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1、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在线阅读
(1)、 不同于其他虚无主义者,他的否定不是指向单一的层面,而是在傲慢程度上的不断升级。这样,表层善意之下,他深层动机是在“宽宏大度”中追求精神的优越感,永远居于上风。他与跛脚女人玛丽娅的奇怪婚姻是他要显示自己圣徒式的“受难精神”。与此同时,他也显示着精神道德的另一极:以淫荡的生活消耗自己过盛的精力,在租来的房间里与主仆两个女人私通,有意将她们置于彼此猜疑嫉妒的情境中,并在其中获得享受。他诱奸了孤苦无助的小女孩马特廖莎,造成后者自杀,此后却报之以玩味的冷漠,并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展示自己对人性法则的践踏。在他告知沙托夫谋杀阴谋的背后,也是他要再次享受崇拜者的感恩戴德,因为凭借他的聪明,他知道单纯鲁莽的沙托夫不会主动躲避杀身之祸,而他则有能力却不阻止悲剧的发生。
(2)、金钱当然是一种专横跋扈的权力,同时也是最高的平等,它的全部主要力量就在这一点上。金钱会把一切不平等削平。《少年》
(3)、社会上神秘的东西太多了,你尽量去试解这些谜吧,看你能不能出污泥而不染神秘的东西真的太多了!有许许多多的谜压在世人的头上,你尽量去试解这些谜吧,看你能不能出污泥而不染。——《卡拉马佐夫兄弟》
(4)、185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1858年他升为少尉,从此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从假处决事件到西伯利亚服刑这十年时间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5)、“不是《圣经》上说,只要你信,命令这座山移开,它就会移开吗……不过,这全是扯淡。然而我终究想好奇地问一下:您能不能移动山?”
(6)、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激励名人名言精选培根的读书名人名言自立更生名人名言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言大全
(7)、这段经节从上帝和自我双重视角下展示了人的骄傲,揭示出斯塔夫罗金这类人的精神现实,即在自己眼中的富足美好,却是上帝眼中精神的贫困赤裸。在神性维度中,他罪恶的源泉显示为深藏不露的自我崇拜。他因天然肉体的优势而倨傲不逊,占据了人们心中最隐蔽的地方,享受人们对偶像的顶礼膜拜。“伊凡王子”、“亨利王子”等称号都揭示出他在精神现实中真实的身份——“冒名顶替者”。在挑战傲慢的极限后,他走入了堕落的深渊,以自杀弃绝了走出虚无的可能,停留在僭越的顶端。
(8)、对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郭尔,另一个就是俄国的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评)
(9)、聊个百科是丁丁和丁爸父子俩的百科类音频聊天节目。
(10)、 我的不朽是必然的,因为神不会做不公正的事,不会完全扑灭我心中一夕燃起的对他的爱。还有什么能比爱更珍贵呢?爱高于存在,爱是存在的桂冠,存在怎么可能不服从爱呢?如果说,我爱过他,并因我的爱而欢欣,那么,他怎么可能扑灭我和我的喜悦,把我们化为乌有呢?如果神是存在的,那我就是不朽的!这就是我的信仰声明。(505页)
(11)、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陀思妥耶夫斯基
(12)、 19世纪60年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最终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接受斯拉夫主义,并在其基础上创建了他的“土壤论”(почвенничество,又译“根基论”)。他与格里高利耶夫和斯特拉霍夫等人一起在《时代》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宣扬知识分子应在宗教伦理的基础上与人民(即“土壤”)接近。他们认为,自彼得一世的改革以来,俄国社会结构中“西欧化”、“文明化”了的阶层渐渐脱离人民,社会的上下层之间出现一道巨大鸿沟,而脱离了人民及其风俗传统、脱离了自己民族性的人,就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俄国知识阶层的使命之一就是去弥合这道鸿沟,在东正教的基础上谋求民族各阶层的统以展示出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性,让俄国在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上大步向前。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因而被称为“土壤派”(почвенники,又译“根基派”)。到了写作《群魔》时的19世纪70年代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土壤论”立场更趋坚定,对于在各个方面都与“土壤派”格格不入的“虚无派”,他自然想来一番还击和清算,他不满足于在政论文和书信中的直接指责和抨击,还试图以一部大型文学作品来集中地体现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群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构思出来的。
(13)、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陀思妥耶夫斯基
(14)、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
