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堂吉诃德108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

1、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战争与和平

(1)、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在19世纪的时候他有着俄国“社会百科全书”的美誉,他对世界文学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还有社会活动当中,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影响了很多的政治运动。托尔斯泰更是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184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命成为中尉,并在一年后从军事工程学校毕业。1843年,他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译成俄文,但并没有人因此而关注他。于是在1844年退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3)、在我看来,赌博那种能在瞬息间改变命运,如同云霄飞车般强烈刺激性,刚刚好契合陀氏某种性格特征,满足了他这一性格欲求,这才是他不能摆脱赌博的原因。不过陀氏晚年,归功于妻子安娜对他生活的细心照看和在事业上的打理,陀氏不但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也戒掉了赌瘾。

(4)、坐牢流放,生命的大起大落,死里逃生,是他对人生,社会生活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5)、个人觉得除了上面的三部作品,《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和《地下室手记》也是比较不错的作品,不大喜欢《少年》。《少年》这部作品当时受到其他作家的批评,对此,陀氏是不肯接受批评的,怼了回去:我的作品不是写给傻瓜看的。好吧,至少目前,我承认我是个傻瓜。

(6)、苏珊:迷失于母性和妻性中的人,被男人使用过了。

(7)、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梦想开始于15岁。在1845年24岁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第一本小说《穷人》,立刻引起当时俄罗斯文坛泰斗别林斯基的高度赞扬,这给了他巨大的信心。在获得初步的文学名声以后,他又参加了圣彼得堡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研读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但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引起俄罗斯当局警觉,抓捕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33名成员。在彼得保罗要塞,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关押在单身牢房数月之久,1849年12月22日,他和小组其他成员在行刑前最后一刻,被告知获得了赦免,死刑被改判为8年的西伯利亚苦役,后来改为4年,之后要再服兵役。从1849年到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了十年之久的西伯利亚流放生涯,先是在奥姆斯克监狱服了4年苦役,然后在谢米帕拉金斯克——一个靠近中国边境的偏远小城——作为西伯利亚军团第七路军的一个士兵服役。1859年年底,他和结婚两年多的妻子德米特里耶维纳回到彼得堡,然后便投入到俄罗斯思想的论战中。

(8)、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政治空气也不像尼古拉一世当政时那么严酷了。1855年登基后,亚历山大二世(纳博科夫认为他是最开明的沙皇,正是在他手上俄罗斯废除了农奴制)首先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稍微放松了1948年以来实行的严厉的书报审查制度。这种新的自由空间,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哥哥米哈伊尔打算创办一份政治文学新闻评论周刊。3年后,他为出版这样一份名为《时代》的刊物申请许可,1858年10月得到批准。1861年随着《时代》的创刊,陀思妥耶夫斯基既当编辑又当撰稿人。杂志编辑部设在米哈伊尔的住处,那是下层阶级聚居区,人口稠密。肮脏泥泞的街道上总是挤满成群的商人、小贩和工人。但是编辑部同仁们都感觉度过了“非常快乐的几年时光”。当时的思想论战主要发生在激进的西方派和相对保守的斯拉夫派之间,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在两者之间采取折中态度,既要对大部分激进青年迫切要求社会正义和政治改革的愿望表示同情和某种理解,又要坚决反对激进思想的美学、伦理和形而上学信条。这种调和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努力,不可避免地造成各派撰稿人之间的紧张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竭力保持的微妙的平衡,很快又被一系列社会、政治事件所打破。这些事件把俄国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阵营,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立足的中间地带不复存在。

(9)、183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0)、如果将托尔斯泰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较,托尔斯泰犹如雄狮,天生高贵;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鬣狗,但有着狮子的灵魂。天生的狮子终究是少数派。芸芸众生,绝大多数只不过是成群的鬣狗中的一员。鬣狗的世界没有因高贵带来的苦难折磨,有的只是作为鬣狗而存在着的一切善恶美丑。鬣狗不关心狮子。狮子呢,却想改造鬣狗。柏拉图如此、卢梭如此、托尔斯泰如此,前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如此。但终究托尔斯泰主义真正适合的只是他的同类人:天生的贵族、自觉的道德狂(维特根斯坦们)。反观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对的则是生成学意义上的鬣狗们。认为托尔斯泰不切实际、智力低下、哲学浅薄的批评在保守主义阵营中颇为盛行,托尔斯泰上帝视角般的审视也许缺少对人卑劣一面的同情,但客观的说,热衷于改革、持进步主义观点的理性主义者大都如此。

(11)、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

(12)、陀思妥耶夫斯基旧居,今已被改成陀思妥耶夫斯基旅馆

(13)、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Михайлович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

