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故事10字
1、勤俭节约的故事50字左右
(1)、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2)、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诸多礼仪,曾做了两套衣服,买了一双圆头的黄皮鞋,毛主席一直穿到与世长辞。当时典礼局长曾要他再买双尖头的黑皮鞋,在接见外宾时穿,他没有理睬。再问,毛主席反问他:外国人是要来见毛泽东还是要看黑皮鞋?对方无言以对。
(3)、另外就是秋天的重头戏螃蟹了,秋天的螃蟹肥美鲜香,清蒸、红烧、香辣各有一番滋味,今年妈妈还带我吃了蟹黄焖饭,鲜的我舌头都想掉出来,想想就美味。
(4)、有一年的新年,我远方的小姨来我家做客,爸爸让我去接大姑,要我客客气气的跟大姑打招呼、热情的和大姑打招呼、热情地帮大姑拎东西。我把大姑请进了屋里,小姨坐下了,我突然发现桌子上有水,我就想去擦水,妈妈马上把我叫了回来,说:“你在擦水的时候要注意一件事,不要朝着客人的方向擦,这是对客人的不敬,要往自己的方向擦。”我当时还嫌妈妈啰嗦呢。饭做好了,是我最爱吃的饺子,我要吃了,爸爸赶紧拦住了我,说:“孩子,等一下,吃饭的时候要等客人,这是礼貌。”小姨坐下来吃饭的时候,还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呢。
(5)、负责工程的人将图样送给他审定,他当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
(6)、1951年周恩来做的一套睡衣和睡裤,颜色都褪光了,穿破了就补,再破再补,一直穿到他逝内世。一条浴巾用了容20多年,正反补了14块补丁,住院时,还把它当枕巾。一顶帽子都破了,他还舍不得扔掉。一双夏天穿的黄颜色的皮凉鞋,一双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补过多次,由于没有多余的皮鞋可换,工作人员几次给他换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觉的时间修理的。周恩来穿的袜子,都是织补了又织补。一个补袜板,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用的,从西柏坡带到北京,一直留着织补袜子用。事例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常说一句英国谚语“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的走廊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事例二:苏东坡一生节俭。在黄州时,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后又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一份。他把分好每小份钱挂在屋梁上,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
(7)、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
(8)、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9)、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俭便士,英镑自来”,每一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10)、例如毛泽东,毛泽东要求别人勤俭节约,自己首先作为大家的表率。他一生勤俭节约,粗茶淡饭,睡的床是硬木板,衣服是粗布衣,身为主席,他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年,前前后后补了七十多次;
(11)、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12)、他的格言:“节俭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3)、这就是我的家风,相信你们的家风也和我一样吧!
(14)、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15)、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16)、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一些人中间滋长起奢侈浪费的风气。有些人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就不俭朴了,开始享受生活了,衣食上追求华美,住房上要求阔气,时时处处讲究排场,以为这样才有“面子”。对这种现象,朱德很忧虑:“有些同志总说房子挤、房子不好,其实我们过去在山沟里的时候,成千成百人住在一个小村子里,也还觉得不算挤,可是到了北京这样大的城市,却说房子不够住了。这看来好像是个小问题,其实却反映了一种严重的思想状况,应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否则,发展下去就有蜕化的危险!”
(17)、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而我却没有。”
(18)、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一些人中间滋长起奢侈浪费的风气。有些人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就不俭朴了,开始享受生活了,衣食上追求华美,住房上要求阔气,时时处处讲究排场,以为这样才有“面子”。对这种现象,朱德很忧虑:“有些同志总说房子挤、房子不好,其实我们过去在山沟里的时候,成千成百人住在一个小村子里,也还觉得不算挤,可是到了北京这样大的城市,却说房子不够住了。这看来好像是个小问题,其实却反映了一种严重的思想状况,应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否则,发展下去就有蜕化的危险!”
