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三大悲剧理论
1、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状况
(1)、因而,它的毁灭就有了必然性,这样,行为的合理性与失败的必然性便形成了悲剧性的实质。可见,正如黑格尔的唯心论窒息了他的辩证法一样,他同样为了在悲剧中演习辩证法而没有揭示悲剧的实质。
(2)、自那时到现在,也没有哪个有影响的哲学家或派别,认为叔本华和尼采称得上是体系哲学家。
(3)、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等。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4)、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但是,纵然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在细节上也会显现喜剧的意味。而对如何摆脱痛苦,叔本华也给了我们明确的解答。他认为,摆脱人生痛苦的方式就是进入理念的世界。理念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中间环节,把本质与现象连接了起来,把认识从意志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这就是审美状态。
(5)、他的这个理论,和他所表现的悲观论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两个并行的“系统”。
(6)、读书必须思考,否则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7)、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方哲学无例外都是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
(8)、这本书会让你知道许多矛盾产生的根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只有了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源头避免矛盾产生。
(9)、曹雪芹开篇即说“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有脂砚斋评语“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又有《好了歌》作文章的思想,曹雪芹又刻画了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形象,在与林黛玉的对话当中,又有“无立足境,是方干净”(1)这样的话。“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1)便被认为是曹雪芹的人生观。而事实上,曹雪芹一直在色、情、空三者之间矛盾着。
(10)、他的这个理论,和他所表现的悲观论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两个并行的“系统”。
(11)、不阅读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它意味着无论在任何时间,都能无视那些引发公众关注的事情,不抱一丝兴趣……读好书的先决条件是不读烂书,毕竟人生是有限的。
(12)、总体来说,主张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更关注“分析”的方法。不过从18世纪开始,理性主义哲学家们普遍同意哲学的方法包括分析也包括综合。四谁是“体系哲学家”的“终结者”呢?
(13)、叔本华最核心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是无法分割的,意志深藏于万事万物的表象之下,不受任何事物的拘束。叔本华认为人类得意成功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而人类的痛苦却是永恒的。人类的欲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稍微有一些欲求得到满足,人只是获得短暂的心灵快乐,但很快又会陷入下一轮的痛苦与折磨当中。只有通过对生命意识的不断否定,才能够完全走出痛苦。意志越趋于完美,人类所陷入的痛苦程度就会越深,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14)、叔本华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15)、最后,不幸也可以仅仅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就无需乎(布置)可怕的错误或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也不用恶毒已到可能的极限的人物;而只需要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把他们安排在经常发生的情况之下,使他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他们为这种地位所迫明明知道,明明看到却互为对方制造灾祸,同时还不能说单是那一方面不对。我觉得最后这一类(悲剧)比前面两类更为可取,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几乎是当作(人的)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并且,我们在那两类悲剧中虽是把可怕的命运和骇人的恶毒看作使人恐怖的因素,然而究竟只是看作离开我们老远老远的威慑力量,我们很可以躲避这些力量而不必以自我克制为逋逃蔽;可是最后这一类悲剧指给我们看的那些破坏幸福和生命的力量却又是一种性质。这些力量光临到我们这儿来的道路随时都是畅通无阻的。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这样我们就会不寒而栗,觉得自己已到地狱中来了。
(16)、第二种是指在既定命运的作用下,主人翁总是无法避免的要走向毁灭。
