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苏格拉底的主张和评价106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

1、苏格拉底人物分析

(1)、(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

(2)、(1)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3)、第二是那位荒诞有趣、却句句真言、灵光涌现,在深夜加油站的老工人,被主角称之为“苏格拉底”并视之为上师。

(4)、到后来,米尔曼车祸摔伤了腿,无论是医生还是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说他这辈子都会在轮椅上度过,但是呢?他丢掉了这些思维的垃圾,一步一步康复,最后重新跨越吊环。成就了一面金牌。

(5)、(13)WernerJaea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71页。这一冲突亦即本质论与约定论的冲突,可以部分地解释苏格拉底之死。

(6)、Socrateshasbecomewellknownforhiscontributiontothefieldofethics.

(7)、苏格拉底很清楚这一点,他说:“如果我被定罪,那么起作用的既不是美勒托,也不是阿尼图斯,而是谎言和众人的忌恨。我认为,谎言和忌恨已经毁掉了许多好人,而这种事还会继续。你们不必担心,这种事不会到我为止。”

(8)、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最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9)、苏格拉底说,我没有不敬神啊,我一直在听从神的旨意,神说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告诉世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辩论,就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啊。这是神给我的差事啊。我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雅典好。苏格拉底说,我就像是一只牛虻,去叮马的屁股,因为马已经变得太懒太肥了。

(10)、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11)、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12)、(5)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13)、②提倡女子教育,在西方首次提出“男女平等”的教育;

(14)、《申辩篇》收录的是苏格拉底的演讲,这篇演讲是他在法庭上对自我的辩护。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已经70岁了。他被指控为“毒害青年,不信城邦的主神”。演说分为三个部分:其主要申辩;其审判团投票判罪后的简短陈辞;其判死刑后的最后陈辞。

(15)、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哦,原来如此啊。这是一场政治审判。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一解释也未必合理。雅典很快就恢复了民主政治,但上台的民主d人相当克制,对“三十僭主”的成员实行了大赦。要是对夺权的贵族都能赦免,干吗要迫害在政治上毫无威胁的苏格拉底呢?再说了,苏格拉底自己是支持民主政治的,因为民主政治允许言论自由,他就能到处跟人辩论了。

(16)、②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17)、苏格拉底出生于的雅典黄金时期——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名助产士。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18)、单项选择: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我国古代的朱熹所持的观点是(   )。

(19)、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有恩于雅典人,“给我这种人最恰当的对待,就是在市政厅里用膳”。他这显然是在激怒法官和陪审团,苏格拉底会向往去市政厅用膳吗,这当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他这时已经有但求一死的强烈愿望了:“所以,按照公正的原则,依据我的品行,我的提议是:在市政厅用膳。”他这多少有讽刺那些在市政厅用膳的角色。这是忠厚的苏格拉底唯一一次显示出他的讥讽。其目的不言而喻,他这样做时精灵的声音没有出来阻止,说明他强烈的愿望是对的,他决定奔赴死亡的极乐了。

(20)、因此,在各种苏格拉底式对话中出现的这个极为重要的德性观念(以及关于诸德性的分析),最多也就是一系列无序的例子和反例,以及相应的对如下观点的持续强调:要做好人、过好的生活,德性必不可少。完全没有任何称得上德性“理论”的东西,或者说,就此而言,甚至没有关于什么可算作德性、什么不可算作德性的明确清单。至于细节,苏格拉底也没有说,甚至在他的受害者彻底被击溃、眼看要陷入绝望而需要启迪之际,他也三缄其口。苏格拉底坚持认为个人应该自己去寻找,因此我们从他那里几无所得。甚至在他似乎主张了某种立场时,他也经常会收回自己的说法,甚至加以反驳,这种情形有时还出现在相同对话之中。

2、苏格拉底的主张和评价

(1)、(32)W.K.C.Guthrie:《希腊哲学史》第三卷,417页。

(2)、Heisamysteriousfigureknownchieflythroughtheaccountsoflaterclassicalwriters,especiallythewritingsofhismostfamousstudentPlato.