(14)、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式结构理论的基础是他的镜像论,他认为,人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我之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在自我中体验着的主体自我,亦即自我心中之我。另一种是自我之外的客体化的“他者”,这“他者”既包括别人,也包括他人眼中之我,肉体之我,还包括主体经过创造客体化了的自我,如小说中的人物、戏剧中的角色、水中的倒影,镜子里自我的映像(镜子:自我意识的自省镜面)。“我中之我”异于:a镜中此时的我;b、主体客体化了的“他人中之我”;c、主体性的他人之我。而“镜子中的映像永远是某种虚幻;因为从外表上我们并不像自己,我们在镜子前体验的是某个‘不确定的可能的他者’,因此,我们试图寻求自我价值的位置,并从他者身上在镜前装扮自己。”即借镜像而装扮自己,因为在镜中的自我映像是自我与他者(世界)结合的产物,是已经客体化了的自我,因此其与自我就形成了既否定又肯定的关系。“当我看到镜中的自我,我就被他人的灵魂控制住了,”(回声女神科厄被那喀索斯控制住了,那喀索斯被自己的影子控制住了),借此“我可以像体验自我一样体验他者”,他者、世界,借此进入了自我,“在他人身上才给我活生生的审美的(和伦理的)对于人的肢体和经验的具体内容令人信服的体验”。经过客体化了的自我——这种既有部分自我,又有部分他人的镜像中介,人在自我与世界间才建立起了相互沟通又相互排斥性的联系,由此才能自我理解和理解世界。这种主体自我与外部镜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的思维与语言的分化矛盾性质和对话交流性质。人通过分化的自我,在进行着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人与自我、人与世界虽能相互沟通和转化,但却永远也不能完全重合,永远处在理解的极限和中途,不能完全理解,通过镜像中介,人只能部分理解别人和自己。人与自我,人与世界就这样在差别中互证着,矛盾着,对抗着,由此显示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部复杂性和可能性。客体化的自我的这种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便是一种对话性。这样巴赫金就得出了对话性是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的结论。不过在巴赫金看来,小说语言的全面对话性在陀氏之前还不充分(古希腊《厄特科特拉》与《对话录》),以前作家创作的人物都还未获得彻底完全的独立状态,多是作家的一种内心独白,是作家任意摆布的工具,只有到了陀氏,人物才摆脱了作者,具有了与作者、与观众,与其他人物平起平坐的地位,人物才有了一个“一体双声”的灵魂,因此才有了响彻全书的对话性,人物的内心世界才真正成了一个“众语喧哗的世界”。

(15)、在《地下室手记》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过去,都体现了安慰的理念,作为一个小说家,他教导人们相信,读者和作家的眼泪和善良的感情可以弥补、安慰被欺凌与被侮辱者的命运。他的幸福,他的灵感,也来自于这些卑微的人。但自从掉进悲剧的泥潭后,他不再相信爱的万能,也不再珍视同情和感动的眼泪,无力帮助对他而言乃是彻底的,摧毁一切的理由。在看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后,我一直在想,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里得到了什么?就像舍斯托夫引用一位教授的评价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包括尼采)并不适合做一位导师,他的著作里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一些稳定不变的规则来引导学生。因为他在拿自己的生命做实验。此话没错,因为他的小说甚至连半点安慰都没有,其中展露的事实我也知道,那我到底有没有得到什么呢?也许,只有伴随着阅读开始到结束的这一过程的见证,这种见证就像是一位哲学小说家用自己的生命做了实验后,向你指出悲剧人物的命运,注解生活中费解的而且无法用语言解释的苦难。地下室的人要回到以前已经不可能了,他们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轨道,旧的神祇,走上了新的道路,尽管这条路除了危险,折磨人的怀疑和永恒的孤独外,什么也没有应允。

(16)、“可是后来,这种坚信常常受到考验,我现在也不晓得,这活的东西在哪儿,它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17)、②、作者与人物:伊凡、拉、梅、伊、罗部分代表作家,由独立于作家:对

(18)、按照陀氏的计划《卡拉马佐夫兄弟》并未全部完成,对于主角阿廖沙他有计划在后几卷重点刻画这个人物,让他在发下一连串骇人听闻的罪行,后来再通过经历种种波折最终得到拯救。可惜随着陀氏的死亡,这部作品就此总结,不过因此却保留阿廖沙这个人物形象,一个陀氏所有作品中最善良、最高雅、最具神性的人物。

(19)、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1848年发表中篇小说《白夜》。1849年因参加反农奴制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发表有长篇小说《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

(20)、具体到小说《白夜》来说,格调就轻松很多,愉悦很多。

2、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堂吉诃德

(1)、基于持有这样的理念,拉斯柯尔尼科夫才拿起斧头砍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可是他没有成为拿破仑,甚至连抢劫的钱也不敢拿,道德、信仰就把他击溃了。后来,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流放西伯利亚,他似乎通过宗教信仰获得了平静,但是似乎他心中的问号还在,那就是他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第二类人呢?