(17)、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18)、小时候,她的傻天真无邪。威后和玳瑁跟跑接力一样,天天跟芈姝说芈月要害她;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三人成虎,意思就是你没看到有老虎的情况下,三个人跑过来跟你说有老虎,快跑!再犹豫的人都会先跑起来再说。可是芈姝被楚国两大污Girl威后和玳瑁轮流洗脑,却仍愿意相信芈月,这真是要很傻很天真才做得到。
(19)、笛卡尔的体系,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20)、(en.wikipedia.org/wiki/Confirmation_bias)
2、叔本华三大悲剧理论背景
(1)、可怜的苔丝再次陷入感情的不幸中,在伤心悲痛中,在微妙的期待中,一边打工支持家庭生活,一边等待爱人的归来。但不幸又降临她的身上,魔鬼似的亚历克又来纠缠苔丝,欺骗、弄手段,诡计多端的亚历克最后逼使苔丝重落魔爪。
(2)、释《红楼梦》产生悲剧性的原因,而这也正是曹雪芹忏悔的原因。以黛玉为例,王国维的一句“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找到了杀死黛玉的凶手:贾母、宝玉、王夫人等。这些都是最爱她的人,剧中的这些人,不能说是作恶之人,她们不过是本着自己的意念做事,贾母和王夫人为了家族的利益考虑,选择了宝钗并没有错,宝玉因为心仪黛玉而不愿娶宝钗这也没有错,发生冲突的两方完全拥有自己的理由,理由又全都是合理的。
(3)、他反对“三一律”,主张悲剧描写自然人,他反对夸大其辞的虚构,主张悲剧应反映真实和自然。莱辛的悲剧理论为当时的悲剧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戏剧理论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是启蒙时期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典范,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他还强调演员表演要真实,不能违反自然。
(4)、比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父子俩、《温别尔托D》中的老人、《马路天使》中以吹鼓手小陈为代表的一群小人物,以及《十字街头》中的四个失业大学生。
(5)、如前所述,在人生问题上,叔本华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人生即痛苦。人如何才能摆脱痛苦?除了灭绝意志,走向“寂灭”、涅磐即死亡这一根本彻底的解脱之途外,暂时的解脱办法则有赖于艺术。
(6)、说到这儿我又想到了最近的一部网络热播剧《太子妃升职记》,里面的太子妃人设奇葩,太子妃从男人穿越成女人,又慢慢爱上太子。虽然剧情轻松搞笑有创意,但就太子妃本人来说,身份反转这么大,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7)、想要在此生之中指引自己的方向,最可靠的指南针就是在心里接受并习惯于把这个世界当作赎罪之地,或者罪人的流放之地。当你真正做到这一点,你就会看清事物的本质,并借此制定对生活的期望,而且再也不会把生命中的灾祸、苦难、折磨和穷困当作是无规律的随机事件。
(8)、由此看来,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上,叔本华和尼采都认为艺术是解决人生矛盾的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一种。这对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
(9)、康德是“形而上学”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形而上学是各种科学(包括哲学)的女王。主张从事逻辑和伦理领域工作的学者同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一样,都必须在形而上学家所赞成或改正的设想上进行研究。
(10)、保持哲学思维的两个基本要求是:其保持永远不忽略任何问题的勇气;其在理解一个问题的时候,无需借助任何言语表达也能获得清晰的认知。
(11)、总体来说,我们也许已经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烈日之下劳苦奔波,也花了太多时间在会议室里百家争鸣。
(12)、按照叔本华自己的说法,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康德、柏拉图和公元前七八世纪印度哲学的《奥义书》。在后人看来,他好像并没有继承和发扬康德、柏拉图什么,反而更多的是受了优婆尼沙昙(奥义书)的影响。
(13)、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受控于生存意志。无机体和非生物所表现出的意志虽然不太明显,或者说比较被动,有时只能通过阻力和韧性才得以表现,但它们也十分顽强地延续自身。到了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生存意志的表现相对明显。它们不仅被动地保护自己,而且还主动地出击,剥夺他者的生存权利。
(14)、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出租车司机李波。李波高中学历,长相帅气,嘴巴能说会道,单纯的孙倩很快就被他的甜言蜜语冲昏了头脑,两人陷入热恋之中。她的同事和父母都不看好他们,母亲说:你是名牌大学毕业,他只是高中毕业,家里一穷二白,和他在一起不会幸福的。可是,孙倩像着了魔一样,非要和李波在一起。孙倩说,自己长相普通,能找到一个帅气的幽默风趣的老公挺不错的。婚后,孙倩把自己的工资都交给了李波,自己从来没有花过他一分钱,甚至不舍得为自己买一件昂贵的衣服。两人生育了一个可爱儿子。并且孙倩还借了十几万元为丈夫开了个小店。孙倩全心全意为了他们的小家。在学校她认真教书,回到家里做家务,照顾孩子,生活简单而幸福。有段时间,丈夫借口店里生意忙,晚上不回家了。善解人意的孙倩很体谅丈夫,她还叮嘱丈夫要注意身体,别太劳累了,身体健康最重要。这样的幸福生活维持了15年。有一天,孙倩看到丈夫脖子上带着粗的金项链,手腕上戴着金手链还有名表,身上穿着名牌衣服回到家中。她感到很诧异,心想:难道丈夫发大财了?她问丈夫怎么回事?丈夫一声不吭,不理她,也不做解释。