(15)、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言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经典妙语录大全
(16)、(1)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2227页。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中对屠格涅夫的影射和攻击如此明显,竟引得屠格涅夫本人也忍不住发出抱怨。在1872年12月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他甚至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水准提出了疑问:“陀还干了一件比讽刺《幽灵》更为恶毒的事情;在那本《群魔》中,他假借卡尔马济诺夫之名把我写成一个暗中同情涅恰耶夫d的人。奇怪的是,他竟将我……在他主办的《时世》杂志上所发表的唯一一篇小说当作讽刺对象,可他当时曾为了这部小说给我来过好些封感激、吹嘘的信!……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他把自己毫无疑问的天赋用在了对这些恶劣情感的满足上;看来,他并不看重自己的天赋,既然他已经降低身份来写作政治讽刺作品了。”(16)关于《群魔》中的屠格涅夫形象以及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后人曾有过许多专门研究,如《〈群魔〉中的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17)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对《群魔》创作笔记的研究,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屠格涅夫的敌对情绪是逐渐弱化的,两位大作家毕竟都很看重对方的天赋。后来,在1880年6月8日为纪念莫斯科普希金纪念碑的落成而举办的文学晚会上,两人终于和解,(18)虽说他们两人的思想分歧始终没能弥合。
(18)、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完美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现实。
(19)、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20)、 通过对《群魔》的主题和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归纳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西方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指责,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2、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百度云
(1)、胡说是一切动物中只有人才能享受的唯一的特权。
(2)、小说主要故事情节也是围绕着这个真实事件展开的,但更为深刻和沉重,描写了上帝缺席后,一群在善恶模糊地带游荡、在虚无主义中徘徊的荒谬而痛苦的灵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这群虚无主义者,本文中笔者主要想聊聊小说中的两位自杀者——基里洛夫与斯塔夫罗金。
(3)、谁否定个别的“施舍”,谁就是否定人的天性,蔑视人的个人尊严。
(4)、结果就是《群魔》。书中有两个主角:彼得·维尔霍文斯基(PyotrVerkhovensky)和尼古拉·斯塔夫罗金(NikolaiStavrogin)。前者曾经是一名学生,除了对权力的渴望之外,没有任何政治信念;后者在道德上麻木,在情感上超然,以至于他没有能力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在暴力席卷社会时,他只是袖手旁观。
(5)、梳理小说中的虚无主义者群像,可以发现,在“群情激奋”的傲慢背后,存在着几种精神类型,从各个方面呈现虚无主义精神。按照舍勒情感现象学对人内在感受的层级性划分,人的感受体验客观存在而且呈现出逐级上升的序列,从感官感受再到生命感受,而后达到心灵感受,并最终来到宗教形而上学的精神感受。(3)(61)《群魔》向我们展现了虚无主义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后,人的精神等级秩序发生了颠倒和错位,以爱为核心的精神序列被盲目、傲慢和僭越所取代。
(6)、 如果说,作为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之原型的格拉诺夫斯基还能赢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同情和悲悯的话,那么,以作家屠格涅夫为原型的卡尔马济诺夫却遭到了作者不遗余力的嘲笑。从第1章的第6节开始,小说作者就开始了对屠格涅夫的影射和讽刺,这样的描写贯穿整部小说:他提到屠格涅夫在农奴制改革前夕卖掉自己的庄园、躲到国外去的“细节”;他让卡尔马济诺夫用屠格涅夫的“娘娘腔”说话,并称这是一种“讨厌的嗓音”(71页);他写到卡尔马济诺夫常见的待客动作,即冲过来做接吻状,却只远远地把脸颊递过来(284页;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67年8月16日〈28日〉致迈科夫的信中曾议论屠格涅夫道:“我还不喜欢他那虚伪的贵族式的拥抱,他过来和你接吻,却只把自己的脸颊凑上来。”(14));他笔下的卡尔马济诺夫像屠格涅夫一样,喜欢把手稿誊写好几份,分别保存在国内外的多个地方;他影射屠格涅夫更乐意居住在国外,说卡尔马济诺夫认为卡尔斯鲁厄市(在德国)的排水管问题比亲爱的祖国的所有问题都更亲切、更重要(349页),在卡尔马济诺夫的文学朗诵失败的时候,作者还调侃道:“伟大的天才久居卡尔斯鲁厄,对自己的祖国已经完全陌生了。”(368页)有人甚至认为:《群魔》中的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虽然是以格拉诺夫斯基为原型的,但是他与瓦尔瓦拉·彼得罗夫娜之间的“复杂关系”却影射的是屠格涅夫和维亚尔多的恋情。