(2)、B、人物关系及其意识结构上的全面对话性——复调性。

(3)、此后,他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突转”——由顺境转入了逆境。

(4)、A、表层结构上的强烈的戏剧性、悬念感、莫测性、突变性和聚集性。

(5)、《自由的苏醒》正是从这里起笔,涵盖的时间从1860年到1865年。弗兰克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后,意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段貌似波澜不惊的生活需要更为全面的论述。正如弗兰克在《自由的苏醒》前言中所说:“本书内容涉及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或多或少被忽视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像我一样,评论家们当然希望迅速越过这一时期,直接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表的那几部重要小说。”

(6)、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小说里一个个具体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的局限和残缺,像极了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

(7)、昆丁:19A:痛苦的思辨理性,精神的痛苦。

(8)、这里说的很有意思,准确地说是很坎坷和悲惨。陀氏因为参加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而被捕,后被判为绞刑,在行刑已经执行到第三个人时(陀氏列第五或六的位置),一骑飞到宣布沙皇的特赦,陀氏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亚。这件事给陀氏留下极重的阴影。

(9)、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同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信选》,别林斯基撰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其观点给予驳斥。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别林斯基这篇文章,并寻找到手抄本在小组上朗读。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

(10)、前两天,笔者谈了谈中国现行审美观中存在的问题。今天,我想再以斯大林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为例谈谈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文艺标准。

(11)、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的沮丧和悲观成分加重,从而使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12)、《海浪》有关现代人自我迷失的故事。命运轨迹;自我意识旋律;人物对位。

(13)、他的公寓坐落在俄罗斯美丽的港口城市——沙皇俄国旧都之一的彼得堡。

(14)、陀氏缺点多多的性格中也有非常鲜明的优点,那就是他极其善良和慷慨。虽然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深陷严重的债务危机中无法自拔,但他对于穷人和亲戚都力所能及提供帮助。即便在最穷苦潦倒的时候,遇到流浪汉和乞讨者,他会掏出口袋里仅有几个硬币救助他们,对于依赖他的亲戚们,也倾尽所有提供帮助,不仅没有怨言,甚至达到不可理喻的境地。

(15)、时代裹挟下的养娃军备竞赛:“每年2/3收入用于孩子报班”,还能硬撑多久

(16)、如今,这座公寓被称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纪念博物馆”,是他诞辰150周年之际(1971年11月12日)对外开放的。

(17)、第四位是上海作协新晋会员、在酗酒与戒酒之间反复横跳的脱口秀演员、诗人李诞,他在最新出版的首部中篇小说《候场》里,除了扉页引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外,《候场》正文里他还借小说主角“李诞”之口,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打抱不平:

(18)、几乎没有例外地,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生活在狭窄环境中的人 。这种素材本身,确保令人废寝忘食的阅读 。然而,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变成伟大作家的,既不是他的题材那不可避免的错综复杂,甚至也不是他心灵独特的深度和他同情的能力,而是他所使用的工具,或毋宁说,他所使用的材料的组织,也即俄罗斯语言 。

(19)、我们现在用“老司机”来形容人在某个领域达到的专一的程度,在俄罗斯这帮作家老司机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底是个什么的样的司机呢?

(20)、但他们更有对立的一面,即自古希腊以来的诗与哲学的对立;上帝的自由国度与人间的理想国的对立。可以想象,现实也是如此,陀的拥趸多是尼采一脉的(虽然陀与尼采有根本性的不同),这类人多半经历过创痛,忍受着苦难。无论光明与黑暗,都深深拥抱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托的拥趸多是柏拉图一脉的,他们追求真实、警惕艺术,满怀济世激情。拥抱光明,祛除幽魅。广博、深沉地爱着人与万物。 

3、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狄更斯

(1)、在西伯利亚,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癫痫症时常发作。1854年他终于得到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直到1858年升为少尉后他才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这十年的经历让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2)、不光自己说,纳博科夫还拉上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俄国作家伊凡·蒲宁,一起吐槽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蒲宁说过:“(陀)张口闭口都是耶稣。”

(3)、在知乎上看到拿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来作比较,说谁谁比较厉害,胜却一筹,还引用别的作家的评语做佐证,但是我还没有看到一致趋同的,分歧都相当大。

(4)、在《关于〈陀氏小说中的诗学〉一书的修改》一文中,巴赫金指出,陀氏在小说艺术上有三大发现:

(5)、从主题上讲,在当时众多纪实类文学作品中,只有《死屋手记》描写了俄国普通老百姓被奴役的处境,他们极其憎恨压迫他们的贵族,准备在虐待变得无法忍受因而被逼无奈的情况下用刀子和斧头进行反击。并不让人感到惊讶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农民——他认为,他们在反抗最残暴的奴役的不懈斗争中不屈不挠——的描述首先受到60年代初期胸怀革命抱负的俄国激进派的青睐。从纯粹艺术的角度看,《死屋手记》无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文学生涯中最不同寻常的一本书——哪怕不考虑这本书题材的独特和新颖。在《死屋手记》中,冷静客观的描述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取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创作中所擅长的对话和独白。《死屋手记》几乎没有对于人物心态的周密分析,有些成段的精彩描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个外部世界观察者的能力。弗兰克认为,“《死屋手记》这些’非陀思妥耶夫斯基’品质,正是他的许多同时代人喜欢这部苦役营回忆录超过喜欢他那些我们现在认为更有价值的晚期长篇小说的原因之一。”正是从《死屋手记》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明确地用人对自由的渴望对抗60年代一代的社会主义理想,包括对抗他们企图把这种理想与物质决定论和某种功利主义的道德规范结合起来的具有俄国特色的尝试。

