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和卢梭
1、伏尔泰卢梭斯鸠鸣的作品
(1)、伏尔泰逝世100周年,雨果悼念时说:“在硕果累累的18世纪,卢梭代表人民,伏尔泰代表人。那些强有力的作家消失了,但是他们留下的是灵魂和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他们的灵魂。” 伏尔泰与卢梭这对欢喜冤家,吵了一辈子的架却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同一年闭上了嘴巴,他二人在同一年去世。生时互不待见,死却同穴而眠。
(2)、卢梭诞生于日内瓦老城主街(GrandRue)40号上的一家钟表店,那是1712年的夏天,他的母亲产后染病去世,尚在襁褓中的卢梭于是由他的父亲和姑妈带大。这幢老房子就在圣彼得大教堂的近处,周遭的石灰岩老建筑带着斑驳的米色,都挂着神圣罗马帝国和瑞士的旗帜。老房子的窗户很低,阳光勉强可以照亮前面的钟表作坊,年幼的卢梭便时常在里面趴着观察在桌台上工作的父亲。现在,钟表店已经改造成卢梭与文学博物馆(FondationdelaMaisonRousseauetdelalittérature)。和伏尔泰不同,卢梭会将他的手稿与注解保留下来,博物馆也因此可以向公众展示他早期发表的诗歌、小说、笔记以及乐稿。你还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他与伏尔泰的通信和法国封禁卢梭书籍的决定。
(3)、意义: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奠定了近代民主政体理论基础。
(4)、这种零碎的用法难道会让一个不是热衷于思想连续性的人感到不快吗?对此我们不能肯定;但是,这种引用方式也意味着某种无拘无束,与同期引用卢梭时的情绪性和概括性的使用相去甚远。
(5)、伏尔泰雕像 图/iStock/Elenarts
(6)、伏尔泰这种“中华文明崇拜论”搞得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尽管伏尔泰的中国论有不客观之处,但伏尔泰却能借中华文明这种异邦文明去审视基督教文明,批判基督教的愚昧与迷信。其实,伏尔泰何止是借中华文明去审视欧洲文明,他还借外星文明来审视人类文明,伏尔泰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文笔又极好,他的科幻哲理小说《小大人》放在今天也是上乘之作。
(7)、我认为革命永远是错误的,但我还是很悲观地认为,革命将永远存在,因为总有一天,大部分人都会认为革命是正确的,不革命才是偏激的。但革命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它就像一把利剑悬在上层人士的头上,警示上层人士不得肆意暴虐。
(8)、一个胸襟开阔的人的思想和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心中的想法
(9)、但上述观点的起源和核心:私有制是造成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10)、三年后的1794年4月14日,法国国民公会作出决议,把卢梭的遗体请进先贤祠,给其与伏尔泰同样的待遇。10月11日,成千上万的人在先贤祠前举行隆重仪式,把卢梭的灵柩安放在离伏尔泰棺木几尺之遥的地方。这并非出于法国人的幽默,而是人们根本就不把他们的争论和怨仇太当一回事。历史更将它一笔抹去。不过,伏尔泰与卢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出他们之间在宗教、政治、教育、文艺学等理论问题上的思想差异。伏尔泰在哲学上,并没有自己独创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基本上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和科学家牛顿的信徒。伏尔泰的宗教思想是从洛克那里继承来的自然神论,而且他一直积极地反对宗教狂热、宗教迫害和教派纷争。而卢梭,在其作品中否认了教会的教义和权威,赞扬一种以智慧和情感为基础的自然宗教。伏尔泰的政治思想始终是保守的,他寄希望于开明君主,主张君主立宪制。他并不像卢梭那样反对人类的不平等,他认为不平等是社会的正常合理现象。卢梭认为,人民是至高无上的,不应该让所谓的统治者行使最高权力,而为使人们摆脱不幸,就必须推翻专制制度,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体,也就是民主共和的政体。在对社会制度的批评上,伏尔泰更富有理性,而卢梭显然带有很大的任性成分。对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伏尔泰更倾向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高,而卢梭则更崇尚充满野性的自然。文学趣味上伏尔泰属于古典主义,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却又惊人的大胆。而卢梭则属于自然的赞美者,文字中更多地透出一种浪漫的格调,无怪乎后人把他视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
(11)、 伏尔泰还致力于慈善事业,他在这座小镇中修建了剧院、学校、音乐厅、市集以及一座喷泉。在1771年的饥荒年月,他甚至喂养了这个镇子上的居民。费尔内小镇因此对伏尔泰充满了感激,当你步行在镇子里的时候,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这位伟人的痕迹。在伏尔泰大街(AvenueVoltaire)上有一座5米高的青铜雕像,描绘拄着拐杖的伏尔泰,仿佛就是百年前他在这座镇子的黄昏里散步的情景。在主街(GrandRue)尽头的一个小喷泉上也有伏尔泰的头像,而费尔内小镇的旅游信息中心所在的建筑物就是伏尔泰所建的最后一家剧院。步行在小镇中,仿佛到处都能感受到这位伟人的气息,就像在日内瓦湖的山野里,便会想到卢梭在小说里对湖光山色的描写。
(12)、两人起初只是纯粹的学术争议和政治观点上的辩论,但像绝大多数激烈争论一样,渐渐演变成了相互的人身攻击。
(13)、卢梭的思想即使过激,但如果全盘通读他的著作,还是可以看出他的理论有温和之处,他是完全出于善意。但读卢梭著作的人,大部分只看到卢梭文章中的革命思想,而没有看到他的真知灼见。
(14)、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父”,启蒙时代思想家,他捍卫公民自由,主张开明君主制,批判天主教会,推崇文艺。伏尔泰,NicolasdeLargillière, 17伏尔泰城堡
