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论语十二章原文
1、初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视频
(1)、(7)逝者如斯夫 斯:这,指河水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中心思想: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6)、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7)、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一个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道德修养)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1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如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14)、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15)、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16)、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17)、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已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女儿是受歧视的,而叔梁纥仅有一个儿子又是瘸子,所以,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多次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纥认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所以过去有人称孔子为孔老二。
(18)、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0)、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初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经过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理解。
(3)、答:
(4)、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5)、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6)、可以为师矣( )( )
(7)、(1)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8)、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11)、子曰:“三军(1)可夺(2)帅也,匹夫(3)不可夺志也。”(《子罕》)
(1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4)、(4)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15)、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
(16)、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17)、新初一语文暑假预习:写作人物篇之袁隆平,事迹+经典语句+范文
(18)、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
(1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3、初一论语十二章原文拼音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4)、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5)、《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6)、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7)、答案: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像浮云一样。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10)、中心思想: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1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13)、立,甲骨文像一个人站在地上,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地面。
(14)、子曰:“吾十有(1)五而(2)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7)矩”(《为政》)
(1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
(1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8)、(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中心思想: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子曰:“三(1)人行必(3)有我师焉择(5)其(6)善者(7)而(8)从(9)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初一论语十二章原文朗读
(1)、学而时习之( )
(2)、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4)、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5)、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6)、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
(7)、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9)、河边。川,河流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10)、译文:
(11)、答:
(1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13)、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5)、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1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17)、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尊为“至圣”,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9)、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初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图片
(1)、中心思想: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2)、初一|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3)、(苟子之不欲)为了和后面对应起来,强行使用的(取独)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6)、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话是?
(7)、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8)、《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
(9)、下面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0)、吾日三省吾身( )( )
(11)、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天天
(12)、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3)、(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
(15)、初一|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知识点
(1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17)、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8)、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19)、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2)、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
(3)、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过法度。
(8)、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yì)
(9)、(2)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
(10)、《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1)、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人。
(12)、中心思想: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3)、译文:
(14)、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出自:《论语·述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遇到事情恐惧是必然的,做事情只有先谋划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17)、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18)、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1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子曰:“三军(1)可夺(2)帅也,匹夫(3)不可夺志也。”(《子罕》)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出自:《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意思是,譬如要用土来堆成山,那么就只需要一筐土就可以完成了。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立——泰伯篇説:“立於禮。”季氏篇又説:“不學禮,無以立。”因之譯文添了“懂得禮儀”幾個字。“立”是站立的意思,這裏是“站得住”的意思,爲求上下文的流暢,意譯爲遇事“都有把握”。
(6)、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过法度。
(7)、《〈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初一语文上册名著:《西游记》《朝花夕拾》相关笔记抓紧掌握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初一|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知识点+图文解读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3)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
(13)、子(1)曰:“学而(2)时(3)习(4)之不亦(6)说(7)乎?有朋(8)自(9)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10)而(11)不愠不亦君子(13)乎?”
(1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5)、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6)、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17)、(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8)、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19)、 。
(20)、初一语文暑假预习:经典文学作品金句精选100条,暑假抓紧背
(1)、子曰:“温(1)故(2)而(3)知新可(5)以(6)为(7)师矣。”(《为政》)
(2)、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初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4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