(6)、这个人物身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地主阶级的缩影,是一类人的缩影。

(7)、更不用说如今欧洲无数的剧院了,我们中国观众,在疫情爆发以前,几乎每年都能在乌镇戏剧节期间,看到来自欧洲的戏剧导演改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

(8)、在《死屋手记》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在面包与意义的墙边徘徊,他还希望返回从前的生活,做从前的事。直到《地下室手记》我们才看见他如何彻底翻过了墙壁,再也无法回去。书里面,那个曾经被地下室人帮助过的妓女丽莎,走出妓院来寻求他的“精神支持”,他却憎恶对丽莎说:

(9)、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秘密,除了他的笔把他的灵魂推至他的信条也即俄罗斯东正教的边界以外 。因为成为一个作家总是意味着成为一个新教徒,或者至少可以说,意味着奉行新教徒对人的看法 。虽然无论是在俄罗斯东正教还是罗马天主教中,人被全能的上帝或他的教会评判,但是在清教中,却是人使自己接受相当于最后审判的个人审判 。在这样做的时候,他对自己比造物主对他,甚至比教会对他更无情,原因之一是他比两者之中任何一方都更了解他自己 (他作如此想 ),于是不想原谅,或者更确切地说,无法原谅 。鉴于没有任何作家只为自己的教区写作 ,因此一个文学人物及其行为就应得到公平审判 。调查愈是彻底,就愈是逼真,而逼真是作家首先追求的东西 。在文学中,神恩算不了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人浑身发臭 。

(10)、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个棱镜都使用 。

(11)、第二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你们的邻家顽童与表情包常驻嘉宾爱因斯坦,也在41岁生日以后,写了两封信,给他的老朋友赞格尔,以及同样是物理学家的埃伦费斯特疯狂安利《卡拉马佐夫兄弟》……两封信里,爱因斯坦都用了同一句话:

(12)、But!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高加索山脉上、波罗的海旁骄傲绽放的高岭之花,一个强者怎么够呢?

(13)、姑娘在度日如年的煎熬与思念中一天天的长大和成熟。约定的时间到了,刚开始房客并没有出现。姑娘虽说有点失望,仍旧在希望与盼望中纠结着。

(14)、陀氏在挖掘人的灵魂深度上,主要在于其小说展示了人类心理的畸形变态、神秘莫测和痛苦而崇高的精神体验。

(15)、屠格涅夫在19世纪的时候,是享誉世界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以及“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有着生动的情节、恰当的言语,通过此刻画出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作品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他对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6)、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17)、陀氏的癫痫病带给他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巨大阴影,但是即便这一点,也成为他创作上一股独特的源泉,他塑造的角色中不乏癫痫病人,即便不是癫痫病人,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带有点神经质似的性格特征。可以推测,癫痫这种神经官能性疾病给陀氏带来很多常人无法企及的心理体验,正是这些趋于极端的心理体验拓深了作品的深度。

(18)、这是我在书海中接触到的第一位外国作家,他的《复活》也是我真正接触到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正是这部小说,让我对国外的文学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除了提出伟大的命题,书中对于一个杀人犯犯罪前后心理上的煎熬描写穷尽人的想象力的极限,把神经末梢的每一个颤抖都描述出来。你无法理解没有杀过人的陀氏为什么能获得比杀人犯本人还要真切的体验。

(20)、正如大作家博尔赫斯在给西班牙语版《群魔》写序时说的:

4、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巴尔扎克

(1)、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地位的最终奠定,自然是因为后期的几部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马卓夫兄弟》,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从早期作品跨越到后期杰作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观念的转变(从西方派逐渐向斯拉夫派转移)以及写作技艺的日益成熟,都有赖于在西伯利亚所遭受的那些苦难,也有赖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俄罗斯活跃的思想论战中这些苦难经验在各种观念中的“浸泡”和“淘洗”。

(2)、施塔肯施奈德夫人是她那个时代的社会阶层划分的产物,她所称的小资产阶级,在今天若按年收入而不是社会从属关系来定义,被称为中产阶级 。换句话说,上述数目既不是大富亦不是赤贫 ,而是可忍受的人类状况:可使你活得像人的状况 。六千卢布是中等 、正常生存的货币表述,而如果需要成为小资产阶级才懂得这个事实,那么让我们向小资产阶级致敬 。

(3)、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在小说创作者和其创作的人物之间很难做出泾渭分明的区分,很多时候借助人物之口道出创作者自己心中的块垒也是常有的事。当地下人反复述说对自己的厌恶及其深深的内疚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也是在表达他这个目睹了妻子临终痛苦,受到良心谴责的旁观者的自责吗?说到底,陀思妥耶夫斯基毕竟首先是一个大作家,他固然有想要表达的观念,但是在故事中这些观念因为受到语言的“浸泡”而变得柔软,并且最终和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对接上,从而让两者彼此都获益。这让他避免了那些观念先行作家的弊病,他们的小说人物僵硬苍白如同玩偶,仿佛只是为了说出作者的话而存在,典型的例证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因此,我们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在观念的层面,更在文学的层面击败了当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激进派知识分子。可叹的是,历史往往是盲目的,在按照激进派的思路演进了一百多年的血腥之路之后,它才幡然醒悟,而这备受摧残的历史迎头撞上的,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悲悯的眼神。