(19)、隋文帝在对皇子节俭教育上的失败,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坚持清静俭约、勤俭治国,打造出“贞观之治”的太宗,尤其注意加强对太子李治的教导,以确保治国路线的延续。太子“临食将饭”,太宗借机问道:“汝知饭乎?”太子回答“不知”,太宗告诉太子,“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端起饭碗就要想到农民在地里劳作的艰难,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确保粮食丰收,官民百姓有饭可吃。
(20)、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2、勤俭节约的故事10字以内
(1)、当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文武百官,见此情景,颇感不解。于是,朱元璋就耐心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最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宴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那些官员们听了朱元璋的一番言辞,明白了他的用意,无不诚惶诚恐,连连称是,不敢再肆无忌惮,大吃大喝。
(2)、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俭,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3)、朱德不仅自己做到勤俭节约,对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子女独立生活以后,朱德经常教导他们要学会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过日子,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女儿朱敏刚参加工作时,生活没经验,花销无计划,经常成为“月光族”。朱德便教女儿勤俭持家的方法,要求她每个月有计划地把一些钱存到银行,“这对国家有好处,对自己也方便,有急需的时候可以取出来用,也可以支援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志”。有时,朱德还会突然询问子女油盐酱醋和各种米面的价格,借此考察他们是否会过日子。
(4)、朱德说旧了、破了的衣服“补补能穿”,绝非板起面孔教训人的虚话,在给破旧衣服缝补丁上,他是很有心得的。抗战时期,有一次朱德看到警卫员往衣服的旧补丁上缝新补丁,便传授起技巧来:“补衣服也是有讲究的,要先把旧补丁拆下来,再缝新补丁,这样补上,才板正牢靠。拆下来的旧补丁,还可以打袼褙、纳鞋底。”一个在补衣服上都有“讲究”的革命领袖,生活中的俭朴可窥一斑。
(5)、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朱德终其一生都在坚守和倡导的优良作风。1960年10月30日,朱德作诗一首,把勤俭节约上升到真理的高度。诗中写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这种感慨,是他长久躬身实践的总结。
(6)、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我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7)、拿到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9)、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10)、朱德常说,条件好了,不要忘本。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全家每年都坚持吃几次野菜,在他的眼里,野菜是当年的“救命粮”,常吃它,忘不了过去;当管理部门对他的住房提出修理建议时,他说:“这房子很好嘛,有钱应当多给老百姓盖点新房子”;外出期间,在路上看到垃圾堆里有废铁丝,他就停下来用手杖把它拨到一边,告诉随行的同志收起来备用。勤俭节约的作风,伴随朱德一生,为广大共产d员作出了表率。
(11)、有个官员想用好看的石头铺设宫殿地面,被他当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朱元璋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均以铜代替。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步行十分之三。
(12)、李享当上皇帝,多亏了节俭的品格。这种节俭并非是一种“伪装人格”。李享当政的几年,历经“安史之乱”、宫廷政斗,他内忧外患,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在他当政期间,还出了郭子仪这样的名将,非常“巧合”的是,郭子仪比起李享更为节俭。
(13)、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14)、比如玉米,玉米有很多种吃法,蒸着吃、烤着吃、煮着吃。我最喜欢吃水煮的黏玉米了,妈妈说小朋友多吃玉米还是很好的,而且也好消化,香甜的玉米煮熟以后热乎乎的,寒冷的秋风刮起来也不怕冻手,真的很喜欢吃。
(15)、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16)、赵匡胤的节俭不仅仅是对待他人,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又一次半夜起来他非常想吃羊肉,但是又忍住没有下达命令。侍奉在侧的人对他说,皇上有什么事情就吩咐吧,赵匡胤竟忍住没吃,并感叹道,如果我说了,他们必定每天要杀一只羊了。
(17)、有个内侍穿着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发现了,气得他痛哭了一顿。
(18)、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时而会出现一些浪费现象,非常的不应该,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勤俭节约,养成好习惯。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9)、田禾宋朝司马光不仅对史学有卓越的贡献,而且以远见卓识,精心教育下一代版,在一篇题为《训俭示康》权的文章里,深刻地分析了何以要节俭的道理。他说:“俭能立名成业,侈必随落自败。”这篇文章是写给儿子司马康看的。看似信笔写来,却条理清晰,寓意深刻。由于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以事实说话,很有说服力。“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朴素为美”。他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饥”而矣。何以要“俭素”?司马光以丰富的史实作了论证。例如,晋代的何曾,当了太傅,喜欢奢侈,“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到了孙子这一代便因骄奢而家业败落。又如“石崇以奢靡夸人”,便引来了杀身之祸。司马光从这些史实中得出结论:讲奢侈者,“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必然落得个“败家丧身”的下场。司马光还举了许多正面的事例,讲明节俭是“大贤之深谋远虑”。毫无疑问,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司马光训子是为了“齐家”,他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只会养成一些纨绔子弟。今天,无论从强国还是从育人出发,都要力戒奢侈,崇尚节俭,这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美德。
(20)、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朱德一直都在坚守的优良作风。1960年10月30日,朱德在诗中写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这种感慨,是他长久躬身实践的总结。
3、关于勤俭节约的小故事有哪些?20字
(1)、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2)、过了一会儿,贝贝兔却将好些粒米饭扔到了地上,兔妈妈见了,既惊讶又生气,它严厉的批评贝贝兔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怎么能这样糟蹋粮食呢?”