(15)、除了内容劲爆,揭示自己从小渴望被性虐、有露阴癖、沉溺自慰等等,《忏悔录》还充满粗俗的细节描写,如“在死亡的痛苦中,她放了个响屁。”--要不是撕x撕得小宇宙爆发,一个十八世纪的斯文人,可真写不出这种书。
(16)、共和二年花月18日,罗伯斯庇尔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讲,论述“宗教道德观念与共和原则之间的关系”,这份堪称他真正的哲学遗嘱的演讲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伏尔泰学说的怀疑。这个被过分吹捧的伟人属于这样一个“派系”,它“在政治上总是罔顾人民的权利”,“在道德上远不止要摧毁宗教偏见”。他还是迫害让-雅克(卢梭)的人之必须承认,伏尔泰的这种负面形象(是路易·勃朗的解释的后盾)始终出自于与卢梭笔下萨瓦那位贫穷的代理神甫的对比,后者的《信仰自白》是以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BernardindeSaint-Pierre)为原型的。
(17)、“他抱住我的颈部,热情地吻我,眼泪沾湿了我的脸,大叫着:‘你能原谅我吗,亲爱的朋友?我竟以此种愚蠢与恶劣的行为来报答你真挚的友爱……’”
(18)、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被伏尔泰抨击为“非社会的”。可以想象,假如两人并非敌人,这样的评论是不会出现的。没有什么真正的内在的哲学思想差异能够导致这种冲突。假如说,这些还可以说是思想或学术上的争论的话,那么,另一些事情就纯粹是闹着玩了。后来,伏尔泰又针对卢梭的私生活向朋友说卢梭的坏话,说他是恬不知耻的人和厌恶人类的孤僻者,为此,卢梭曾复信给伏尔泰,为自己辩护。
(19)、如伏尔泰的话可以用来证明处决君主的合法性(“如果有暴君,就该将他们罢黜”);
(20)、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大家拥有一样的财富,物质条件完全一致,但每个人还是会得到不一样的对待。因为每个人的容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眼睛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天赋、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天生就是不一样的,这就会导致每个人的亲疏关系不同;我看你顺眼,我可能对你好点,我看你不顺眼,你不能强迫我对你好;你虽然不受我待见,但也会受到他人的爱慕;这就造成每个人的在不同的人之间的待遇完全一致。每个人天生只有相对的平等而没有绝对的平等。
2、伏尔泰卢梭斯鸠鸣主张
(1)、谁料16岁那年,卢老师福星临门:漂泊不定、举目无亲,日子过得三饥两饱的他在一位神父的介绍下,来到法国一个叫安纳西的风景优美的小镇,投奔一位叫华伦夫人的贵妇。卢老师开始料定:这肯定是个早过更年期、一张苦瓜脸终日难览一丝笑容的老太太,谁料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位丰腴迷人、只比他大十二岁的美丽少妇,看了介绍信,华伦夫人叫了“可怜的孩子”,就收留了这位眉清目秀的少年……
(2)、第一个真理是,应该给予人性具有的独立才能以一切展现的机会;第二个真理是,人只能在其本性范围之内施展他的才能。
(3)、最后,我提下和卢梭特别像的一个中国人,是的,这个人就是鲁迅。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的故事也和伏尔泰、卢梭的故事很相似。
(4)、19世纪的社会主义者也将注意到伏尔泰那种平静的实用主义和冷酷的现实主义,尽管他接受民主制的平等主义(“枢机主教的厨子完全可以说他和主人是一样的人”),但他拒绝社会平等(“但至少在奥斯曼苏丹占领罗马之前,厨子还是厨子”)。伏尔泰曾多次说,一个审理诉状的高官是不懂如何造鞋子的,这句套话后来回响在一些敌视性的小册子中,它们都把伏尔泰视为鄙视人民的人。
(5)、伏尔泰尊崇儒学,可以推断出他应该深受中庸之道影响,所以他的观点不会太过激,而一般能保持中正平和。
(6)、华伦夫人出身贵族,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广博人际圈,又乐施好善,落魄的小毛孩卢梭能遇上如此贵妇人,与美妙的天方夜谭中故事无异一一华伦夫人叫卢梭为“孩子”,“孩子”当然就十分自然地叫华伦夫人为“妈妈”……华伦夫人认定这位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的孩子是可塑之材,应该接受系统的教育,于是花钱送送他到意大利都灵上学,并学习音乐……五年后,卢梭找不到工作衣食无着,华伦夫人又让他回到她身边,帮她打理家务。
(7)、无数历史已经证明,任何看似对普通大众普遍同情的政治理念,最后造成的结果都是灾难。因为下层人士的恶如果得到释放,其破坏力完全可以摧毁一切文明;灾难过后,文明还得重建。
(8)、革命期间的每次情节转换都会很好地揭示这一点。
(9)、另外,从政治倾向的角度说,由于出身的不同,伏尔泰更能代表中小贵族和大资产者的利益,卢梭则更接近小资产者和平民阶层的立场。
(10)、《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提到: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在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这个观点基本正确。
(11)、因此,不可能在大革命中找出一段时间,称在这个时期伏尔泰占据着不受其他思想挑战的统治地位。热月d人的国民公会和督政府也很少追随伏尔泰,虽然这两个政权的领导人都以伏尔泰为依仗。要用伏尔泰来识别某个政治派系,那就更加不好说了。山岳派中有些人是伏尔泰的狂热信徒,如罗默;甚至罗伯斯庇尔自己也在必要时引用伏尔泰(“如果没有上帝,那就应该造一个上帝”)。
(12)、说出这话几个月后,卢梭就去世了。法国人把这对冤家葬在了一处,都在巴黎先贤祠,互相隔棺相望。
(13)、黑格尔(超级教授):我把你的正面清晰无码照供在书房了,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
(14)、之后他们的好几次交流之中卢梭和伏尔泰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他们之间根本没有共同话题,毕竟一个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贵族,一个是村里来的大叔,你说能找到什么共同话题呢?