(4)、按照纳博科夫的说法——“俄罗斯的命运之神似乎选定了他(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俄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但他却走错了方向,写起了小说。”

(5)、从艺术手法上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写方式也是颇为粗陋的,其采用了大量梦境与幻觉的描写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并且推动情节发展。可是这种艺术手法在三年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里面已经用得相当娴熟了。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部小说虽然写作的时间晚一些,但是在这一方面近乎机械的模仿,甚至还有所倒退。把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中那些主人公梦中和自己对话的情节变成了单纯的以梦境的故事来影射现实。比如说,其以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犯罪之前梦见一匹马被折磨致死来显示在现实中心理受到的压抑,相较之车尔尼雪夫斯基用描写韦拉在梦中看自己日记来显示和丈夫之间情感的变化就颇有不及。有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创了文学中细致的心理分析方法。实际上,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这种艺术手法的采用不仅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早,而且也更加巧妙和深刻。陀思妥耶夫斯基仅是机械的回忆往事,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写出了人的潜意识,更具有明显的现代性。今天的人们之所以抬高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贬低车尔尼雪夫斯基,只不过是一种出于政治的考虑的偏见而已。

(6)、“我不过是在我的生活中把你们都不敢实行一半的事发展到极端罢了,而且你们还把自己的怯懦当成了明智,你们自欺欺人,并以此自慰。因此较之你们,我可能还多一些‘活气’。”

(7)、博物馆根据作家的妻子和朋友们的回忆,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弥留之际的样子重建。这里陈列着他的著作和生平事迹,开放半个世纪以来,已成为全世界陀迷的必游之地。

(8)、陀思妥耶夫斯基狂热的仰慕者伊丽莎白 ·施塔肯施奈德,是彼得堡的一名社交花,在19世纪70至80年代,她的屋子是文人 、要求拥有普选权的女子 、政客 、艺术家等人物的名副其实的沙龙 。她在日记中写到1880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也是作家死前一年 :

(9)、先说一点,起码的,得把他们的重要作品都过一遍,才有资格评价两位老人家吧。

(10)、从这个题目就能看出小说的中心思想是讲述了弱势群体的如何被欺凌。

(11)、1859年12月中旬,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重返圣彼得堡,迅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学声望上。自从1854年离开苦役营之后,他一直如此。当时,他的作品刚刚开始再次在俄国期刊上发表,但是已经发表的三篇作品——1857年发表的《小英雄》,1859年发表的《舅舅的梦》和《斯捷潘奇科沃村》——并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更别说赢得好评了。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两卷本作品集的出版给他带来一些安慰,当时如日中天的年轻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还就这两卷作品集撰写了长篇论文《逆来顺受的人》。直到如今,这也被认为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论文之一。在后来和以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激进派知识分子的论战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迟迟不愿挑明和激进派的对立态度固然和其思想本身的复杂性有关,部分可能也和激进派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本肯定有关(尽管有明显保留)。1860年春天,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构思起草两本新书:一本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和将会成为《死屋手记》的那一本特写随笔集。

(12)、这时候,一位从小生活在彼得堡的“幻想家”出现了,同样是年轻人,同样是好心者,机缘巧合的看到了,心花怒放,关心并安慰这位姑娘,甚至心满意足的,也极其认真、努力的花了四个夜晚在河边陪着娜斯简卡,帮助其疏解内心的苦闷,对其内心产生的犹豫,更加是各种规劝。

(13)、最后,毛姆放弃了所有的抵抗,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墓地前,又一次目睹了作家的脸,面对这尊半身雕像,他写到:

(14)、《穷人》中穷困潦倒的马卡尔正接受大人(上司)的训斥,一颗纽扣从衣服上脱落掉地上,他慌张哆嗦地从地上拾起纽扣,手指颤巍巍地将纽扣往线头上凑,想把纽扣安回衣服上。贫穷对于一个人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还是精神上,甚至连智力也因为贫穷而衰弱。对于贫穷,我没有看过比这更好的描述。

(15)、关键时期,姑娘已经准备转向了,甜言蜜语和伤心绝望的话也说出去了,诗和远方没有了,还要顾念当下的现实呀。恰当的时机,正确的人,出现在了正确的位置上,那位心心念的房客出现了,姑娘立即放弃刚才说出的承诺,一刻不停的扑到爱恋之人怀中,姑娘飞走了。

(16)、陀氏是一个一思想的深广度而不是以生活的深广度(如巴尔扎克)震撼人类的大作家,他把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以来困扰着人类的有关人生、社会、道德、习俗的悲剧性问题,提高到了有关人性本质、文化作用、世界善恶、人类命运的哲学整体高度来加以认识,这就是他成了19世纪批现实主义的总结者,而他因置身于人类文化赖以成长的根基——人的自我矛盾,自我对立,自我分化的痛苦感知之中,以此索解人类的整个存在之谜,这又使他成了现代主义思想艺术的先驱。