(7)、他的自杀显示出的是精神盲目的另一种形式,将自己内心的真诚无伪献给了虚无的思想,沿循理性逻辑得出生命虚无的结论,并将之付诸实践,以模糊生死界限的方式达到所谓的超越:“生活是存在的,而死亡却根本不存在。” (1)(268)或者说,这是理性乌托邦的虚幻。
(8)、今天的节目时长大概18分钟,适合上学路上或临睡前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收听。
(9)、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10)、这种最高等级的骄傲,其表现形式甚至不是明确的否定,而是萎靡不振和冷漠。这在《启示录》文本中得到了呼应:“你既然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11)(3:16-17)
(11)、 虚无主义和空想主义是西方派理论导致的直接后果。在好的情况下,受到西方派理论影响的俄国知识分子只会沉湎于空洞的思想洞穴,就像小说中作者关于沙托夫所作的那段描述一样:“他属于这样一种充满理想色彩的俄罗斯人,他们会突然被一个强大的思想所征服,立即就被那思想所驾驭,有时甚至是终生被驾驭。他们永远没有能力去把握那思想,却狂热地信仰那思想,于是,他们接下来似乎就将在这块压在他们身上并把他们压成两半的巨石之下度过整个的一生。”(27页)而在坏的情况下,西方派的理论就有可能孕育出涅恰耶夫这样的怪胎来。小说中的彼得·维尔霍文斯基就公开宣称自己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12)、彼得对于写什么都没意见,前提是要快。那要怎么签名呢?基里洛夫试了几种之后,决定署名“俄罗斯的神学贵族,文明世界的公民”。
(13)、184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命成为中尉,并在一年后从军事工程学校毕业。1843年,他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译成俄文,但并没有人因此而关注他。于是在1844年退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14)、万物像一片海洋,一切都在流动,汇合,在一个地方触动一下,就会在世界的另一端生出反响。
(15)、同年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两人高效率的工作,一个月内完成了《赌徒》,于1867年出版。186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白痴》。这部小说中,拿破仑和1812年的卫国战争是重要的背景题材。
(16)、(12)Ф.Достоевский,ПолноесобраниесочиненийДостоевскогов30-хтомах,т.29,кн.1,сс.141-1
(17)、《少年》Подросток ,1875 。
(18)、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Михайлович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
(19)、这种泯灭道德界限、打乱世界秩序的“很好”,充分展示了基里洛夫走入虚幻的内心现实,在将价值无限相对化的过程中抵消了价值的意义,其对信仰的阐释是任意的。斯塔夫罗金将他的信仰说成是诡辩的游戏:“倘若您知道您信了上帝,那您就信了;但是,既然您还不知道您信了上帝,那您就没信。” (1)(271)
(20)、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
3、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人物关系
(1)、观察和评论一个人的心灵是粗暴的,也是无礼的。
(2)、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是想得到一点人生的乐趣。——《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3)、有人时常听见形容野兽般的残忍,其实这对野兽很不公平,也很委屈;野兽从来不会像人那样残忍,那样巧妙地、艺术地残忍。
(4)、谁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就会成为新人。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自己就能成为上帝。
(5)、 作家自己给出的这样一段解释,已经能让我们清楚地领会小说《群魔》的核心主题。在小说结尾处的第3部第7章《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最后游历》中,作者又借主人公之一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之口,更为直接地为小说《群魔》点了题。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在弥留之际要求索菲娅为他朗诵《路加福音》中上引的段落,然后他说道:“您看到了吗,这和我们的俄国一模一样。这些从病人体内跑出来的、附到猪身上去的魔鬼——这些所有的溃疡,所有的瘴气,所有的肮脏,所有的恶魔和小恶魔,一代又一代,都聚集在我们这位伟大而又可爱的病人、我们的俄国身上!”我们这些人,我们这些“失去理智的、魔鬼附身的人”,都将从悬崖跳下大海,都会被淹死,而俄国这位病人将会痊愈,并将迎来伟大的复兴。(10)
(6)、这些人可以说是虔诚的虚无主义者,附和彼得的虚无主义学说,更确切地说,是被后者虚构出的光环所迷惑,道听途说地相信他的国际特使的身份,盲目崇拜他的组织才干和事业激情。他们赋予虚无主义以神圣目的,将仇视人类文化传统和精神智识的思想当成建立新社会的前提,如彼得所言:“西塞罗要被割去舌头,哥白尼要被挖掉眼睛,莎士比亚要被乱石砸死——这就是希加廖夫学说!”(1)(472)