(15)、可见,作为审美类型的悲剧性涉及中外古今许许多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涉及到文学艺术的许多门类和领域。
(16)、任何花匠都会告诉你,让玫瑰盛放的诀窍就是修枝剪叶,而且绝不姑息开败的花株,整株剪掉。乍看之下这有点违背常理,但是只有下决心斩断残枝败叶的牵连,才能让一整棵玫瑰灌木茁壮成长。
(17)、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人活着必有欲望,而一切欲望与追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每一次暂时的满足都会成为又一个新的欲望的起点,那么,人怎样才能摆脱痛苦?叔本华认为,摆脱痛苦的根本办法看来只有摆脱意志。摆脱意志无非是要摆脱产生欲望的自我或个体,即走向死亡。一旦没有了产生欲望的自我或个体,没有了意志,也就没有了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世界就等于“无”。这样,叔本华又由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最后走向了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这是其哲学的必然逻辑结论,也是其艺术美学的哲学立足点。
(18)、(1)杨扬,朱娣.悲剧性的多重意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东方电影中的诠释(J).当代电影,2015(05):159-1
(19)、叔本华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他的意志至上理论。他认为,意志第意志比知识重要。
(20)、对于叔本华著作——比如《劝戒与格言》(EssaysandAphorisms)——的评价总是认为它们并不精妙,而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著作在当年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尽管如此,叔本华的伟大却独树一帜,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如黑格尔(G.W.F.Hegel)、克尔凯郭尔(SøronAabyeKierkegaard)恰恰相反,他并没有直接影响大众的思想,而是影响了后世杰出的思想者,比如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弗洛伊德(SigmundFreud)这样在各自领域引发范式转移(ParadigmShift)的思想家。(译注:所谓“范式转移”,是指一个领域里出现新的学术成果,打破了原有的假设或者法则,从而迫使人们对本学科的很多基本理论做出根本性的修正。)
3、叔本华三大悲剧理论相关作品
(1)、另外,还有一些电影作平直接改编自经典的悲剧性戏剧。如黑泽明根据《麦克白》改编成《蜘蛛巢城》,将故事的舞台移植到日本战国时代,通过对《麦克白》情节的本土化调整,把能剧艺术和日本绘画静穆的美融合在电影之中,展现出独具日本特色的悲剧精神。
(2)、假使说芈月得宠,芈姝还可以念着旧日情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玳瑁的死却成为了让芈姝决定和芈月作对的重要节点,这个节点就是高贵的姝公主赌上尊严的一跪。
(3)、偏见引发的关键问题在于混淆视听,当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对真理真相的认知发生混淆,那么对已知真相的任何质疑或发问都将引发极大痛苦,于是此人根本无法保证怀疑思考的频次与深度。
(4)、(4)田俊武,程保乐.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J).广西社会科学,2006(09):130-1
(5)、贝克曼所处的时代正是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兴起的阶段,表现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由此形成对所要描绘的客观形态的夸张和变现,简单说就是反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画法,注重内心感觉的表达。
(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实际上,也是终结了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并且,马恩赋予了“形而上学”以新含义——即与辩证法对立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法”。
(7)、体系博大的哲学名家不少,但是文笔晓畅的却不多见。对于一般读者,康德这样的哲学大师永远像一座墙峭堑深的名城,望之十分壮观,可惜警卫严密,不得其门而入。这样的大师,体系太大,思路太玄,也可能是从句太长。也许只顾言之有物,不暇言之动听,总之好处难以句摘。
(8)、还有他的另一部作品《孔雀》,也是展现女主人公的青春理想被现实原因打破。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作品《菊豆》,也是展现了一个弱女子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奋起抗争却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
(9)、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后来罗素有精彩点评——
(10)、“随着意志的地位上升多少等,知识的地位就下降了若干级。我认为,这是在我们这时代哲学气质所起的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由卢梭和康德作下了准备,不过是叔本华首先以纯粹的形式宣布的。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相当重要的”。