(15)、格老秀斯认为,由于自然法使人得以占有某一特殊的东西或正当地去做某些事情,使人具有了自由、财产和偿还债务的权利。洛克认为,自然法规定了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并指导人们不侵犯他人的自然权利。
(16)、谈到卢梭卢老师的忏悔录,就要大费周章了,首先要向列位看官忏悔一番:
(17)、综上所述,伏尔泰称卢梭的理论“反人类”,“反社会”是完全正确的,是一针见血的论断。历史用无数的血泪证明了,卢梭的理论导致无数人在地上爬行。所以,伏尔泰评价卢梭:“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丝毫不为过。可惜的是,伏尔泰没能阻止悲剧地发生。
(18)、圣彼得大教堂的钟楼 图/IStock/helovi
(19)、从《忏悔录》中可以看出,卢梭是一个性格温柔、平和甚至腼腆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在青少年时期被师傅蛮横对待,他的思想过激了,最终引得法国人革命热情高涨,引得全世界人民革命热情高涨,造成了多少动乱啊!如果不能善待他人,那么极有可能因为你的一个小小举动,导致你所珍惜的事物、你遵循的传统,被毁灭、推翻。你的暴虐举动,可能毁灭你的文明,这就是历史中的蝴蝶效应。
(20)、卢梭这一招是真狠,就好比紫龙自戳双目,自己把弱点毁了,看美杜莎还能怎么样。
3、伏尔泰和卢梭的关系
(1)、格老秀斯认为,由于自然法使人得以占有某一特殊的东西或正当地去做某些事情,使人具有了自由、财产和偿还债务的权利。洛克认为,自然法规定了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并指导人们不侵犯他人的自然权利。
(2)、那么通过讲述伏尔泰和卢梭这两个一生之敌的故事,并分析两者观点差异及原因后,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3)、这里可对伏尔泰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不相容关系做一点评估。革命观念本身意味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事变将彻底改造生活,这一事变可以改造人类幸福的条件,甚至可以改造人性中的各个要素。另外,就这一点而言,大革命显示了它与基督教观念的相似性,后者也是取决于一个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能够将恶的存在转化为善。
(4)、(3)两者的观点为什么会产生的差异(推测)
(5)、对任务进行划分,就好像这两个伟人分别承担了大革命的各项伟大工作一样。伏尔泰主持的是源于自由原则的各项措施,卢梭则主持平等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按米什莱的说法,前者要承担“火热的人道”的繁重工作,后者则要挑起博爱的重担。雨果则认为,伏尔泰要拨动“普世主义”的心弦,卢梭则负责拨动公民的爱国心弦。朗弗莱(Lanfrey)认为伏尔泰是大革命的智慧,卢梭是大革命的动力。一个(伏尔泰)关注形式上的权利,另一个(卢梭)侧重实际权利。
(6)、16岁的时候,卢梭在一家首饰铺里做学徒。这时他的父亲已经离世,年纪尚小的他已经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惆怅和伤感。他并不喜欢学徒的日子,内心里更向往自由与文学艺术的创造。有一天他回来的时间较晚,过了宵禁的时间,城门已经关上了。无处可去的卢梭索性带上仅有的20法郎,一人来到法国。
(7)、卢梭在给达朗贝尔的《论戏剧的信》中,否定戏剧的教育作用,认为戏剧对道德风俗毫无益处,悲剧刺激人感情,而喜剧培养嘲讽的情绪。伏尔泰认为,戏剧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增强人的理性。伏尔泰读到卢梭的《论戏剧的信》后,就写信严厉批评卢梭否定戏剧功能的观点。
(8)、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9)、西方的哲学家们要么不提中国,要么提到了也是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充满傲慢与偏见。然而,伏尔泰却很难得是一位中华文化的粉丝。2010年陈凯歌导演将元杂剧《赵氏孤儿》搬上了荧屏。殊不知,早在200多年前,伏尔泰就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五幕剧《中国孤儿》,在丹枫白露上演并大获成功。伏尔泰热爱中华文明,他在《风俗论》《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等著作中高度赞美了中国及中华文明。在他眼里,中国人民聪明勤劳,中国历史有价值且可信度高,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规劝人们行善。孔子以及儒家注重伦理道德和教育,这与讲灵魂不死的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儒家文化里没有迷信和传说。伏尔泰高度赞美并极为推崇孔子,说他不媚帝王,不好权色,为人师表,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伏尔泰还将孔子的画像挂在自家墙上。
