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动词用作状语。)
(2)、全文内容:《孟子·告子章句下》 孟子及其弟子
(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
(4)、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5)、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6)、⒋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7)、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动词用作状语。)
(9)、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孟子在文中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这一点标题就已经明示,行文也表达得非常明确。那么,作者的这个论点是针对什么问题(即论题)提出的?又是怎样来论证这个观点的?下面,我们逐一做出分析。
(1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13)、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14)、(2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7)、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19)、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20)、越王勾践,经受奴役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什么
(1)、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2)、在“摆事实”之后,作者便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进行说理,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的是“人才需要经受怎样的忧患及其忧患的作用”,即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人要成为人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可能成为人才。其次分析的是“人才面对‘过’、‘困’、‘衡’应该采取的态度”,即人要成为人才的“主观因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要成为人才,在“过”、“困”、“衡”的面前,要“改”、“作”、“征于色,发于声”,要积极主动。第作者分析的是“国无忧患就常有灭亡的危险”。作者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于国君来说,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就会有面临灭亡的危险。在这样的分析论证之后,作者便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4)、首先这六个事实论据都非常“典型”,均紧扣“生于忧患”这个论点。第作者列举的六个人,均是“人才”。舜是尧的继承人,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傅说被殷商王武丁用为相。胶鬲得周文王、周武王重用。管夷吾被齐桓公用为相。孙叔敖是楚庄王的令尹。百里奚为秦穆公用为大夫。第这六个“人才”均经历了“忧患”。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才被起用。傅说原在傅岩做泥水匠,为人筑墙。胶鬲起初做贩卖鱼盐的买卖。管夷吾曾作为罪人被押解。孙叔敖原在海滨隐居。百里奚被俘逃亡后,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出来的。这六个人均有“忧患”的经历,也都成为杰出的“人才”,非常恰当地论证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这告诉我们:论证论点,选择论据首先要“典型”,要有代表性。
(5)、(15)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实这是先秦时期孟子的著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具有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下面来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
(8)、中心论点,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得出(揭示、归纳)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9)、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10)、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1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2)、越王勾践,经受奴役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13)、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14)、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15)、孟子在“对比”中“摆事实”、“讲道理”,为我们阐明“人才造就”要“生于忧患”,“国家治理”要谨防“死于安乐”。因此,如果您准备成为如孟子所言的“人才”,成为“伟大的英雄”,“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那么,您就需要主动去接收“忧患的洗礼”,而要避免“在安逸享乐中”走向消亡。如果,您无愿成为孟子所言的“人才”,那么,或许还有另外的成才之道吧。
(16)、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17)、好文收藏|作文首尾段落集合,背下这些金句下笔如神!
(18)、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使动用法。)
(19)、(4)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20)、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原文
(1)、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别拿孩子和你小时候比: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5)、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7)、用这些来 使……坚韧 有所作为 被举用,被选拔、 知晓 表现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1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14)、对比论证,人处困境奋发有为,国无忧患易遭灭亡。从正面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的道理,再由个人推论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15)、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7)、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18)、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9)、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20)、(26)入则无法家拂(通“弼”)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里面,此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bì),通“弼”,辅佐。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
(1)、明确:“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观点,被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逸的生活,尤其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更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2)、 文章结尾“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3)、印证的说法:(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什么6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