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论语十二章欣赏141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论语十二章赏析

1、论语十二章分析

(1)、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2)、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孔子治国理念的句子是                   ,                  。其中,“来”是对外政策,“安”是对内措施。

(5)、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结合自身体会,把握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的几个核心观念。

(6)、文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7)、在当今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位置静止不动,而当某种“动荡”把人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抛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时,许多人就会不知所措。其原因就在于复杂的现实中,单凭一只脚走路是不牢靠的,人必须学会多种生存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德通才,不仅“专业”要精通,其他的“行业”也要能懂能做。 

(8)、•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9)、A、政治思想。以“礼”和“仁”为核心。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

(10)、寓意: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只有把学习视为乐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11)、寓意:贫穷是常见的,但个人的道德成长不应受到贫穷的限制。孔子崇尚扶贫、幸福、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12)、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14)、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15)、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1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7)、在竞争的时代、在竞争的岗位上,免不了会因一些小事碰撞,你如果不容忍他人小的过失,针锋相对,不但伤了和气,对自己的工作也带来不利!之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告诉我们,要用一颗博大宽容之心,去包容他人的狭窄心胸,把刻责别人、攻人之恶的话语咽到肚子里,你将发现会受益匪浅。 

(1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热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19)、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20)、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2、论语十二章欣赏

(1)、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3)、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第三个层次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耻下问”这是一种宁要学问不要面子的学习态度。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问”字,它表明你是在一种仰视的心态看待学问,看待你所要学的知识,它需要你越过世俗的眼光,以渴望之心求索学问。

(5)、⑤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8)、yùn  wǎng dài dāngōngdǔ 

(9)、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12)、(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1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4)、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5)、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16)、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立起来,站起身;撰:才具,才能。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18)、(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9)、•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孔子以“仁”学引出的道德修养论,并非只是平治天下的手段,如果只是把人生的目标定格在救世,那么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手段也会被抛弃。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仅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救世,更是把成就理想人格作为崇高的追求。救世的事业能否成功受限于时命,但是成就理想人格,则全靠自己,正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论语十二章的解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

(3)、有句老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可以进步,而怎么学习又该向谁学习呢? 

(4)、能:动词,能做到。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的追求,这样即使生活清苦也会自得其乐。

(7)、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8)、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的弱点,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9)、出自《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10)、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11)、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2)、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14)、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1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7)、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8)、不矛盾。“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这是提高自己修养的最好途径。

(19)、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论语十二章解读

(1)、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        ,         ”的对话可以看出;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译文:孔子站在河边上说:“过去的如此夫,日夜不停地流去。”

(5)、子zǐ曰yuē:“温wēn故gù而ér知zhī新xīn,可kě以yǐ为wéi师shī矣yǐ。”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yù)之中矣,是社稷(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8)、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连词,表顺接,从而,就。例: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诚信,诚就是诚实,就是不欺人,信是信用,就是重承诺,守信用,不耍花招,敢于负责。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底线,也是人就交往和各种社会事务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1)、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1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3)、《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1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5)、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16)、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17)、✦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18)、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三省吾身 从心所欲等 解释略。

(19)、子zǐ贡gòng问wèn曰yuē:“有yǒu一yī言yán而ér可kě以yǐ终zhōng身shēn行xíng之zhī者zhě乎hū?”子zǐ曰yuē:“其qí恕shù乎hū!己jǐ所suǒ不bù欲yù,勿wù施shī于yú人rén。”

(20)、 注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5、论语十二章简析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3)、• 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5)、•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7)、(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9)、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诸作用,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故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10)、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1)、大家对此句常有的误解,好象孔子在此是在贬低小人、否定利。事实果然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义”?什么叫“利”?朱子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子所说的“天理”,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天道”,《礼记·乐记》中记载,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没有私心的好恶,便是无私,便合乎天道、天理,我们总不能说我喜欢的就说是对的、不喜欢的就是错的吗?“天理之所宜”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是符合道义的时候,符合仁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欢也不能做。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程子说:“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有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由此可知,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那么,请问,谁喜欢与这样的小人一起做事交朋友呢?贬低这样的小人,而提倡人们学习着去做个君子,不是要害人害社会,而正是要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那么,孔子是不是否定“利”呢?《易传》中说“利者,义之和也。”只要我们能尽职尽责地按照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么,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们活得心情舒畅、问心无愧,而不是富贵。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

(12)、3孝悌是修己的又一基本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由于当时的家族组织与行政这关系密切,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公卿,所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因为孝悌与政治相通,因此当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时,孔子回答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在孝悌中间,孔子更重视孝,认为这是“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注:“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孝悌成为仁民爱物的根本。那么,如何做到孝呢?一是合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生前死后都能以礼待之,便是孝。二是真情实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上)即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有敬重的感情,不然,与对待犬马就没有分别了。

(13)、子zǐ曰yuē:“由yóu,诲huì女nǚ知zhī之zhī乎hū!知zhī之zhī为wéi知zhī之zhī,不bù知zhī为wéi不bù知zhī,是shì知zhī也yě。”

(14)、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5)、“文胜质则史”,史有两个意思,根据古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史官,两种说法意思其实都是相似。“质胜文”,胜,包咸注为多的意思,所以就是“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因为他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这类人,当然他首先要有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他不至于虚浮、虚伪。

(1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7)、译文:曾子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18)、《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

(19)、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20)、“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参考答案:(1)儒家孔子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性善;(2)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3)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儒家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生命力,学者会受到人们的尊崇。于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论语》的深邃思想,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她让孔子的思想重放光彩。

(1)、(翻译)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2)、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章讲的是“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与“思”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不迷茫不疑惑,才能有所收获。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7)、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9)、(赏析)喻,明白,通晓,这里可译为“懂得”。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10)、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1)、这是孔子教导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按包咸的批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他注为“如野人”。因为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指郊外,就是乡下人,我们现在俗话讲“乡巴佬”,这是野。

(12)、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13)、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14)、(赏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艺术等等。比如用来谈表演,“质胜文则野”如同演小品,“文胜质则史”如同看春晚,“文质彬彬”那是看歌剧了。

(1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6)、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7)、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18)、⑤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

(19)、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成绩出来了,我此时手中拿着成绩单,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回如此的差呢?通过反省,找到原因,对提高我们的成绩非常重要。

(20)、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4)、(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5)、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6)、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7)、注释:有:同“又”    立:站的住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8)、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9)、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思想行为出来呢?这是小事,不能做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对于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让别人承受,就太伟大了,这个人不是人,是圣人了。太难了!

(10)、释义: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1)、对曰:“方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12)、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1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6)、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所以孔子后面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17)、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8)、孔子面对周式微衰,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做入世拯救的事业,正是在此过程中,他建立了他的仁学体系。他试图通过他的“仁”学,培养一批有道德修养、人文情怀的君子为国家与社会带来文明与秩序。

(19)、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20)、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论语十二章欣赏14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