(3)、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4)、理解苏格拉底的贡献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他对所谓德性概念的执着与强化,这一点在另一方面亦可以使我们对“苏格拉底是谁”或者“历史上真正的苏格拉底到底持一种什么样的学说”或者“我们是否有可能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做出恰当的区分”这样的问题得出较为合理的解答。从近代希腊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Diels开始,苏格拉底即被当作一个“未知的X”(1)来处理,而给这个X取何值则一直是人们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我们将把X这个变量置于什么样的“方程式”之中,因为不同的“方程式”势必使我们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除少数极端的论者,如阿斯特(G.A.Ast)、迈耶尔(H.Maier)、克罗斯特(A.H.Chroust)等人大多数论者都至少承认苏格拉底是作为哲学家而在历史上留下不可抹杀的痕迹的,而造成那些极端论者的观点的因素乃是他们既忽视了柏拉图的全部记述,又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记述,同时也忽视了包括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与军事家色诺芬的记述。事实上,只要多加努力,我们可以在这诸多的“苏格拉底”之间找到描述一个统一的苏格拉底的线索。

(5)、第三部分在科学与宗教之间:现代哲学与启蒙运动

(6)、作者常常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相互勾连、对比阐述,以开放讨论的方式,而非单纯罗列观点,呈现出流动而非静止的哲学史全貌,引导读者对哲学主题、思想张力进行深入思考。

(7)、他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主要通过后来的古典作家,尤其是他最非常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而成了名。

(8)、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二十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9)、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会挂在嘴上。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但很多能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恰恰是要被苏格拉底狠狠地批评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0)、剖开史实中血腥、复杂而不常被记叙的现实面;

(11)、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中找到关于他的学说的丰富文献。a苏格拉底确实捍卫了某种类似于理论的东西,核心是极为特别的德性观念。德性代表了人的最好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德性或理智德性。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显示了这种意义上的德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后来论证的那样,哲学的首要德性就是不断追问、不断进行哲学活动。不过,苏格拉底也强调自己“为了拯救灵魂”而放弃生命。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让随后两千年来的道德主义者着迷的哲学论题。这意味着就像苏格拉底揶揄自己时说到的,他是自私的,只关照自己的利益(灵魂的好)吗?还是说,为了自己的灵魂行动(而死)就是至高的德性?又或者,因其本身就建立在对立面上而是个虚假的两难问题?

(12)、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对于我们确信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会更加谦虚,但对于我们觉得自己知道的事情,我们很可能会陷于刚愎自用。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13)、亚历山大: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

(14)、什么“我的家庭条件很好”、“我是体育健儿”、“我有很好的体魄”、“我就是拿冠军的料”……其实都是来自外界的声音,这些声音就是滋养我们内心的“小我”的声音,会让“小我”越来越强大。

(15)、审判团再次投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作了最后陈述。他显得无比平静,事情没有出人意料,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可以想见,一些年青人,他的学生,他的追随者,已经忍不住悄悄哭泣了,双手掩面。

(16)、单项选择:“虚心涵泳”是朱熹的读书法,此处的“涵泳”是指读书时应(   )。

(17)、(2)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18)、苏格拉底: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

(19)、(1)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由思孟学派乐正克所著。

(20)、但是,就我们所知,苏格拉底只不过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众多辩才无碍的牛虻之一。正如其他智术师,他既擅于修辞,又懂得逻辑,很多内容都是借自富有独创性的巴门尼德和极为聪明的芝诺。苏格拉底知道如何使表面上的自明之理陷于悖论而瓦解,让老生常谈陷入矛盾,他还知道如何扭转辩论,把锋芒倒过来指向发难者。只要有必要,他知道如何设计并发明可能的案例,用“反例”去驳斥一般的说法,他也知道如何提出最难回答的问题,推出最具挑衅的理论,并对最受尊重的论证方式加以戏仿,直到把它们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更糟。

3、评价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贡献

(1)、(2)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既要熟读成通,又要精于思考。

(2)、例如,在《克力同》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慷慨激昂地与他的朋友争辩,并意欲说服克力同。哪怕是当他受到错误指控和不公判罚的情形下,他违背雅典法律逃狱是正当的吗?他似乎坚持认为,即使法律不公且对他不利,公民也有绝对服从在地法律的义务。但是,在几年前,苏格拉底被僭主命令去逮捕(无辜的)同胞公民,他却拒不执行。

(3)、有人或许会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私下里到处奔走游说,而不去公民大会参政提建议呢?苏格拉底给出的理由是:如果那样,有神或精灵发出声音,“它反对我参与公共事务”。他进一步解释:“想要阻止城邦发生不正义、不合法事情的人,都不可能保全性命。真正为正义而战的人若想活命,哪怕多活很短的时间,必须过一种私人的生活,而不是去参政。”在这里,苏格拉底并不是想多活命,也并不是怕死,而是,他有他的使命要完成。精灵的声音阻止他参政,却并不阻止他行使民间性的劝诫任伤,这便是他的使命。

(4)、(10)我们可以基本假定,这些早期对话以及《政制篇》中的许多对话大约都反映了苏格拉底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公元前431年)之后直到他临终前(《克里多篇》与《斐多篇》)的一系列活动。

(5)、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6)、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猜测是,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这事儿最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7)、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8)、一个人厉害不是真的厉害,一脉相承才是真的厉害苏格拉底的徒弟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徒弟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徒弟是亚历山大大帝,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人物并成为古希腊三贤,亚历山大大帝更是通知了欧洲,每个人都成就非凡。

(9)、我不太认同什么“你结婚了就知道怎么做媳妇了”、“你生了孩子自然就懂得怎么做父母”,谁说结婚了就一定会懂得怎么做饭呢?