(17)、当然,他是 “高尚事业 ”也即基督教事业的伟大捍卫者 。但是,想想吧,再也没有比他更好的魔鬼辩护人了 。他秉承古典主义的原则,认为在你摆出你的理由之前,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正确或正义,你都必须列举对立面的所有理由 。并不是说在列举这些理由的过程中你会被对立面说服,而是列举本身就是一种无比全神贯注的过程 。你最终不一定就会脱离你原本的立场,但是在替魔鬼列举完所有理由之后,再说出你的信条的格言,这时你已经是带着怀旧而不是带着热情来说了 。这个列举过程本身也增加了逼真性 。

(18)、在《死屋手记》里还很真诚地期盼新生活,还希望拥抱世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彻底掉进了那堵墙后的悲剧性世界。于是,他大喊“我不能再装了”不能再装,也回不去,那接下来怎么办?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的全部文学活动就是答案,从那时候起,他几乎不再研究被欺凌与被侮辱式的人,他喜爱的主题是犯罪。在他最重要的两本小说《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都能看到他的悲剧是如何越走越远的。在前者中,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如同地下室人最初的样子。轻信的读者也许会受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了人就该受到惩罚这一观念模糊,好像以为这本小说的全部任务是在探讨对罪犯的惩罚。但在整本书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人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有半点责备,即便在故事结局,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未曾因为自己杀人而做忏悔。因为,在他看来,人们不是被分为善与恶,而是平凡与不平凡,由于精神局限而服从道德规则的人都被划归为平凡者的序列,而不平凡的人创造规则,他们一切可为。(《罪与罚》2223页)也许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评判是对的,确实存在这两种道德,一种为平凡的人,另一种是为不平凡的人,这里就出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问预兆,是什么决定了平凡与不平凡,也就是说,谁决定了哪只羊误入歧途,变成思特里·克兰德这样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无限变体?但《罪与罚》里这个疑问只是略微地浮出了水面。直到《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个问题才正式出现。当伊万向阿辽沙描绘自己想象的戏剧时,宗教大法官抓住红衣主教对其情绪激昂地斥责与控诉,读起来就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在上帝面前对他声嘶力竭地发泄一样,红衣主教让他成为了不平凡的人,让他失去了全部的快乐,他不明白为什么偏偏选中他,让他备受煎熬。在伊万与阿辽沙的对话中,他还讲了一个关于《新约·马太福音》第4章里的故事。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到魔鬼的三次试探。在禁食四十天后耶稣饿了,魔鬼诱惑他说:“你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但耶稣拒绝了。第二次,魔鬼带他进圣城,让他站在殿顶上,叫他跳下去,耶稣也拒绝了。魔鬼又带他到了一座高山的山顶,将世上万国及荣华指给他看,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再一次拒绝。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魔鬼向耶稣提出的三个问题是人类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遇到的,三个问题仿佛把往后的人类史全部归纳在一起并作了预言,通过三个问题汇集了人类本性中所有未解决的历史矛盾。耶稣两手空空的走向世界,他对人类只有自由这项允诺。在荒原里,魔鬼诱惑他可以把石头变成面包,只要有了面包,人类就会像顺从的羊群一样跟着他,但这意味着人将失去自由,于是耶稣拒绝,他认为人活着不能单靠面包。但现实是,人类可以为了面包丢弃自由,没有人既能拥有面包又有充分的自由。耶稣许诺的自由是天国的面包,是看不见的,但仍然有几千、几万人跟着他走,剩下的几百万、几千万,几亿的大多数人,他们不会为了看不见的东西而放弃地上的实实在在的面包。因为地上的面包能满足了亘古以来的人类的普遍需求。但耶稣视天国的面包高于一切,他认为那是人意义的体现,为了自由他拒绝苟活于世。在这里,跟着耶稣走的几千,几万人被认为是选中的人,无论是思特里·克兰德还是奎里还是这类型小说的主角,都在这个队列之中。陀氏关心的就是这些人的命运,他们为了耶稣应许的自由,心灵被搅得无法安宁,承受了怀疑、苦楚。自从羊群被打散,误入歧途以来,他们不仅没有获得自由,反而受尽了折磨,忐忑、惶惑、不幸,这就是这类人的命运,像被捉弄了一样,问题是谁在捉弄他们呢?宗教大法官对红衣主教的斥责与质疑,就在于误入歧途这类偶然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所有令人惊惶不安的生命问题都应该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转入不可知的领域。这种脱离偶然性的问题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就像宗教大法官没有得到红衣主教的回答,而只得到对方的亲吻一样,这类问题的回应只有永恒的沉默。舍斯托夫在《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里说,

(19)、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宣布于1849年11月16日执行死刑,但是在行刑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

(20)、为了躲避债主,他被迫到欧洲避债。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但是要求他要在半年内写一部长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正在写《罪与罚》,没有时间再写一部,但是出于生计只得同意。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同年,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两人高效率的工作,一个月内完成了《赌徒》,于1867年出版。