(3)、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4)、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5)、朱元璋来朱元璋的故乡自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季文子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6)、“棉衣拿去拆洗了,过两天就可以拿回来。”警卫员回答说。
(7)、1963年12月26日,朱德给儿子朱琦、女儿朱敏写了两张同样内容的条幅,要求他们“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之所以这样强调勤俭,朱德告诉孩子:“勤俭持家,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现在我们这样提倡,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不丢掉艰苦奋斗的老传统。你不但要自己勤俭持家,还要教育孩子们永远保持勤俭的习惯。”
(8)、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9)、太阳已经当顶,猴子全身大汗淋漓,肚子早就停止了咕咕叫,也没有了饿的感觉,身旁小山似的石块被它从左搬到右彻底翻了个遍,终于找到了那颗猕猴桃。
(10)、赵匡胤的节俭风俗,影响了后面的几代人,在民间也存有简朴的生活作风,这些都为大宋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不得不说他的抠门与大方相得益彰,作为一代明君不仅是子孙的造化同样也是大宋百姓的福气。
(11)、在星期天的下午,妈妈和我还有琳琳阿姨一起去乡下摘杨梅,顺便改掉了我的坏毛病。刚进乡下,我就感到乡下的空气与城里大不相同。终于到了,刚一下车,就感觉山真高。刚开始,我还英勇无比的走在前面,越走越累我就准备找一块石头坐下来,结果发现有蛇,吓得都不敢动了,就连忙退到了后面。终于到山顶了,我开始摘杨梅了。终于摘完了两大篮,我去期盼已久的吃饭时间。
(12)、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周恩来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13)、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
(1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15)、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16)、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17)、晏子“食不重肉”,一餐只吃一个肉菜。同僚梁丘据“见晏子中食,而肉不足”。肉菜之外,主食是“脱粟之食”即只去壳没有精制的糙米,蔬菜不过是“五卯、苔菜而已”。晏子做饭以够吃为限,景公的使者突然到他家里,没有准备多余饭菜的晏子只能“分食食之”,结果“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晏子衣着简朴,以蔽体保暖为度,甚至“布衣鹿裘以朝”,把省下来的钱财“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晏子以勤俭之道相齐辅政,“政平民说”。
(18)、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19)、对于自己被称为“全球最穷总统”,穆希卡微笑着回应道:“我一点也不穷,说我穷的人才是真穷。说我只有几样东西倒也没什么错,但俭朴却使我觉得非常富足。”
(20)、每人的心中都会有四五条父母要你铭记于心的家训。我也不例外,现在就让你来跟我体验一下我家的家风吧!
4、勤俭节约小故事100字以内
(1)、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2)、这种守财为性的精神的确为宋朝积累了不少的财富,他将所有的金银珠宝全部收纳于国库,只有到国防军需和天灾人祸时才拿出来使用。如果大家认为这就是一抠门的大王,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即使对自己和周遭亲属要求严格的他,在维护国家的利益方面,却很大方,面对边界的有意侵犯,他并没有发动劳民伤财的战争,而是用自己积累多年的财富赎回城池,避免交战。
(3)、既如此,我又怎能理解你的提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4)、1963年,朱德在广西桂林视察工作期间,每餐剩下的豆腐乳,他都告诉服务员不要丢掉。在他看来,做豆腐乳的黄豆是农民洒汗水种出来的,要制成腐乳又要经过工人多道工序的劳动。因此,如果吃不完就倒掉,那就对不起农民和工人了。朱德在饮食上的节俭,不仅体现了一种习惯,更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5)、郭子仪经常让人把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日积月累地攒着;至于公文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装订好,“每至岁终,则散与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让他们翻过来继续使用。有一天,裁纸的小刀折了,“不余寸许”,裁纸的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削了两小块木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继续用来裁纸。郭子仪高兴地说:“你真是我郭子仪的部下啊。”
(6)、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步行十分之三。
(7)、听爸爸妈妈讲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故事|《清正廉洁的刘少奇:“5角钱”的秘密》
(8)、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
(9)、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必须要照这两个宇去做。”之后,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一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铺张浪费,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10)、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11)、有个官员想用好看的石头铺设宫殿地面,被他当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12)、朱德说旧了、破了的衣服“补补能穿”,绝非板起面孔教训人的虚话,在给破旧衣服缝补丁上,他是很有心得的。抗战时期,有一次朱德看到警卫员往衣服的旧补丁上缝新补丁,便传授起技巧来:“补衣服也是有讲究的,要先把旧补丁拆下来,再缝新补丁,这样补上,才板正牢靠。拆下来的旧补丁,还可以打袼褙、纳鞋底。”一个在补衣服上都有“讲究”的革命领袖,生活中的俭朴可窥一斑。
