顿开,感叹:这都是人生的高境界!
(11)、陶渊明追求仕途之路是受其家族的影响。陶氏一族自陶渊明曾祖父就是东晋威望显赫的开国元老,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建立军功无数,官职越做越大,后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外祖父和父亲皆担任过太守职位,陶氏一族风光无限。陶渊明自小就受到家世风范的熏陶,又勤奋学习诗书礼仪,小小年纪心中就萌芽了安邦济世的念头。
(12)、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13)、胡砚池老师的介绍旁征博引,生动形象,角度新奇,言之有物,搏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本期国学课堂上,部分同学与胡砚池老师就陶渊明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
(14)、他一口气写了五首《归园田居》来表达他重获心灵自由的喜悦:
(15)、你无法选择你的出身、你的长相、你的智力、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环境,可是你可以选择你生活的态度。
(1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不求名利当个穷鬼,还好意思说?
(17)、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18)、也许是陶渊明,也许是木心,但更应是我们自己。足够沉着,足够明智,足够冷静,足够的自我,足够的尊重内心。也许这才是生活,这才算是人生!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态度13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