(10)、在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当中,伏尔泰比卢梭年长,登上舞台的时间最早,活动的时间最长,著作也最多,因而在当时的欧洲影响最大,被视为启蒙运动的泰斗。
(11)、从日内瓦出走后,卢梭独自谋生,谋生的手段是到处流浪,凭借掌握的音乐才能、创作才能,在一群穷酸文人之间混,结识贵族、贵妇,靠这些人给的一些补给过生活。在38岁他发表论文一举成名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
(12)、康德极为推崇卢梭,他将卢梭的头像挂在自己卧室的墙头,卢梭的《爱弥尔》出版,为了一睹为快,康德甚至不惜打乱了持之以恒的下午四点遛弯的习惯。 这本让宅男康德爱不释手的《爱弥尔》,其实是一部教育学经典,卢梭重点讨论了当文明开始束缚人性,我们该如何教育儿童。在卢梭看来,一个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处在不自由的奴隶状态,大人们拿竞争、虚荣、猜疑、贪婪、嫉妒等这些孩子们尚未形成的欲念去刺激和教育他们,孩子们每被灌输一次,心灵中就种下了恶的祸根。在书中,卢梭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孩子的故事。爱弥尔是一个被城市文化隔离的自然人,他的老师是大自然。卢梭以此来论证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娃娃要实行自然教育,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对他们的身体进行帮助和补充,但不能纵容他们的欲望,鼓励他们表达和发展自己的天性。孩子们的第一个情感是自爱,第二个情感是爱周围的人。他们的教育应该远离腐败堕落的社会和文明,不受任何偏见与欲望的诱惑。
(13)、伏尔泰说卢梭是满肚子坏水,卢梭回敬伏尔泰是跳梁小丑。伏尔泰说卢梭精神有问题,卢梭咒伏尔泰不得好死。
(14)、可以斥责谴责这次处决的教宗(“梵蒂冈说到底是受其政治统治的”);
(15)、而是代表神明制订出哪怕一条这样的政治性法律,那就是不了解人类的心意。人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才欺骗别人的。伏尔泰认为,自然法是制定法的基础,就是在公正的观念上奠定法律基础。
(16)、正因为如此,几乎在所有的《法国文学史》中,伏尔泰都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17)、不久后,伏尔泰的戏剧在日内瓦招来新教的抗议,与神甫们走得颇近的卢梭,不失时机地出来支持禁演,两人间矛盾更甚。
(18)、丑事都被人抖搂出来,卢梭也急了,把心一横,与其让别人揭露,还不如自己坦白——于是有了惊世之作《忏悔录》。
(19)、制定法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教会法。法律是政治的法律,是任意制订的、纯粹民政的法律,时而设置五监察官,时而设置执政官。
(20)、还有一种信念也对伏尔泰不利,因为他在反驳孟德斯鸠——“一部著名作品的品德高尚的作者”——时说,美德“不是任何事务、任何政治责任的原则”。另一种非常具有伏尔泰色彩的观念是,人是从激情中获得动力的,激情是“驱动整个机器的”真正的“轮系”;但这种观念让反革命者和雅各宾派都很反感,对于他们,伏尔泰实在是个“品性败坏之人”。
4、伏尔泰卢梭我不赞同你的观点
(1)、卢梭的才华是公认的,但他完全没有意识的自己的思想过激。其实在他的观点不被身边的人接受的时候,他就应该反思下自己,同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下问题,他就有可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但他没能发现(可能是天意吧),他一意孤行,得罪了朋友,他还在认为是其他人在迫害他。
(2)、两人的争论看似很戏剧化很孩子气,让我们抛开孩子气的部分,来客观地评价下两人观点的对错。
(3)、天赋人权这种权利亦是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这种权利,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主张放弃全部权利;洛克主张放弃部分权利,如惩罚他人的权利;杰佛逊主张保存全部权利,缔结契约,成立国家,运用政治权力与法律的力量来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财产或追求幸福的权利。
(4)、卢梭、达朗贝尔还有擅长写动物的那个布封,三个人曾联合起来抵制另一位启蒙大将霍尔巴赫。
(5)、此外,这种对有限性的意识既滋长了伏尔泰的悲观主义,也是其乐观主义的源泉:作为受造物的人类只是“一根线那么高的虱子”,在宇宙这台宏大的机器中几乎不存在;但另一方面,这种孱弱的受造物竟然被授予了理性这一难以置信的礼物。这种实用主义同样支撑了他对于时间的观念:时间的流逝伴随着改进,但在改变局部之前就改变整体,这样的想法在他是不可设想的。