(13)、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看到身边工作人员进行大扫除时,朱德十分高兴。在表扬的同时,他还不忘告诫大家:“每个人都要锻炼,要能吃苦,有朴素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旧习气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旧习气也很容易。如果不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于满足的。”
(14)、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15)、西汉飞将军李广以善于治军著称,司马迁说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由是士卒“咸乐为之死”。作为共产d的领袖,朱德是没有什么“赏赐”的,他参加革命,完全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但在衣食住行上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在情感上和大家融为一体,却是大家公认的,由此受到大家的爱戴、敬重,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16)、每当提起毛主席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对他产生一种万分敬仰之情,在我们年幼时期,我们的耳边就响起了“毛主席”这三个字,祖辈们常说:“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更没有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
(17)、汉文帝廉洁爱民的精神,励精图治的实践,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18)、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19)、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子(晏婴),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名显诸侯,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时时处处以节俭为意,就连与本身地位相称的生活待遇也坚辞不受。
(20)、朱德“罢吃”的,不仅仅是燕窝“这种高贵东西”。1958年,朱德到新疆伊犁考察工作,吃饭时看见接待人员要开酒瓶子,朱德便说:“不要开了,都是自己人,又不是外宾,不要浪费了。”有的时候,当地准备的菜多了几样,朱德就有些不自在,于是便婉转地批评道:“这么多菜!这里大概没有经过反浪费吧?”
5、勤俭节约的故事100
(1)、从前,有一只小鸡,她对食物很挑剔。妈妈为她精心准备的每一顿鸡肉大餐。她总是那么挑剔。还弄得满桌子都是。
(2)、就连皇帝朱元璋,在他早年生活艰难,一家人都是因为没有饭吃而死去。一直到了当皇帝他也还记得,一直保留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宴请时也只是四菜一汤,并且在手下立下最多四菜一汤的规矩;
(3)、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学校里:
(4)、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
(5)、总理艰苦朴素周总理在生活上从来不搞特殊,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伏案工作多,衣服袖子破了,他就在肘部补个大圆补丁。为了保护袖子,他又做了袖套戴上。他的衬衣总是补了又补,最后补得连自己也看不出其本来面目了。
(6)、在拉丁美洲,有这么一位总统,“寒碜”得不行,以至于每次和他一起开会亮相,总让其他国家的总统们坐立不安——因为他从来不带随从,不打领带,穿着十分随意,全身上下居然找不出来一件精品。
(7)、“勤俭节约”好家风俗话说:“家风是一家道德的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家也不例外。“承前祖德勤和俭”,这是爷爷奶奶告诉我的道理,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小时候,我很怕黑。每到晚上,我总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照得整个屋子亮堂堂的。这时,爷爷总是叹着气对我说:“孩子,要懂得节约呀!”我疑惑地问:“什么是‘节约’?”爷爷随手关掉一盏灯,告诉我:“这就是‘节约’!”从此,我明白了要节约用电。长大后,学会了买东西。有一天,奶奶叫我买一袋醋,我把钱交给售货员阿姨,阿姨给了我一袋醋,还有一枚一角的硬币。回到家,我把醋递给奶奶,顺手把那找回来的一角硬币丢进了垃圾桶。奶奶问我怎么那样做,我说:“一角钱留着有什么用,什么都买不了,还是扔掉算了。”奶奶说:“那可不行,一角钱虽少,可也是钱,只要聚少成多,它将来就会是一大笔钱。你要学会珍惜和节俭。”说着便把那一角钱捡起来,放进了一个小盒子里。从此,我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学会珍惜和节俭。“节约是一种好品质,能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约是一种好习惯,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勤俭节约,这就是我的家风,普普通通,没有人生大哲理,却让我明白怎么做人,让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而我就在这氛围中耳濡目染,一点点长大。
(8)、赏析: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9)、一个散骑舍人穿了件十分华丽的新衣服,朱元璋问他:“这衣服多少钱?”舍人回道:“五百贯。”朱元璋痛心地说:“五百贯是数口之家的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来做一件衣服。
(10)、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
(11)、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延安大学附属小学——听爸爸妈妈讲革命前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故事,我是本期分享人冯子茹同学的妈妈,今天我要分享的故事是——《一套旧棉衣》。
