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史铁生作家介绍118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史铁生作品精选简介

1、史铁生的作品有哪些?

(1)、他主要作品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合欢树》、《病隙碎笔》、《务虚笔记》、《我的丁—之旅》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2)、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奶奶的星空》《命若琴弦》,散文《灵魂的事》《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合著)等。出版有中文版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英文版、法文版、中英对照版《史铁生作品选》等。 

(3)、1《合欢树》2《我二十一岁那年》3《我与地坛》

(4)、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后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5)、    《原罪》精选了史铁生众多版本中知名度高、广受欢迎的6个篇目:《我与地坛》《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原罪.宿命》《奶奶的星星》《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我与地坛》叙述了作者在双腿残疾后经常独自到地坛去思索命运和生死问题,以及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还写到了他母亲对他的担心和爱,以及他在地坛里见到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人。《命若琴弦》写了一老一小两个瞎子,他们靠到处拉三弦琴为生,支撑老瞎子一直拉三弦琴的是他师傅临终前交给他的一张药方,拿这张药方能治愈眼睛、让他看见世界,但最后他发现,这只是一张白纸。小说是对人的生命信念的深刻表现。《原罪》这本书可以说是市场上少见的史铁生作品的精华本。

(6)、《我的丁一之旅》,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最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

(7)、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8)、《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9)、“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0)、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1)、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2)、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3)、读书也是一样,不要多,要诚实;不在乎多,在乎善思。——《扶轮问路》

(14)、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

(15)、简介:欲望无边,能力有限,是人类生来的困境。所以建立起诸多观念,以使灵魂有路可走,有家可归。

(16)、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他,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17)、1979年史铁生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8)、回复v501收听史铁生诵读他的作品《我的地坛》选段。

(19)、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20)、1991年40岁散文《我与地坛》,发表于《上海文学》第1期。书信《一封关于音乐的信》,发表于《音乐爱好者》第1期。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发表于《三月风》第10期。散文《黄土地情歌》,发表于《三月风》第11期。评论《认真执着的林洪桐》,发表于《大众电影》。《命若琴弦》,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命若琴弦》(英文版),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2、史铁生作家介绍

(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2)、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3)、1《务虚笔记》2《我与地坛》3《病隙碎笔》

(4)、1984年33岁短篇小说《白云》,发表于《小说界》第1期。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发表于《文学家》第3期。短篇小说《奶奶的星星》,发表于《作家》第4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小小说四篇》,发表于《南风》第4期。中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发表于《十月》第4期。短篇小说《足球》,发表于《人民文学》第5期。

(5)、《我与地坛》、《合欢树》……处处可见母亲的身影,可是她不在了。作者终于明白了,作为母亲,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最苦的母亲,这份苦,就是对孩子最深的爱。

(6)、1993年42岁短篇小说《第一人称》,发表于《钟山》第1期。散文《悼路遥》,发表于《延安文学》第1期。随笔《“嘎巴儿死”和“杂种”》,发表于《钟山》第2期。随笔《三月留念》,发表于《三月风》第3期。评论《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谈周忠陵小说》,发表于《钟山》第5期。评论《〈残阳如血〉读后》,发表于《三月风》第9期。书信《给盲童朋友》,发表于《盲童文学》。散文《电脑,好东西!》,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获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获“廉泉杯”《钟山》小说奖。《我与地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7)、和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8)、2012年“史铁生作品专辑”(随笔《昼信基督夜信佛》《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短篇小说《恋人》《猴群逸事》《借你一次午睡》、书信《给王安忆的信》《给小水的三封信》《给王朔的信》),发表于《收获》第1期。《昼信基督夜信佛》,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帝的寓言》,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记忆与印象》,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9)、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记忆与印象》

(10)、史铁生的散文里还处处表达着对生活对人生的温暖与热情。史铁生挖掘细小事物的光芒,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尊重,都无比令人钦佩。

(11)、1990年39岁短篇小说《钟声》,发表于《钟山》第3期。散文《好运设计》,发表于《天涯》第9期。

(12)、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13)、生活大多数时候是苦的,如果想要生活的满足和幸福,就要我们自己把苦难内化掉。而且,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苦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态度直接决定我们是否可以打败苦难,走向成功。

(14)、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5)、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6)、“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史铁生