(6)、法国人这样安排不是让他们别扭,而是,根本没把那些破事当回事吧,撕x根本不能影响大师的伟大……
(7)、伏尔泰的《公民们的情感》流传后,卢梭一直标榜的德行被撕得粉碎,名声扫地。为避免自己一直遭受骂名,卢梭开始撰写名垂后世的《忏悔录》。读到卢梭《忏悔录》的文字,很少有人会怀疑卢梭的一片真诚的忏悔之心。但是,在《忏悔录》中,卢梭对自己弃婴的行为却避而不谈,可能是因为这个问题由于是伏尔泰挑起来的,他不愿意从文字上作答。
(8)、我们来看卢梭和伏尔泰是怎么认识的,这在《忏悔录》中有所记载。1745年,卢梭受黎留希公爵的邀请,负责将伏尔泰的剧本《那瓦尔公主》改编成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卢梭接到任务后,首先想到的写信给伏尔泰,以征求原作者的同意。
(9)、曾有报道说,国外一对研究哲学的夫妇,因为一个是黑格尔主义者,一个反黑格尔主义,夫妻二人最终分道扬镳,分手离婚。普通人听到这则消息纷纷感觉:这事也太不可理喻、矫情造作了。而事实上,这事一点不作,一男一女结合在一起,刚开始情欲攻击着分歧,一切微不足道,但日子久了,理性最终会占据主导。我们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性格、观念、处世方式;广义地讲,这个“道”就是世界观、价值观、哲学立场。卢梭与伏尔泰之争,表面看来卢梭性格多疑阴暗,敏感自卑;伏尔泰心宽体胖,不易受情绪波动影响。而本质上,背景、哲学立场、世界观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二者反目成仇。
(10)、即使对个人权利做了某些限制,也只是使每个人的个人权利得到共同力量的保护;如果政府侵犯了这种权利,人民有权收回自己的天赋权利,推翻其统治,或个人有权反抗主权者。
(11)、毫不夸张地说,这书完全是伏尔泰逼出来的。在《忏悔录》里,卢梭直接对伏尔泰说:“先生,我一点不喜欢您,我曾是您的门徒,也是您的坚决拥护者,您却给了我最痛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就是葬送这座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鼓吹您,您给我的报答却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让我即将客死他乡……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
(12)、当时的送葬队伍混杂着各色人等,其中可以看到戴红帽的巴士底的征服者,寡妇,甚至还有一个穿着制服、被称为胜利女神的妇女,但教士被排除在外。组织者倒是想过让教士参加,而且有一项要求200名白衣教士参与的命令。但最终这个计划被放弃,夏尔·维莱特的仪式虽然有“充分的宗教性”灵感,但它却成为大革命期间第一场没有教士参加的庆典。
(13)、“我俩生命本为一体,我的生命无法较他为长。。。”
(14)、还需要补充一点,人们引用伏尔泰可能与引用卢梭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就意味着要对整个计量结果做相对化处理。大革命期间,人们大量使用伏尔泰的文本(大革命的十年中他的“全集”出了六版,“选集”出了两版),但它们更像来自一个精心打造的格言宝库,与具体语境脱离了关系,这些话写在旗帜上,或者突出雕塑的某种姿态,或者伴着车辆游行队伍,的确是很合适的。
(15)、即使大革命过去之后,人们还是继续将大革命与卢梭联系在一起。而伏尔泰则和大革命脱离了关系,不过他的著作仅在1814—1824年就发行了160万册,这个数字在当时堪称奇迹。
(16)、梦想令人陶醉,现实让人心碎:唯一哥哥与父亲闹翻出走从此不知踪迹,重新觅得新娘的老卢无力顾及小卢,十二三岁,卢老师便开始闯荡世界,当各种学徒,也开始沾染上各种坏习气,他在忏悔录上写道:“我就这样学会了暗自贪婪、隐瞒、遮掩、撒谎,最后学会了偷窃”……按如此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农民工也就是小卢最终的归宿了。
(17)、那一年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教会认为是天谴,伏尔泰写了长诗《里斯本的灾难》,于1756年发表。卢梭可算逮到机会了,立刻写了篇《论天命的信》,极力驳斥伏尔泰的宿命论。他还写信给伏尔泰说:你太鼠目寸光,只看到鼻子尖前那些东西。
(18)、其实,伏尔泰和卢梭都是不赞成革命的。卢梭强调私有制是文明的基础,在《社会契约论》中,他认为“民主政体虽然是最为理想的政体,但对于人类而言,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选举式的贵族政体最适当”,还认为宗教是国家的基础。可见,即便卢梭的思想过激,但其实已经很克制,他的观点基本正确。在《社会契约论》中他还认为科西嘉人是新兴的民族,是欧洲唯一不曾衰敝的民族,可以为之立法图治。果然,他的预言成功,科西嘉出了个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创造了辉煌。可以说,孤僻的人的见解往往是只透本质,是正确的。
(19)、以赛亚伯林(正给马克思写传记):奇怪了,楼主好斗,粗鄙,缺乏教养,怎么这么多人顶帖?