(7)、 最后,几乎没有人愿意杀害沙托夫:维尔金斯基最先意识到这是谎言,奔走相告,拼命辩解说,沙托夫因妻子回来和婴儿降生而充满幸福,不会去告密;希加廖夫坚决认为没有人见过沙托夫的告密信;利亚姆申称自己有病,说自己“是个局外人,什么都不知道”(1)(673);利普京已经备好假护照,准备逃离国外,但又慑于彼得那“绝不白受委屈”的报复心极强的性格。特别是得知费季卡被杀后,与此前彼得的预言“这是他最后一次喝伏特加”联系起来,利普京不寒而栗,终于,他“第一个来到约定的地点”(1)(636)。没有人制止谋害沙托夫的行为,应该说,最后采取行动的人是被恐惧情绪所驱动的。恐惧窒息了人的良心和思考力,也让人为自己开脱,不愿承担罪责。
(8)、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生活在19世纪的俄国作家,他的一生坎坷而壮阔,写出了深渊般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白痴》《群魔》《地下室手记》。
(9)、对人不尊敬的人,首先就是对自己不尊敬。陀思妥耶夫斯基
(10)、为了深入理解其学说的欺骗性,有必要分析一下他对“幸福”的描述。他将这种对世界和生死的认识视为超越的经验,是对时间、空间以及永恒的重新认识:“不,我不相信未来的永恒生活,而是相信这儿的永恒生活。存在着一些瞬间,您可以达到这些瞬间,而时间却会突然停止,那时它就会成为永恒。” (1)(268)
(11)、这个世界值得我们好好关心,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也值得你好好听听。
(12)、1871年春季完成了《白痴》《罪与罚》,还带回了《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构思。
(13)、万物像一片海洋,一切都在流动,汇合,在一个地方触动一下,就会在世界的另一端生出反响。
(14)、作者简介:张变革,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于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会成员,国际学术刊物《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化》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俄罗斯文学。主要科研成果:专著《精神重生的话语体系》,译著《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探索人生奥秘》(合译),编译著《当代国际学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参与编写教材多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等科研项目多项。
(15)、《群魔》在中国的沉寂更像是某种历史的误读。
(16)、|《穷人》1846|《被侮辱和被损害的》1861|《死屋手记》1862|《罪与罚》1866|《白痴》1869|《群魔》1872|《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
(17)、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有一条色欲的虫子在兴风作浪,使人动摇于上帝和魔鬼之间。
(18)、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
(19)、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为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20)、《罪与罚》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инаказание , 18
4、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pdf
(1)、美国本土的起义缺乏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基础,大多数支持起义的想法都是对人或事实的否定。这次起义的直接战斗口号是选举被窃取的谎言。除了否认8000多万投票给乔·拜登的人的意愿外,这个谎言也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对真相的绝对否认。
(2)、 作家对参与恐怖谋杀之人精神现实更深刻也更富警示性的洞察在于:群氓中人的善良品质会发生扭曲。最坚定不移地执行谋杀行动的竟然是善良单纯的埃尔克利。“他狂热而幼稚地献身于‘共同事业’,其实是献身于彼得……执行任务对于这个浅薄而又没有什么头脑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永远渴望着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在所有那些准备谋害沙托夫的人们当中,多愁善感而又温和善良的埃尔克利也许是最麻木不仁的一个,虽说他对沙托夫并无任何私仇,但在参与谋杀他的当儿却连眼也不眨一下。”(1)(648)作家在这里从最高现实的角度揭示了人性的悲剧:如果缺乏更高精神价值,人天性的单纯善良将得不到庇护,灵性的麻木与善良单纯相结合,将成为不辨善恶而又总是顺从恶的奴性,成为阴谋者的帮凶,从而表现出最极端的残忍冷酷。
(3)、一个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习惯而变得愚昧无知和粗野无礼,甚至粗野到惨无人道的程度。
(4)、第一段题词来自普希金于1830年写作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同名的诗作《群魔》:
(5)、环境能毁掉我们身上的许多东西,但并不是全部;有些狡猾而又饱经世故的骗子手,往往巧妙地把一切都推诿于环境的影响,他们不仅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且常常以此掩盖自己的卑鄙行为,特别当他们是一些能说会道和善于舞文弄墨的家伙的时候。——《死屋手记》
(6)、卑鄙的灵魂摆脱压迫后便要压迫别人。《庄园风波》
(7)、 最后,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西方派脱离了作为神性之载体的俄罗斯民族,这就必然导致他们的无神论态度,使他们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上帝。在《群魔》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沙托夫之口道出一个“重要话题”(главнаятема):“您可知道,在当今的整个世界上,谁是唯一的‘载神’民族,这个民族将以新上帝的名义复兴和拯救世界,只有她被赋予了生活和新话语的钥匙……您可知道,这个民族是谁,她的名字是什么?”(196页)这里的“‘载神’民族”(народ-“богоносе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概念之也是他的斯拉夫主义的“土壤论”的基础。沙托夫的这段话,实际上也构成了全书的思想核心之这既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他在《群魔》中抛给论敌和读者的一个重要结论。把民族性提升到神性的高度,用神性来说明民族的特殊性质和特殊使命,这是斯拉夫派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手里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8)、(10)ДостоевскийФ.М.Полноесобраниесочиненийв30тт.т.,11[M].Ленинград,19
(9)、 这个时候的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似乎已经“陀思妥耶夫斯基化了”。我们当然不能据此肯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作《群魔》的过程中逐渐矫正了对格拉诺夫斯基等人的“成见”。但是,一个在小说前半段不断受到作者揶揄、嘲笑的人物,最后却成了作者自己的传声筒之这样的变化只能用如下几个猜测来解释:首先,在小说创作中起作用的艺术逻辑自身促使作家改变了初衷;其次,塑造一个性格充满矛盾、精神不断发展的人物,原本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嗜好和长项;最后,对于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这个小说人物及其原型格拉诺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许原本就怀有某种隐在的尊重。
(10)、 “所有这些官衔和感伤心理都是很好的糨糊,但是还有更好的一招:您可以在背地里怂恿小组的四名成员去把第五个干掉,就说他是个告密者,那么您就可以把流出来的鲜血当做一条绳索,立刻把他们全都拴住。” (1)(436)
(11)、大儿子米佳和父亲争夺财产,因为此问题,米佳回到了那个小县城,以此同时,二儿子伊万也从莫斯科回来,他选择和父亲待在了一起,而小儿子阿廖沙也回到了县城,做了一名带发修行的修士,事情的发展越来越恶化,因为除了财产继承问题,老卡拉马佐夫更是为了一个女人格鲁深卡而和米佳吃醋起来,这使得二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米佳几次扬言要杀了父亲,而父亲依然好色成性,过着自私堕落的生活,最后终于爆发了“弑父”的悲剧。一出缺失的父子教育所有的一切杀人罪证都指向了米佳,然而他根本就没有下手,虽然他有杀死父亲的思想,但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所以在去“探望父亲”的那一晚,保持了自己一颗高尚的心,“只因为这人是生他的父亲,虽然并没有抚养过他一天”。
(12)、要做到坚韧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13)、 为了深入理解其学说的欺骗性,有必要分析一下他对“幸福”的描述。他将这种对世界和生死的认识视为超越的经验,是对时间、空间以及永恒的重新认识:“不,我不相信未来的永恒生活,而是相信这儿的永恒生活。存在着一些瞬间,您可以达到这些瞬间,而时间却会突然停止,那时它就会成为永恒。”(1)(268)这种表达引入的是一种主观的心灵体验,是自我人神的信仰带给他的心灵体验,在与斯塔夫罗金的对话中,他表达了这种可以使时间停滞的“幸福”。
(14)、人穷,您还能保持与生俱来的高尚的情操,可是穷到一无所有,那就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办不到了。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人,甚至不是用棍子把他从人类社会中干出去,而是应该用扫帚把他扫出去,从而使他斯文扫地,无地自容。《罪与罚》