(17)、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

(18)、2008年57岁随笔《花钱的事》,发表于《天涯》第1期。随笔《北京文学节“杰出贡献奖”获奖感言》,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期。随笔《放下与执着》,发表于《花城》第2期。散文《我的轮椅》(后改题《扶轮问路》),发表于《收获》第2期。随笔《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外一篇)——斯坦哈特的〈尼采〉读后》,发表于《天涯》第3期。随笔《原生态》,发表于《上海文学》第4期。随笔《智能设计》,发表于《西部华语文学》第7期。随笔《从“身外之物”说起》《看不见而信》,发表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第12期。评论《〈立春〉感想:价值双刃剑》,发表于《北京青年报》。《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系列》(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心的角度》,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病隙碎笔》《扶轮絮语》《命若琴弦》《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信与问》,花城出版社出版。《史铁生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出版。

(19)、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语文教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中。

(20)、1979年28岁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发表于《希望》第1期。短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发表于《当代》第2期。短篇小说《墙》(后改题《兄弟》)发表于《今天》第4期。短篇小说《没有太阳的角落》(后改题《我们的角落》),发表于《今天》第7期。

3、史铁生作者简介及作品

(1)、2009年58岁随笔《日记六篇》(《喜欢与爱》《回归自然》《身与心》《人的价值或神的标准》《乐观的根据》《种子与果实》),发表于《江南》第1期。随笔《门外有问》,发表于《文景》2期合刊。书信《理想的危险》,发表于《花城》第2期。诗歌《史铁生诗歌10首》,发表于《诗刊》第4期。短篇小说《史铁生小说一组》,发表于《天涯》第5期。随笔《诚实与善思》,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0期。

(2)、2005年54岁《灵魂的事》,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往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3)、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享年59岁。

(4)、床头放着一本《史铁生作品精选》,没事儿的时候我喜欢翻翻看。也许和其自身身体有关,史铁生的散文总是富含人生哲理,隐喻了无尽的沧桑,给人以坚强的启迪,勇敢的教诲。读这本书,尤其让我懂得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5)、2004年53岁散文《人生三件私人大事》,发表于《散文百家》第2期。《记忆与印象》,北京出版社出版。《务虚笔记》,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务虚笔记》,台湾木马文化出版。《命若琴弦》,法国Gallimard出版社出版。

(6)、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7)、书中写童年伙伴、青年际遇,写故乡变迁、隐秘家史,写了邻居小姑娘姗姗、写了B老师、传奇的梅娘。

(8)、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9)、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10)、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1)、“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12)、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1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14)、2007年56岁获北京文学节“杰出贡献奖”。创作谈《写作与越界》,发表于《天涯》第3期。书信《书信两封》,发表于《花城》第4期。书信《我早就相信写作是宿命的》,发表于《西部》第5期。散文《故乡的胡同》,发表于《视野》第8期。书信《史铁生书信》,发表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9期。评论《许三多的循环论证》,发表于《北京青年报》12月22日。评论《太阳向上升起》,发表于《北京青年周刊》。《务虚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史铁生作品精选》,华夏出版社出版。

(15)、写作经历,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16)、《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7)、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18)、2000年49岁随笔《病隙碎笔(2)》,发表于《天涯》第3期。书信《给李健鸣的三封信》,发表于《钟山》第4期。短篇小说《两个故事》,发表于《作家》第5期。《中华散文珍藏本·史铁生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20)、史铁生先生对于苦难的更深刻的理解。他说:“只有想明白了死,才能更好的活下去。他对于苦难的态度和看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

4、史铁生作品介绍

(1)、《我与地坛》中的作者史铁生先生是在苦难中活下来的代表人物之一。作者在自己的21岁的时候双腿被截肢。在双残废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生活也没有出路,他一度很颓废,总是一个人跑去地坛。他在那里逃避现实,他觉得那里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秋天的怀念》是我读的最多的一篇,故事很短,却一次次让我的流下感动的眼泪。双腿瘫痪之后的史铁生变得暴躁无常,难过、颓废、绝望无时无刻不充斥着这个病残的躯体和破碎的心。其实,母亲的伤心难过怎会比儿子少一分一毫呢?儿子的不幸压过了母亲自己的病痛,病入膏肓的母亲总是以柔和而坚强的姿态站在儿子的面前,她小心的硬挺着,她希望儿子可以开心一点,可以走出伤感。最终在作者答应母亲愿意去北海看花之后,母亲倒下了,带着遗憾永远的诀别了。史铁生满怀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记住了母亲最后的话:要好好儿活……这是母亲对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留下的最后的话,几个字饱含着母亲无尽的希望和深沉的爱。

(3)、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4)、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5)、“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遴选对象为新时期以来活跃在中国文坛,曾经获得多种国际和国内文学大奖,被文坛誉为文学大师和小说大王的知名作家们,如汪曾祺、贾平凹、史铁生、梁晓声、陈世旭、林希、周大新、刘醒龙等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读其一本,可知一位作家,读其百部,可知中国文学。 