(20)、卢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分为“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在国家和社会产生之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人人自由平等,没有压迫、权力和奴役。然而,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类进入“社会状态”,出现了贫富分化战争暴政奴役压迫。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国家的产生,那么国家该如何运作呢?这就要涉及卢梭那本大名鼎鼎的政治学名作《社会契约论》。卢梭认为一个人太孤单,人们需要抱成团抵御危险,共同求生。团体中每个人需要让渡出自己的一定权力,组成一个政府,而政府又如何体现人们的意志呢?这就要分清两个概念:“公意”与“众意”。“众意与公意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未必总是正确,但绝对应该是最符合大众的意志,而众意代表的是团体的意志,大部分人的意志。社会契约的目的就在于把每一个人的人身和全部权力置于公意的指导下,每个成员都要接受自己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哪天不想服从公意,那么社会全体会强迫你必须服从。比方说,法律就是公意的产物,法律代表着社会全体的公意,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当然,如果你没事干想挑战一下法律,那么你立刻会体验到什么是强制和暴力。社会契约在卢梭那里和在霍布斯那里有着很大的区别,虽说二者都赞同人们让渡出自然权力,但是霍布斯认为人们应该把让渡出来的权力交给君主,而卢梭则认为应该交给由每个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紧接着,卢梭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个思想可谓是《社会契约论》的精华所在。这个思想不同于霍布斯的“君权神授”,不同于洛克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主权在民”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权完全属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卢梭认为主权就是公意的体现,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至高无上不容侵犯,不可代表。说白了,人民要是哪天觉得政府没能代表我们的公意,那么我们就会揭竿而起推翻你。
5、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1)、孟德斯鸠一般指查理·路易·孟德斯鸠,他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律师,西方国家学说以及法学理论的奠基人。1755年,孟德斯鸠于旅途中染病,去世。
(2)、伏尔泰收到书后给卢梭回了一封信。信中第一句话便是:“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谨表感谢。”一下子就把问题定了性:反人类。伏尔泰接着写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要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的了……”最后,伏尔泰写道:“我从夏比意先生那里得知,您的健康状况很不好。您应当回到您的故土,呼吸家乡的空气,享受自由,与我一起喝当地母牛产的奶,在大自然中悠然倘佯……”
(3)、为何会有这种分离,究竟是什么妨碍大革命的思想完全接纳伏尔泰,这仍然需要解释。有人想到,他并不倾向于民主。约瑟夫·德·迈斯特认为,对于大革命,伏尔泰大概只会喜欢其反宗教的一面,但“大概会憎恶其他的方面,因为没有人比他更加敌视一切形式的平等”。
(4)、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万岁,万万岁):谁有楼主qq?我想去围观楼主真人!
(5)、由于大革命不是一天完成的,这种分工也就是一种阶段性的分工。如在路易·勃朗那里,伏尔泰是18世纪的表达和总结,而卢梭是19世纪的预言者。或者是二人在同一个革命进程中有各自受青睐的阶段。在基内看来,伏尔泰的阶段是在革命之前。制宪议会推崇的是孟德斯鸠。立法议会和国民公会都是卢梭的阶段。
(6)、 其实所谓的伤害,看透了有什么。
(7)、《小大人》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天狼星上有个身高12万英尺(36576米),年龄450岁,孩提时代即将结束的年轻人名叫“米克罗美加斯”,他就是“小大人”。小大人热爱科学和解剖,他的一篇进步论文被他们星球上的法典专家斥为“异端学说”。小大人愤而出走,并在土星上结识了一个朋友,这位土星朋友身高不足2000米,有72种感官。当土星人向小大人抱怨感官不足时,小大人说他们天狼星人拥有上千种感官仍旧感到不够完美。土星人感慨自己只能活一万五千岁,他们的存在不过是时间长河的一瞬,基本上生下来就要死了。小大人安慰说自己的寿命是他们的七百倍,不过死亡之后肉身回归万物,这又是另外一种存在。小大人与土星人相见恨晚,于是他俩相互做伴开始了哲学之旅。在造访了木星和火星后,他们抵达了地球——一个犹如泥球大小的暗淡小球。地中海就是个小水池,大西洋也不过是个小池塘,土星人大失所望,感慨地球构造太粗糙,这里不会有理性的人生存。小大人却以钻石项链为显微镜发现了地球上微小的人。小大人又剪下指甲当喇叭与地球上的小人们说话,地球上有一位数学家借助一棵树以及一系列三角形竟然量出了小大人的身高,一位地球上的哲学家告诉小大人此时此刻地球上有十万戴帽子的人正在杀戮另外十万戴头巾的人,杀戮与被杀戮,一直未变。一个戴方帽的地球人(慧田哲学注:指神学家)竟然趾高气扬地说托马斯·阿奎那的书里已经说清楚了,你们这两个外星人的行为方式还有你们的星球,连同太阳和星星,全部都是为我们地球人而存在的。小大人和土星人被这傲慢又愚蠢的言论逗得放声大笑,前俯后仰。离开地球时,小大人送给地球人一本书,这本后来被送到巴黎科学院的书被老秘书打开时却发现是一片空白。结尾,老秘书意味深长地说:“这并不出乎我的意料。”
(8)、总之,这两人生命不息,撕X不止,身为人的阴暗面,大师们也无法免俗。不要说卢梭和伏尔泰了,启蒙时代那些大师,就没有几个能相处得好的。
(9)、其实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中国社会,也适用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历史。一个无权无背景的寒门子弟,想要出名,想要成就不世伟业,那他要走过的曲折必然要比贵族要多的多,比如伏尔泰和卢梭这对冤家,就是典型的例证。
(10)、伏尔泰因此匿名写了《一个公民的情感》指责卢梭,而卢梭则以鸿篇巨制《忏悔录》作为回应,此后二人彻底闹翻,再也没有见面或者通信。
(11)、1791年7月11日,伏尔泰被迎入先贤祠,当时国王出逃瓦伦被截回没几天,大革命正经历一个特别混乱的阶段,而伏尔泰的第二次加冕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的。
(12)、暴君依仗暴力蹂躏法律,人民就有权用暴力推翻他。这个观点也基本正确。
(13)、在此后的1791年和1794年,伏尔泰与卢梭先后被请进了先贤祠(Panthéon),两人的墓正对彼此,永久长眠于此。
(14)、认为在国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到自然法(人类理性)的指导与规定。
(15)、由于三百年前的欧洲的天主教还有极大势力,达尔文新教也不宽容,而卢老师作品中恰恰常常杂夹着矛头直指天主教会,也让新教极不高兴的石破天惊的言论,这让卢老师吃了不少苦头,他的书常遭销毁,时而还被撵得急急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连回到他的祖国日内瓦也屡遭新教徒袭,这样当然也没有带来经济上的大丰收一一不像他的死对头伏尔泰,以及先是恩人后成仇人的英国大哲学家大卫.休谟,凭一本书的稿费便吃了一辈子!