(12)、在“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北宋中期,司马光“独以俭素为美”。在劝导儿子司马康崇尚节俭的家训《训俭示康》中,司马光要求儿子“以俭为美德”,并对《左传》中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进行了深入阐释。司马光认为,节俭是品德高尚的标志,“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节俭寡欲,可以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利益所惑,这就是“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而奢侈是罪恶的源泉,“侈则多欲”,奢侈必然导致欲望过多,“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或是“贪慕富贵,枉道速祸”,或是“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1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14)、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15)、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向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16)、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长期担任d和国家领导人,却依然保持着俭朴的作风。难得的两身比较好的外衣,也只是参加重要国事活动或外出时才穿,一回到家里,就换上旧衣服。他在家里穿的衣服,已经洗得发白,领口和袖口都打了补丁。有的衣服实在太破,不能再补,朱德还舍不得扔掉,就让人把两件拼接成一件。
(17)、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俭,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18)、史载,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具备,汉代称之为“不藉”。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仍穿着草鞋上朝,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绨衣”,‘绨’在当时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汉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打个补丁再穿。后宫嫔妃也是朴素服饰,衣着不准长的下摆拖地。帐子、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19)、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20)、***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内衣竟容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周恩来当总理的期间,有一天,邓颖超觉得他用的毛巾烂了,就把它丢了。但周恩来又千方百计的找回来,因为他认为国家正在发展期间,不浪费要从小事做起。
(1)、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正如萨迪所说:“谁在平日里节衣缩食,在穷,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所以我时时刻刻都把勤俭节约这四个不引人注目的字牢记在心中。
(2)、故事二:日本丰田公司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该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约水。
(3)、隋唐再造一统后,吸取西晋斗富奢纵的灭国教训,勤俭成为上至皇室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共同价值追求,尤以隋文帝、唐太宗的身体力行为甚。
(4)、驸马王济身为皇亲国戚,“性豪侈,丽服玉食”,公然带头违背武帝“恭俭”国策。武帝曾到其家赴宴,王济“供馔甚丰”,所有餐食“悉贮琉璃器中”。其中有一道“蒸肫”味道特别好,武帝问起烹饪方法。王济答道,“以人乳蒸之”。武帝当即“色甚不平,食未毕而去”。
(5)、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6)、雷锋同志生活中也是处处节约,在他参军时每个月领取的津贴除去每日的生活必需和团费,其他的都存了起来,他的袜子总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穿,到最后袜子都已经面目全非却还是坚持穿着。一件内衣穿了又穿,缝缝补补到最后也没舍得丢;
(7)、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未料女婿不在家,女儿留他吃午饭。因家中贫困,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对父亲很是愧疚。朱熹却不以为意,开开心心地吃了,并告诉女儿俭朴度日本是我们的良好家风,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
(8)、从此吃饭的时候,小鸡不再浪费米粒!每次妈妈盛菜都能吃干净,很快小鸡就长高了,体重也增加了。小鸡妈妈好开心!
(9)、家风家训的故事以孝顺、勤俭节约为题写350怎么写
(10)、刺客见赵盾晚餐只有一条鱼,不胜唏嘘慨叹,认为赵盾“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是子之俭也”,遂不忍刺杀如此节俭的赵盾,可又不能违抗国君的命令,只有自刎而死。而赵盾因为节俭,从刺客剑下躲过一劫。
(11)、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1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而在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然后便自己耕种起来。
(13)、就这样,换新棉衣的计划落空了。直到1945年,人们看到,总司令还是穿着那套已经补了又补,补了又补的棉衣,这就是朱德的一套旧棉衣。
(14)、再学校里,我把写满字的本子当草稿本用。一名同学见了,说:“写完了的本子还当草稿纸用,真是笑死我了。”我听了,说:“你知不知道中国每年要花很多钱买纸。”那位同学听了,目瞪口呆,羞愧得向我道歉。
(15)、朱元璋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均以铜代替。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勤俭节约的故事10字以内11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