(11)、在这个状态中,审美主体摆脱意志的束缚成为纯主体,注意力不再关注于欲求的动机,心态平静、安宁,此时的主体关注于眼前的审美客体。而成为审美客体的客观事物,和外物已经没有了任何的联系,只是作为可供观赏的理念存在。主体直观理念,没有任何的杂念,仅是纯粹的直观,在直观中沉浸,并自失于客体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忘却了主体自身,使得眼前只有理念,生命主体也就摆脱了自己,不再和个别事物相对应。作为认识理念的纯粹主体和理念完全合忘却了自己的欲望,忘却了自己和欲望的关系。
(12)、同是深处后宫,张芃芃却与芈姝不同,她从不与嫔妃争宠,反而让嫔妃们轮班侍寝,可是你以为这样她就能逃开悲剧的人生嘛?那你就错了,张芃芃的悲剧人生体现在另一方面:别看她在后宫混得风生水起,嫔妃们个个俯首称臣,但只要太子一靠近,张芃芃就立马变怂,不惜怀着身孕以托马斯三百六十度转体滚下床去。观众忍不住大呼:你还是纯爷们儿吗?一个见妞就泡、被妞的恨天高一脚踢穿越的直男,如何给一个发型现代,左耳带耳钉的直男生孩子?一个直男癌晚期患者,如何迅速喜欢上另一个直男癌?一个破碎的直男如何与一个完整的直男相恋?但是既变了女人,就无法逃脱某些命运,比如,侍寝!比如,怀孕!正所谓想流不能流才最寂寞,身份转变给张芃芃带来的悲剧似乎才刚刚开始。
(13)、正因为这种哲学思想上的师承和变异,使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的合唱中演奏着相同的曲调,也唱出了不同的变调。
(14)、第一种是在极恶之人的交构下,造成原本美好的事物被破坏。
(15)、3,社会悲剧: 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6)、现实中的我们很多人都像主角一样,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藏起来,表面上积极开朗,其实内心已经溃烂不堪。常常在独处的时候对一切事物感到厌恶,对生而为人感到痛苦。
(17)、幸福是一种能力,人人都可以学会,人人都能拥有。
(18)、苔丝生活在贫穷的家庭,她是村子中最美丽的姑娘,有一颗无暇的心灵。她勤劳,善良,帮助父母拼命干活以维持家中生计,在乡间舞会初遇安琪儿,留给他纯真的背影,爱已在彼此心中悄然萌芽,只是因为时间的交错却没有了滋生的条件。后来苔丝为了家庭的生存不得已去亲戚家找工作,遇到了表哥亚历克,被他死死纠缠,他在苔丝无力反抗时诱奸了她。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什么苔丝会失去处女的贞操?为什么不合适的男人总要与不合适的女人结合?为什么坏人总是毁灭好人?为什么美丽总被邪恶践踏?”这些事情总在这个世界发生,没有人给我们一个答案,也没有人给苔丝一个答案。
(19)、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20)、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或者说艺术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现当代西方美学十分关注的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就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对人的控制已深入到存在的本能和生理层次,故而反抗和解放也必须在这一层次上进行,因为人的自由植根于人的感受性之中。而艺术和审美便代表了人的感性方面,它可以成为一种颠覆的力量,反抗社会对人的控制,使单面的人成为全面的人。艺术是建立新感性的灵丹妙药,可以代替政治革命来克服异化。这未免太过于夸大了艺术的功能,但从突出艺术的本体论意义来看,它又是不无根据的。其实,真正使艺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应该说是自叔本华、尼采开始。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以人的分裂为基础的。叔本华、尼采强调将艺术作为解决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的重要途径,视审美为弥合现代社会分裂的强大粘合剂,至此重新找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性,人不再是分裂的。
4、叔本华人生三大悲剧
(1)、与生俱来的天赋才是真实而可靠的:如果你想在商业、写作、绘画或者任何领域有所成就,你必须在根本没意识到游戏规则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已经运用自如了。
(2)、在电影美学中,从西方悲剧理论中汲取了不少养分,主要围绕在电影的叙事主题、情节构造、人物塑造和冲突设定等方面。因为电影本身久雨就与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戏剧又是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载体及理论来源,所以电影美学中的西方悲剧理论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3)、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18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中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录和补遺》(1851)。
(4)、回到本文。理解叔本华的哲学观念,需要知道其仍旧是在“德国观念论”的脉络里展开的,虽然通读其著作,会让你感受到他对于人生的悲剧性理解和印度教、佛教的某种内在关联,但其论述的条理却是逻辑分析而非顿悟式的。叔本华受康德影响而来的“物自身”(thing-in-itself)与“表象”的区分,以及“表象”必须服从“充足理由律”这两点构成了叔本华哲学的核心出发点。但不同于康德的是,虽然物自身处在表象之外,但它并非是不可知的,恰恰相反,叔本华认为物自身乃是可被直接把握的,它就是意志。
(5)、我个人对于哲学的定义简单而实用,谨慎地思考那些重要的事。但如果你总是掩盖问题,或者总是想当然地接受定论,那么想做到这一点就非常困难。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叔本华三大悲剧理论背景6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