(16)、在当时发表的小册子中,足足有一半是敌视伏尔泰的。1791年8月,一份请愿书要求将卢梭迁葬先贤祠,其中把伏尔泰称作“毁灭的天才”,而且在革命舆论中这种看法从来没有退却过。
(17)、这种追求自由和追求平等的理念对立可以看做现代民主制度下左派和右派的雏形。
(18)、卢梭在30岁的时候去了巴黎,几经辗转在1754年的时候回到日内瓦,却因为著作《爱弥儿》和《民约论》惹怒了日内瓦当局。卢梭不得不从日内瓦逃到瑞士的乡村,穿过瑞士的山谷、湖泊,最后逃亡到了伯尔尼。他将沿途的日内瓦湖风光写到《新爱洛依丝》小说中,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寻找这段爱情,其中就包括了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
(19)、卢梭一般指让-雅克·卢梭,他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20)、 心殿的大门永远为朋友开着…
(1)、罗素(我的《西方哲学史》已出版,大家请支持正版,当当亚马逊有折扣):楼主就是一流氓,楼主的思想导致了希特勒的极权!
(2)、1752年卢梭歌舞喜剧《乡村卜者》上演,获成功,国王决定颁发给他一份年金,他回避了,以保持自己独立不羁的人格。1753年第戎科学院宣布有奖征文,次年卢梭写出应征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标志卢梭思想进入成熟期,他从经济上、政治上发掘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指出不平等的产生是进步,同时又是退步;文明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前进一步。体现卢梭辩证地分析人类历史运动的光辉尝试(征文未获奖,1755年出版于荷兰)。
(3)、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
(4)、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被法国议会查禁,他先后流亡瑞士、英国,1764年开始写《忏悔录》。卢梭晚年得了一种受迫害的妄想症,认为有一种世界性诽谤阴谋针对他。1767年回法国避居。1770年获准回巴黎,仍以抄乐谱谋生。1775年完成《对话录》,次年写作《孤独散步者的梦想》,但未完成。1778年病逝于爱尔蒙维尔镇。1794年灵柩迁往巴黎国葬所。
(5)、这是一座宏大的灰白色双层建筑,位于一片巨大的庄园中,花园里有许多雕像、一座礼拜堂和一座喷泉。走进宅邸,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伏尔泰买下这座宅邸后,亲自指导进行了一番重建,直到1762年才完工。房子内的家具、油画和其它装饰品,都是他本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品位挑选的。伏尔泰好藏书,在他的图书馆里藏有六千九百多册著作和信件,只可惜在他死后,这些珍贵的书籍都被他的崇拜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买走。伏尔泰晚年时常在家中写作,招待了不少的诗人、作家和学者前来做客,以至于将自己戏称为“欧洲旅店老板”。
(6)、巧合的是,伏尔泰也在1754年因为与普鲁士国王不合而来到政治相对开明的日内瓦。他在日内瓦的乡下买了一幢别墅,并将之称为“乐园”(LesDélices),在1755到1760年间入住在这里。伏尔泰为这座别墅购买了许多的家居和装饰品,并在里面设计了一座私人剧院。他平日里在家中写剧本,并时常自己参演到戏剧中,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7)、整个19世纪都认为这两位哲人的观念导致了大革命,不管人们对这些观念是诅咒还是赞颂。米什莱写道:“当这两个人故去之后,大革命已经在人们头脑的高地中完成了。”此外,伏尔泰本来可以认为书籍统治世界的观念来自于他。
(8)、 因为身份,因为传言,因为固执己见。
(9)、开启两人通信是卢梭。1755年,卢梭43岁,他满怀尊敬得把参加第戎科学院竞赛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篇论文本是启蒙时代思想丰收的硕果之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卢梭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伏尔泰老师的首肯与赞扬,然而等来的却是他毫不客气的批评:“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成野兽”。凝聚了自己思想的作品居然被如此尖刻地讽刺,卢梭自然是不解又委屈。
(10)、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由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于18世纪提出。
(11)、正是出于这些差异和区别,伏尔泰和卢梭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惜牺牲原有的友谊和信任,试图通过批评他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体现出启蒙思想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得罪朋友的精神。但必须承认,他们在处理批评与友谊的关系中,有矫枉过正的倾向,甚至不惜在别人的私生活上大做文章,人为地破坏了团结。这或许是性格使然,但毕竟,这样的相互争吵和相互攻击,在相当程度上伤害了作为整体的启蒙思想阵营的力量。
(12)、他的下半生一直孤僻的活着,虽然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但人总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才华的人发现自己被孤立了,可以保持自己的想法,但不要轻易发表。如果一个人活的很孤僻,那么其更应该与大众接触,接触现实生活,不然其思想肯定不符合现实。
(13)、在卢梭死后50年,他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终于被日内瓦所承认。人们于是为他在巴黎做了一尊雕像,放在日内瓦湖与罗纳河相交的一座小岛上。小岛以卢梭的名字命名,岛很小,在蓝绿色的湖中,风吹得浪花高溅。尽管离熙攘的老城不远,小岛就像一个隐藏的花园,清幽静谧,只有几只肥硕的天鹅在水中嬉戏。