(6)、佛家有一说:杀一生命,等于杀一世界。那么,一个生命的出生也就是一个世界的出生了,任何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灵魂的事》

(7)、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8)、《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9)、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0)、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11)、除小说文本外,附录作者一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个别作品的评论具有争鸣性质,意在反映小说的社会影响的实况,也可供作文学史研究之需。

(12)、沉默就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就像浪,舒缓下来,感悟到了水的深阔、水对浪的包容、水于浪永久的梦想意义。——《灵魂的事》

(13)、《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14)、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爱情问题》

(15)、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16)、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17)、1998年47岁因尿毒症开始透析治疗。《史铁生散文》(上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18)、1994年43岁短篇小说《别人》,发表于《花城》第1期。随笔《爱情问题》,发表于《钟山》第4期。随笔《墙下短记》,发表于《今日先锋》第4期。书信《写给〈地震〉作者的一封信》,发表于《三月风》第4期。书信《人生重要的是过程》,发表于《三月风》第5期。随笔《神位官位心位》,发表于《读书》第6期。创作谈《写作三想》(后改题《笔墨良心》),发表于《长江文艺》第7期。散文《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发表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11期。随笔《记忆迷宫》,发表于《今天》。《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日本宝岛社出版。

(19)、这本书不是鸡汤文,是实实在在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写出来的对于生命的坚持和勇气。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一些哲学色彩的书。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残酷的真相和最勇敢的心。

(20)、《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5、史铁生作品精选简介怎么写

(1)、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2)、史铁生(男)(1951—)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3)、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4)、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小说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

(5)、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

(6)、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灵魂的事》

(7)、《午餐半小时》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979年。

(8)、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9)、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记忆与印象》

(10)、《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

(11)、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12)、《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

(13)、《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4)、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5)、愿意的,命运领着你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你走。 

(16)、《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17)、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8)、心中之怨遇人成嗔,嗔他人不合己意;遇物为痴,痴世界不可已心。——《扶轮问路》

(19)、《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20)、1986年35岁被聘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合同制专业作家。中篇小说《插队的故事》,发表于《钟山》第1期。创作谈《交流·理解·信任·贴近》,发表于《钟山》第1期。短篇小说《我之舞》,发表于《当代》第6期。短篇小说《毒药》,发表于《上海文学》第10期;获“益友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散文《随想与反省》,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0期。

(1)、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3)、  《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4)、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5)、《病隙碎笔》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6)、2002年51岁散文《记忆与印象·2》,发表于《天涯》第4期。散文《想念地坛》,发表于《文汇报》。《写作之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与地坛》(插图本),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病隙碎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华语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

(7)、《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8)、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9)、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爱情问题》

(10)、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11)、  《秋天的怀念》承袭了作者回忆性文章一贯清新质朴、感人肺腑的特色,以歉疚的笔调追忆了自己瘫痪后和母亲去世前的一段相处时光。母亲为了不增加儿子烦恼,隐瞒了自己早已病入膏肓的实情,仍旧无怨无悔地照料抚慰脾气暴躁的儿子,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子无限深沉的母爱,读来感人至深。

(12)、1983年32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期;获“青年文学创作奖”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白色的纸帆》,发表于《绿野》第2期。短篇小说《夏天的玫瑰》,发表于《丑小鸭》第4期。短篇小说《巷口老树下》,发表于《青年作家》第6期。创作谈《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发表于《小说选刊》第7期。短篇小说《神童》,发表于《文学青年》。

(13)、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放下与执着》《山顶上的传说》《死国幻记》《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老人》《小说三篇》等。

(14)、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15)、《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16)、2011年《我与地坛》《扶轮问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史铁生作品系列(纪念版)》(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个人的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秋天的怀念》,华夏出版社出版。

(17)、2010年59岁诗歌《回家的路与葛里戈拉》(后改题《葛里戈拉》),发表于《人民文学》第8期。《扶轮问路》《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务虚笔记》(插图点评本),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新华出版社出版。《我之舞》,黄山书社出版。《我二十一岁那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记忆与印象》,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18)、1987年36岁短篇小说《车神》,发表于《三月风》第1期。中篇小说《礼拜日》,发表于《中外文学》第5期。评论《读洪峰小说有感》,发表于《文艺报》第27期。散文《“忘了”与“别忘了”》,发表于《挚友》。《现代中国文学选集·史铁生》,日本德间书店出版。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史铁生作家介绍11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