(10)、苏格拉底说,我也没有带坏年轻人啊。我怎么可能有意地带坏年轻人呢?谁愿意跟一帮坏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轻人带坏,又天天跟年轻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吗?

(11)、③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12)、或许,苏格拉底真正的罪状,便是他自己的信条:“我多年来放弃自己的全部私事,简直不像凡人的所作所为,我总是关心和接近你们,像父亲或长兄那样敦促你们关注德性。”苏格拉底,简直是世界上最讨厌的人,谁说不是呢?

(13)、苏格拉底出生于的雅典黄金时期——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名助产士。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14)、他现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的,据说柏拉图一辈子都在整理师傅的内容,最后师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15)、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16)、(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看似招数简单,其实威力强大。

(17)、(6)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注,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18)、(2)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士中学》

(19)、虽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都非常厉害,但他们都是徒弟,苏格拉底才是师傅,可想而知,苏格拉底在哲学界的地位是多么的不可撼动。并且苏格拉底是希腊语(雅典)哲学家的创始人之可见非同一般。

(20)、单项选择:柏拉图认为应该为国家统治者的教育开设众多实用性的教学科目,其中他最为重视的是(   )。

4、苏格拉底人物评价1500字

(1)、苏格拉底这样解释谁更有智慧:“他(辩论者)在自己不懂的时候认为自己懂,而我在自己不懂的时候认为自己不懂;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比他有智慧,我不认为自己懂那些不懂的事情。”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苏格拉底承认自己的无知。

(2)、选择:古代西方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3)、看完影片,我突然明白,作者之所以会用加油站工人的职业与苏格拉底的外号来描绘他的心灵导师,喻意在于,加油站工人是很平凡的工作,但是必须要给汽车加油,才能使车子跑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4)、苏格拉底提出了他的观点:“请你们记在心里,好人生前死后,都不能受到伤害,众神不会对他的事情无动于衷。”他相信:“死亡和从杂事中摆脱,这样对我更好。”苏格拉底用话语表现了他求死的信念,这个信念终于达成了,他体会到平静,也体会到向死之愉悦,称这是个美妙的体验。

(5)、伟大的人生总是坎坷苏格拉底在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6)、苏格拉底不仅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过,相反,他说自己是个有功之臣,雅典人民应该把他供养起来,跟打了胜仗的将军或是奥运会冠军一样,享受到公共食堂免费吃饭的特权。从打官司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苏格拉底的辩护词是史上最烂的。他成功地激怒了更多的陪审团成员,最后,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7)、苏格拉底在判罪后的陈辞中,激怒了陪审团。他不仅认为自己无罪,还觉得城邦应该感谢他,因为他是城邦的“牛虻”,城邦应该养活他,让他在市政厅“享宴”。他看到问题说出来了,令那些大人物很狼狈。事实也的确如此,只有他在追问正义、节制的第一义,而不考虑外在的人情世故。因此,青年人大多信赖他,这进一步引起头面人物的不满。苏格拉底是求死的,所以极有可能是故意激怒了陪审团,从有罪改判死判。

(8)、(2)代表作:《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9)、点击 →福利|吕祥新著《希腊哲学的悲剧》←参加送书福利

(10)、摘自:《希腊哲学的悲剧》第二章《拯救现象》

(11)、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12)、(28)比如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188页):“他﹝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在他暗地的思想里,他是在运用理智来证明他所喜欢的那些结论……他也有一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的东西……”我们可以补充说:如果诸如《阿尔希比亚德篇》这样的对话是柏拉图真作,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苏格拉底的这种“沾沾自喜和油腔滑调”是极度令人生厌的。

(13)、这本《世界哲学简史》与作者的《哲学导论》相互配合,“史”“论”结合,完整地呈现出美国大学哲学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14)、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人文社科学生,甚或普通大众,都能从中受到激发、有所受益,同时获得乐趣。

(15)、▲快!河南、广东等七省招聘教师841人+!教育局有招聘!