(14)、研究卢梭很到位的罗素曾写道:“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有时候两派是合作的,许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渐他们的不相容日益明显起来了。在现时,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卢梭激进民主主义理论的“主权在民”思想,正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法国的《人权宣言》和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都吸收了卢梭的观念。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就是卢梭的超级粉丝,他还曾去拜访过卢梭。如果说理性主义到了叔本华、尼采那里,已经病入膏肓,那么,从卢梭开始,理性主义就开始了有疾在腠理。卢梭反对理性主义,重视人的情感,学富五车的康德对卢梭这一点极为看重,康德觉得自己的哲学虽然严谨缜密,却唯独漏掉了卢梭笔下那活泼真实的人性。
(15)、经由一位牧师的引见,卢梭在小城安纳西的一个花园里和美丽的华伦夫人相遇。他很快成为华伦夫人的仆人和秘书,并在20岁的时候成为华伦夫人的情人。卢梭将他最美好的韶华都给了这座小城,他甚至为此放弃了日内瓦的公民权和新教,并皈依天主。华伦夫人给予卢梭温柔的母爱,卢梭则将她亲切地唤作妈妈。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城安纳西静谧、恬美,卢梭始终将这段生活视作他人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我大概还记得那个地方:此后我在那儿洒下不少泪水,亲吻过那个地方。我为什么不可以用金栏杆把这幸福的地方围起来!为什么不让全世界的人来朝拜它。”
(16)、“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大作,谢谢你。在使人类变得如此愚蠢的计划上,使用这般聪明技巧,还是从没有过的事。读大作,人类一心向往四脚走路。但是,由于我已经不习惯四脚走路了,那种习惯我已经丢了60多年,很不幸,我感到已不可能再把它找回来了。而且,我也不能到加拿大去做探索野蛮人的工作,因为我生了疾病,我需要有一位欧洲的外科医生为我治疗;听说那个地方正打仗;而且因为我们自己的行为,野蛮人已经坏得和我们不相上下了。”
(17)、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18)、我们再回头看“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在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这个观点,人类因每个人的容貌、能力不同,即使在自然界,也会受到不相同的待遇,人类的不平等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这个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
(19)、私有制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
(20)、这样的分期显然意味着,时段的划分也是一种思想的划分。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反革命观点,它是菲耶韦(Fiévée)提出来的:“德行败坏之人”的兴起应归咎于伏尔泰,而卢梭则招募疯子为追随者。
(1)、卢梭和伏尔泰都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都对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在这里请大家停下来思考下,他对于偷窃的认知是不是和后来他提出革命理念的逻辑很相似。革命是不平等造成的的,是强者压迫弱者造成的,人天生有革命的权利,革命是具有合法性的。可以说,卢梭后来的过激思想就源于青少年时期师傅的暴虐对待。
(3)、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同时代大师中,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可互不服输,毕加索与马蒂斯相爱相杀,贝多芬和罗西尼老死不相往来,而卢梭与伏尔泰,则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不息、撕X不止。
(4)、但相比于作为反基督教的伏尔泰形象,这个主题出现得要少一些:仿佛反民主的伏尔泰形象因为一场戏剧的影响而被平衡了,因为剧中欢呼的奴隶们是在向最微不足道的平等暗示致意。同样地,作为1790—1793年最受欢迎的剧目,《布鲁图斯》也因被视作共和主义的悲剧而让人忘记伏尔泰对开明君主的殷勤。
(5)、1778年3月30日,在戏剧《伊琳娜》(Irene)再度上演时,人们在剧场里为伏尔泰的胸像戴上了王冠,当时他还在世;可以认为这是法国大革命的起始日期,是一个不为国王加冕而为文人祝圣的时代的开端。
(6)、1750年,卢梭因论文获奖也成为名人,也开始具有社会影响力。这时两者观点存在冲突的问题就逐渐显示出来。两人经常通过发表文章的方式展开争论。但伏尔泰毕竟是前辈,卢梭也承认深受伏尔泰影响,因此这段时间的争论可以算作君子之争,两者对对方并无恶意。
(7)、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他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即便在伏尔泰被迫流亡英国期间,他也受到一些贵族的照顾,路易十五还默许他回国;即便伏尔泰在法国被通缉,他还能安稳地在法国境内隐居15年,期间还被任命为宫廷史官,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前往柏林是受到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请,受到礼待;他在日内瓦也受到礼待,并且他投资了房地产赚了钱,生活条件优越。
(8)、天赋人权这种权利亦是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这种权利,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主张放弃全部权利;洛克主张放弃部分权利,如惩罚他人的权利;杰佛逊主张保存全部权利,缔结契约,成立国家,运用政治权力与法律的力量来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财产或追求幸福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伏尔泰卢梭斯鸠鸣主张12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