5、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雨果

(1)、我阅读了陀氏的《罪与罚》、《白痴》、《白夜》、《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少年》、《地下室手记》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还看了陀氏妻子安娜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娅回忆录》,以及一本合集《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2)、有的朋友可能又会说了。你太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了,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断言一个作家历史地位,这一点儿也不公平。恰恰相反,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笔者最喜欢的一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就胡乱的拔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成就,而必须得对于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现在的一些人单纯从个人感觉来看评价艺术水平高低,并且对于国家对美国影视等一些文艺作品的整顿一概加以谩骂,说到底还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表现。

(3)、在1860年到1865年这个阶段,《自由的苏醒》主要描述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方派向斯拉夫派逐渐转移的过程。但是我要强调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是极端派,他的思想有两个界限是非常清楚的,一方面他一生反对暴力革命,如果任何理想的目标要通过流血而达至,他都反对,这导致他不会成为一个极端的西方派,他不会成为激进派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他固然承认俄罗斯的村社传统,但是对斯拉夫派思想中比较落后的部分,他也明确表示反对,这一点和赫尔岑一样。

(4)、在俄国的文学殿堂上,居于前列的诗人或者作家几乎都是殉道者。拉季谢夫、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奥加辽夫、屠格涅夫、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柯罗连科:他们的命运是自杀、遭杀害、囚禁、贬谪、流放、流亡,最幸运的(如别林斯基)也是以早死而免陷囹圄。列夫•托尔斯泰虽因其声望而幸免,但也受秘密监视,以至被革除教籍,列为教会定期诅咒的对象。在这部文祸史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影显得十分突出。他和后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样,被判处死刑,临刑前才传来沙皇的赦免令——改处服苦役后再当列兵或流放。如果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忠贞不屈,成为“文学界的普罗米修斯”(普列汉诺夫语),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虽则不惜妥协,仍被秘密监视终身。政治上的这些迫害,给他的世界观以巨大震荡。人们称他为“残酷的天才”(尼•米哈伊洛夫斯基语)或“病态的天才”(卢那察尔斯基语),我认为他乃是被扭曲了的天才。

(5)、首先对于托而言,他的思想既不肤浅,也不虚伪,只是受众者少。保守主义阵营向来喜欢吹捧他作为艺术家时的天才力量,贬低他作为道德家时的思想深度。托翁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其思想线路大致是从悲观主义到非理性主义,再到神秘主义,而虚无一直贯穿其中。西方某些话语夹带私货,攻击托尔斯泰智力低下、虚伪幼稚并认定其主义已经破产,但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就像因非欧几何而否定康德一样是无聊的。

(6)、作为一个人来说,陀氏的性格缺陷使得他遭到贬损或者失去一些称赞,但是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陀氏的这些个人性格缺点却成为了他写作上的优点。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生活中表现为低能或另类的人,在文艺创作上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能。

(7)、生活就好像一条长河,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波浪与漩涡。但是,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中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坚定不移的与困难作斗争,并且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好,另一种则是自怨自哀,不仅自己听天由命,而且恶毒的咒骂那些努力为社会变得更好而奋斗的人们是在伪装,是作秀。前者的代表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后者的代表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来这两种态度哪一种更加正确,是根本用不着争论的,可是现在不仅有了激烈的争论,而且后者似乎明显的占了上风。这种以病态为最高追求目标的价值观念本身不就是一种病态吗?

(8)、宗教大法官向上帝提出惊世骇俗的诘问,让上帝都沉默。作为虔诚的基督徒,陀氏竟然在作品中提出这样大胆的怀疑论,恐怕他自己事后也感到后怕。弗洛伊德对此评价到:小说里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史的高峰之其价值之高是难以估量的。

(9)、想想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玲珑八面,事事周全圆融,那么他就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到创作中,也就无法取得创作上的辉煌。陀氏的性格特征非常明显投射在他的作品中,很多人物都具有陀氏自身性格某些特点,他极其敏感多疑的性格,也使得他对人性挖掘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这正是他作品最特出最了不起的特征。

(10)、我以为作家就是凭借这本书确立了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1)、③整部书是各种思想的交响乐,将思想观念引入文学,成了文学主要表现的对象,思想的音乐化对位成了小说的又一手法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形象化的单一方式之中。演奏思想,感性的超感性化。超感性的感性化。显示人类思想的深宏博大与幽淼复杂。人类与灵魂的经纬织毯。人类间的张力与绞缠。

(12)、同时代作家中的老司机别林斯基也认为这是天才之作,对陀氏说:“珍惜您的才能吧,始终做个诚实的人吧,您将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13)、其次,就美学观点而言,列·格罗斯曼在分析《少年》时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孜孜不倦的创新,在晚期作品中出现“特殊而复杂的风格”,预示着“现代艺术流派”的出现。他说:“在最后一个时期,他特别喜欢作品结构的矛盾性乃至‘怪诞’”,不求“简明易懂”,要“让读者自己去动脑筋”,他“声称自己有权创造一种特殊的、艰涩的、复杂的、别出心裁的,甚至是超自然的风格”。这很接近现代主义诗学。格·米·弗里德连杰尔则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后期虽也肯定美与和谐,而在作品中则远离这些艺术理想。这是鉴于他当代的特点是“丑恶”“混乱”和大量恶和痛苦,为表现这些生活内容而探求不同于荷马、拉斐尔的一些新的审美规律、形式和方法。