(16)、苏格拉底发出了他的忠告:“雅典人,逃离死亡并不难,难的是逃离邪恶,因为邪恶比死亡跑得更快。”如果保持邪恶,行不义之事,便可以逃脱死亡了。而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7)、本书不同于通常以西方为中心的哲学史写法,从哲学的全球性视角出发,尤其注重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哲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8)、拉凯斯是当时深受雅典人民尊敬的一位军事将领。苏格拉底和拉凯斯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勇敢。

(19)、(12)参阅W.K.C.Guthrie:《希腊哲学史》第三卷,253页。

(20)、一个人厉害不是真的厉害,一脉相承才是真的厉害苏格拉底的徒弟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徒弟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徒弟是亚历山大大帝,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人物并成为古希腊三贤,亚历山大大帝更是通知了欧洲,每个人都成就非凡。

5、名人对苏格拉底的人物评价

(1)、你可能听说过很多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不过,你知道吗?你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找不到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本书,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甚至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片纸。苏格拉底自己连一个字也没有写下来。我们听到的苏格拉底的故事,主要来自他的两个学生的记录,一个就是柏拉图,另一个是古希腊的历史作家色诺芬。(这是不是很像中国的孔子形象,但你往下读会发现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柏拉图在很多篇文章记录过苏格拉底的言行,但要是从那么多篇里面选最精华的一篇,那就非此篇莫属了。

(2)、(29)在苏格拉底那里,“神”的观念是复杂的,一方面可视为一个未知世界的主宰者(如他在法庭申辩结束时所说的那样),另一方面他所称的“灵异”(daimonion)也具有神的品性,而这灵异如他所称并不指引他去做什么,而只是阻止他做某些事,比如不要参与公众的政治生活(见柏拉图:《申辩篇》31d)。

(3)、在第二阶段,苏格拉底继续申辩。而美勒托提议要处死苏格拉底——显然美勒托是一个被利用的年青人,不知背后操纵审判结果的还有什么样的大佬。群众周知,如果不是三人联合起来当原告的话,如果是一告一的话,这场审判美勒托拿不到五分之一的赞成票,因为有220票站在苏格拉底一边。若是如此,即为诬告,美勒托还得交一千德拉克玛的罚款哩。但也由此可知,原告的一方,用尽了计谋,也研究透了法律的制度,必得置苏格拉底于死地而后快——而这,可不是也遂了苏格拉底必死的心!

(4)、■回复(教学设计)免费领取教学设计备考资料

(5)、苏格拉底没有试图按照主题顺序写下他的观念,显然他也没有哲学体系那样的东西。可以说,他在许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先知处于相同的传统,而且他也常被拿来与耶稣比较。他是圣贤、智者,也是“牛虻”。他亲自在雅典的市场上公开论证自己的哲学,展示自己的德性,因此冒犯了当局。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别人的记录,而我们所知道的,也主要是他的“方法”,即探询式对话,他的辩证法。在论证严密的对话中,他驳斥了一个又一个的观点。

(6)、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7)、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一个民众法院以361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服毒自杀。

(8)、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9)、评价的立足点,应该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并以那个时候的价值观和法律为基本点,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观点去评价和讨论,而这样的做法,应该具有普适性。

(10)、但是,苏格拉底还有一种方法,也呈现为他的哲学之中,尤其是在柏拉图后期的某些对话中。苏格拉底在此很少再作为戏剧角色出现,而更多作为“纯粹的哲学家”出现。(在这里,“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的问题确实很重要,令人沮丧的是没有答案。)在过去的这个世纪,许多关于苏格拉底的评述主要关注的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而且也向来被描述“反讽”—因为他总是宣称不知道,事实上,他比谁都知道。或者,可以更好地称之为反诘法,即形成困惑(或窘境)的方法。通常,苏格拉底以寻求“定义”开始,可随后他又无形地拒斥了所给出的任何定义。不过话说回来,苏格拉底所谓的“定义”,并不是单纯的词典定义,仅仅关涉词语(比如“正义”、“德性”或“勇敢”)的用法。他是在探寻事物本身(正义、德性或勇敢)的最纯粹形式。因此,他的方法似乎表明,在所有不适当的定义被抛弃之际,在这个“辩证”过程(或充满活力的谈话)中保留下来的东西,就是真正的定义。反过来,这个真正的定义会把我们指向理念本身(正义、德性或勇敢)。因此,苏格拉底似乎相信,理念本身在人类日常经验之外。