(15)、 可以发现,《群魔》主要是由三个情节线索合成的: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生活细节”;彼得·维尔霍文斯基的“地下活动”;斯塔夫罗金的心路历程。彼得·维尔霍文斯基是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儿子,斯塔夫罗金是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学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意在用这样的结构向人们喻示:这是另一个版本的《父与子》。早就有研究者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有意地“借鉴”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的结构模式,意在反其道而行之,更加突出地彰显《父与子》所宣扬的思想之荒谬。这种手法有些近似如今所说的“戏仿”。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的用意恐怕并不仅仅在于对屠格涅夫的戏仿,而更在于对他所处时代的基本判断。在他看来,俄国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其根源就在于19世纪40年代以来那些亲近西方、漠视俄国的自由主义和虚无主义,是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那一代夸夸其谈、脱离土壤的“父辈”繁衍出了彼得和斯塔夫罗金这样的后代。因此,在读到迈科夫来信中关于《群魔》中的人物是些“上了年纪的屠格涅夫式主人公”的说法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便深以为然:“在您的回信中有一个天才的表达:‘这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屠格涅夫式主人公。’太出色了!我在写作的时候一直在想着诸如此类的东西;可是您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说清了,就像公式似的。”(11)也就是说,“上了年纪的”巴扎罗夫们已渐渐失去他们的积极意义,而沦为社会的消极力量;而他们的“子辈”却显示出了更为恶劣的破坏倾向。如果说巴扎罗夫的虚无主义还只是理论上的,口头上的,那么,彼得的虚无主义则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实践行动;如果说巴扎罗夫的理论中还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是“纯粹的虚无主义者”,那么,彼得的性格中却充满十足的自私和无耻,他已经蜕化成“不纯洁的虚无主义者”。彼得是父辈之罪孽的一种恶果,而斯塔夫罗金也是另一类型的“后果”。原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要以涅恰耶夫(即小说中的彼得·维尔霍文斯基)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却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彼得不配做小说的唯一主人公。对于小说中的彼得,作家无疑是深感厌恶的,他曾在给《群魔》的出版人卡特科夫的信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写出这样一个人来是不无裨益的。但是,仅仅是他还不能勾起我的兴趣。在我看来,这些渺小的畸形儿是配不上文学的。让我自己也感到惊讶的是,这个人物在我笔下变成了一个半喜剧化的人物。因此,尽管这整个事件在小说中占据着最主要的层面之这个人物却依然只是一个次要人物,只是另一个人物的陪衬,那另一个人物倒的确有可能被称为小说的主人公。”接下来,作家便对这个新增的人物、即斯塔夫罗金作了这样的介绍:“这另一个人物(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也是一个阴暗的人物,也是一个恶棍。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虽说许多人在读了小说之后也许会说:‘这是个什么东西?’我坐下来写这个人物的故事,是因为我早就想塑造这个人物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如果这个人物不成功,我会感到非常、非常伤心的。如果我听到这样的判决,说这个人物是矫揉造作的,那么,我就会更加伤心了。我是在发自内心地描写这个人物。”(1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斯塔夫罗金这个人物在《群魔》中出现的内在原因,也概括出了这个俄国文学中的新典型的内涵。我们今天阅读《群魔》也许不难感觉到,彼得·维尔霍文斯基的形象过于简单、过于苍白了,的确不太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我们试想,如果没有另一个“子辈”形象斯塔夫罗金的引入,《群魔》或许真的有沦为一幅政治漫画的危险性。然而,作为小说大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会让自己犯下这样的“错误”的,他把在《群魔》之前构思的《大罪人传》的有关内容移植到斯塔夫罗金身上,写出了这个人物深刻的矛盾性和人格分裂。彼得只是一个“行动者”,而斯塔夫罗金却是一个“思想的人物”,“意识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小说的结构,使得“父与子”的结构“复调化”了,同时也极大地深化了小说的内涵,为作家自如地对时代和社会进行深刻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6)、(5)刘文飞主编:《普希金全集》(10卷本),刘文飞译,第6卷,第140页。
(17)、作家在描写沙托夫被害的过程时,并没有将之简单化为在共同精神感召下的集体仇恨,而是揭示了每个参与谋杀的人复杂的内心矛盾。这之中既有虚无所带来的冷漠麻木,也有尚未完全丧失的良知。他们对彼得的专制独裁感到不满,但却无力挣脱:“他们也相信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像玩弄自己的爪牙似的在玩弄他们。随后他们全都知道,第二天他们终究都得到指定的地点集合,沙托夫的命运也已经定了。他们蓦地感到自己就像一群苍蝇落入了一只大蜘蛛的网里;他们都很生气,可都怕得发抖。” (1)(621)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百度云7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