(14)、如果我们要是把他的作品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监狱中所写出的《怎么办?》对照一下,就会发现两者的格调完全不同。车尔尼雪夫斯基虽然身处极大的逆境,但是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对社会的信心,仍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哪怕就是在相对顺遂的时候,也仍然是牢骚满腹,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了他似的,只有接受他那一套宗教说教才能够得到拯救。甚至究竟能不能得到拯救,他也没有信心。

(15)、185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1858年他升为少尉,从此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从假处决事件到西伯利亚服刑这十年时间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16)、托氏因为这个亲身经历的事件而反对死刑,他认为死刑是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被判死刑比别的任何一种死法都更残忍,即便战场上的杀戮,直到死亡前一秒还心存生存的希望,但是被判了死刑就是一点生的希望就没有了。设身处地想一想,确实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

(17)、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被奉为经典的两部小说《白痴》与《鬼》。《白痴》主要是书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理想中的正面人物。主要内容是,一个绝顶美貌的小贵族女儿纳斯塔西娅被养父托茨基玷污,后来托茨基想要迎娶一个有钱有势的贵族小姐,于是打算花钱把她嫁给一个无耻之徒加尼亚。这个时候被别人称之为白痴的,刚刚治愈了癫痫病的梅什金公爵提出要与她结婚。纳斯塔西娅虽然深爱着梅什金公爵,但是不愿意接受怜悯而结婚,于是在婚礼上和花花公子罗戈任跑了。但是罗戈任不能容忍其对梅什金公爵的爱情,最后杀害了她,梅什金公爵也癫痫病复发。《鬼》则是其后期诸多攻击革命作品中最为尖锐的一部,又被翻译为《群魔》主要写了一个25岁的青年斯塔夫罗金开始时信仰革命和社会主义,参加了革命团体并成为精神领袖,后来因为作恶多端精神崩溃而自杀身亡的故事。

(18)、“七月初,酷热蒸人,傍晚,有个青年走出自己的斗室——这是他向C胡同的二房东转租的。他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朝K桥方向走去。”

(19)、广义模糊的读者:《卡》与每个人心中的时代良心。

(20)、弱势为何成为弱势,是因为有像瓦尔科夫斯基这样卑鄙无耻的地主资产阶级。

(1)、这种说法当然也是一种偏见,但是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俄国旧社会的批判精神。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斯大林时代虽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成就比不上开头所提到的七位文学大师,但是也强调他是仅次于这七位文学大师的可与莱蒙托夫相比肩的杰出作家。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比较实事求是的。相反,不管是西方主流舆论与中国某些专家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攻击革命盲目拔高他,还是蒲宁等一些人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旧俄罗斯毫不留情的谴责而胡乱贬低他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这些评价仅仅是表明,号称讲政治的斯大林其实更为注重文学本身的水平,而那些自封为“去政治化”、“单纯以纯文学水平进行评价”专家学者们事实上才是最讲政治的。

(2)、我想,在那么五分钟里,我手头大约一共有四百弗里德里希。这时候我离开赌场就好了,可是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心情,要向命运挑战,跟命运拼搏一番。我押上按规定是最大数目的赌注——四千盾,结果输了。我冒火了,掏出身边所有剩余的钱押上去,又输了,于是我恍恍惚惚地离开了赌台。我甚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快吃饭的时候才把我输钱的事告诉了波丽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在这以前,我一直在公园里徘徊。

(3)、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4)、②、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位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5)、“人存在的秘密并不仅仅在于活着,而是在于为什么活着,如果不能认准自己为什么活着,人就不愿意活着,哪怕周围全是面包”。

(6)、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军事工程绘图处”,对此工作他感到索然无味。他坚信自己“是一位诗人,而不是工程师”。翌年便呈准退役,专心致志于文学工作。他早期曾受感伤主义影响,但更醉心于浪漫主义,在工程学校写的两个悲剧片段,就是浪漫主义的习作(没有保留下来)。此时,即退役后,他翻译并发表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有的评论者认为,这意味着他转向现实主义。实际上,早在一八三八年八月九日他致兄长的信中,就谈到自己几乎读完巴尔扎克全部作品,赞叹“巴尔扎克伟大”,说他笔下的人物性格是“全世界的理智的产物”。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是通过研究性格及其在“人的心灵”中的形成来研究“人和生活”。他的转向现实主义,是他醉心于学习巴尔扎克的结果,而翻译《欧也妮•葛朗台》只是其表现之一罢了。此后不久,他就写出了处女作《穷人》。

(7)、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人物的内心分裂状态。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8)、误入歧途与正常生活一样,是命中注定的。地下室人说,剩下的路只有一条,放弃无益的斗争,追随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看看它们将人引向何方。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堂吉诃德10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