(11)、苏格拉底坚持自己所行之事是最正义的、最善的,不仅无罪,还理应得到善待。他说:“我试图逐个劝说你们,在关心你自己之前不要关心你的身外之物,要尽可能地善良与明智,不要在关心城邦自身之前关心城邦拥有的东西,对其它事物也要按同样的方式来关心。”

(12)、(14)R.M.Hare指出,这种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抽象名词的语言习惯正是导致柏拉图哲学进入误区的巨大语言陷井之一。参见杨峰碧根据Hare的同名著作所编译的《柏拉图》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90页。

(13)、「此念」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使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能进入公众的视野,通过对经典的导读,以此能契入公众自己的生活理念。承此想,特邀请研究者胡赳赳对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行解读和梳理,每周更新,「此念」独家连载。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与互动。

(14)、苏格拉底最终还是受到了审判。然而,陪审团成员是那些苏格拉底在漫长生涯中羞辱和得罪了的公民(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毫无疑问,苏格拉底的回应和申辩—柏拉图在《申辩》(Apology)中的记录多少有些真实性—极具才华、傲慢且不乏讽刺,但偏离了主题。他主要辩护的是,个人怎么能够为自己受到的不真实指控辩护呢?苏格拉底无礼地要求陪审团给他津贴,结果陪审团判处他死刑。无疑,若从历史的眼光而不是正义的眼光来看,陪审团更想判他流放。可是,苏格拉底用他那极具讽刺的言辞终结了自己的命运,在公元前399年,他被判处死刑。

(15)、苏格拉底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我自己觉得毫无智慧,但神不会说谎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会不会是神搞错了?他想了个办法,要去亲身印证一下,看神谕到底对不对。

(16)、那苏格拉底的罪行究竟是什么呢?在其复述之中,诉状大体上是这样的:“苏格拉底行不义之事,他整天忙忙碌碌,考察天上地下的事情;他使较弱的论证变得较强,还把这些教给别人。”

(17)、②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科学提出来。

(18)、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19)、朱熹对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俳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20)、游叙弗伦皱起了眉头,说:“那我再修改一下吧。亵渎神灵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不喜欢的事,虔诚就是做所有的神一致赞成的事。”

(1)、苏格拉底还硬气地说:“我从来不向任何行不义的人妥协。”如果说他毒害了青年,而那些青年就在现场,而且还准备拿钱币赎他的罪。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无罪,所以他并不会接受这种赎罪的妥协。同时,他也不会向法官求情,这同样是不义的,因为这“既不光彩,又不正当,亦不虔敬”。尤其是,它有碍于程序正义。

(2)、拉伯雷把苏格拉底称为“哲学家中当之无愧的功臣”。把他当做是外表丑陋与内心完美相结合的典范。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对理性和启蒙思想的传播的论据多取自于苏格拉底的生活,思想和命运。他们把这些利用于对宗教神学,教会制度,旧制度和旧观点得批评之中。爱尔维修就认为,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思想家理想的宣传者世界的启蒙家是各个时代,各民族的僧侣和祭祀所灌输的迷信和谎言的敌人。狄德罗利用苏格拉底启蒙活动的例子和宗教教会及宗教联盟进行斗争;霍尔巴赫也认为,苏格拉底是当时宗教不荣幸的牺牲品。卢梭也用苏格拉底的启蒙思想及上述启蒙思想家的解释来反对基督教会及其思想体系,认为苏格拉底的美德是“最有智慧的人的美德”,苏格拉底让人们与诡辩哲学家斗争,并为其真理而死。卢梭他在自己的《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书中高度评价苏格拉底的纯理性主义,他认为所有社会美德和防备人们的恶举,并不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而恰恰是在同情他人的自然情感中。赫尔达也非常关注苏格拉底和他的学说,他认为“人道是人的本质目的和人类历史的目的”他也在自己哲学史中高度评价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维和作用。当时的启蒙哲学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苏格拉底是多么了不起呀,他结尾的美妙就像诗句一样,一字一顿,平静、清晰、准确:“是我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活。无人知道谁的命更好,只有神知道。”

(4)、电影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会在后来的生活中照见并觉察,让你无时无刻提醒自己,扔掉思想的垃圾、相信真我、活在当下。

(5)、教完你怎么算命,我们再回头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最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最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6)、本书试图对古希腊哲学这一大“棋局”进行一次“复盘”式研讨。虽尽最大努力运用了史学方法,但“志不在史”,因其意图不在于“记叙”,而是通过对往事的“复盘”展开古代观念世界面向今日世界的开放性和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苏格拉底的主张和评价106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