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131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王阳明唯心主义名言

1、王阳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1)、2021放假安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2)、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蔡元培言说:“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5)、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6)、(解读) 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7)、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8)、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9)、王阳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说近一点儿。王学的爱好者辩论起来,没有一个不说自己有良知,可都有良知为什么还会做完全相反的事情呢?为什么还会把同一件事给予完全相反的善恶评价呢?

(11)、他称此为“学问大头脑”、“千古圣圣相传的一点真骨血”。

(12)、第一部分:王阳明前半生探索心学的坎坷经历,从出生到“龙场悟道”。

(13)、在这个背景下,就好理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首先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这里的“知”就相当于是刚才说的上天为你设置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潜在的存在,比如“甜”的味觉、“酸”的味觉等等,都给你准备好了,但是倘若你一辈子没有吃过甜的东西,你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甜,尽管你有甜这个味觉,这个吃的过程就相当于是“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这件事。所以王阳明的知、行是不可能分离的,知和行看上去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不可分割,分割了就没有意义了。这和马克思主义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有点相似,但本质上他们不是在一个维度说事。王阳明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才强调行动、强调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

(14)、具体一点:比如最近大作家方方的良心,真的是良心吗?

(15)、因为得罪刘瑾被打了四十大板,流放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王守仁和土著居民关系处的特别好,这些朴实善良的人民把他当神一样供着。

(16)、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7)、王阳明提出“心即理”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本意是让大家追寻内心的理性,自己发现的理,才是真的理,抛弃在书本中学到的,经过程朱等人加工过的所谓“圣人之道”。

(18)、“格物”的目的在于“致良知”,他将孟子“良知”的观点大加发挥,认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它“生天生地”,是“与物无对”的宇宙根源,“人若复得它完完全全,无少亏欠”,便完成了对宇宙的认识。

(19)、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20)、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可能分开。

2、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1)、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2)、其次,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在悟道成功后,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心学理念,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他走向世界舞台。真正让“知行合一”的心学威力影响世界的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运用到平定战乱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大业,他荡平江西匪寇、平定宁王之乱、扫清广西民族战乱,成为神话一般的战神,也成为朝中忌惮的人物。

(3)、梭罗(1817年-1862年),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4)、(解读) 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6)、什么是“致良知”?这个思想也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但是在这个基础上,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是有规律的,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知,哪怕是罪大恶极的罪犯。比如当年他在庐陵当县令的时候,抓到了一个大盗,王阳明审问他,大盗说:“要杀要剐随便!”王阳明说:“今天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可以脱。”王阳明又说:“天气这么热,你干脆把内裤也脱了?”大盗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

(7)、“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8)、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9)、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10)、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11)、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另辟蹊径,许多人把王阳明归于唯心主义,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王阳明并不否认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但同时,王阳明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景象、原理、道理都与生俱来植入人心,人为什么知道花香?知道甘蔗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这个道理。

(12)、一个人出于自然而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去做事情,并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鲜花和掌声,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道德高尚,而只是出于良知的召唤,出于一种与他人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情感,做其应该做的而已。这就是自足,也是当一个人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时,必然会有的一种人格特质。而当一个人具有了这样的人格特质,他也必然能够获得一种由内心生发的、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历代大儒和王阳明常说的“自得之乐”,又称为“圣贤之乐”。

(13)、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

(14)、译文: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15)、 如果一个人一味沉浸于过去,对过去的经历耿耿于怀,既丢失了现在,也会失去了未来。

(16)、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用兵如神的事迹看到,他对付江西土匪、广西民乱和宁王朱宸濠造反没有一次失败,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订下战略就绝不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理念。

(17)、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18)、关于知行关系,王守仁抛弃了宋儒“知先行后”的传统看法,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19)、阳明心学,核心在心。心是什么,也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良知,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程序化的可操作的纲领,千人千面,因人而异。但这个良知人人确实都有,如何被发现并且被用于工作,生活和修行,是一个难题。

(20)、问:阳明先生曾说过“人人皆能成圣”,您觉得这是他的理想,还是确实可以实现的目标?

3、王阳明唯心主义是客观还是主观

(1)、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到底在说什么?笔者从上大学开始接触王阳明心学思想迄今20年了,其实当初也是没有搞清楚王阳明在说什么?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怎么解释?

(2)、他服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以为简易直接,有以接孟子之传。

(3)、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与《老子》“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老子》“有生于无”所讲的是过程,指万物生生不已的因果之链。万物都产生于道,不复归于道,以至无穷,王弼“以无为本”所讨论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任何个别事物都有局限性,只有“无”才是无限的、绝对的、永恒的。

(4)、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到底在说什么?笔者从上大学开始接触王阳明心学思想迄今20年了,其实当初也是没有搞清楚王阳明在说什么?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怎么解释?

(5)、 王阳明曾言:“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说,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6)、魏晋时期王弼在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

(7)、因此我一直认为,理学实际上原本就是为对治佛教这一外来文化而发生的一次哲学文化运动,但其根本目的则是儒学的重建。这一重建同样归结为两大秩序的重建:一是社会生活的公共秩序,二是个体日常生活的心身秩序。因理学的目的原为对治佛教而实现儒学在宋代的时代更新,因此吸纳佛教、道教的元素,所谓“取其精髓”,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理学原本就在一个更加宽泛的思想视域之内,吸纳了不同思想形态的核心要素,它原本就是整合的。这一经过整合的理学,它的实质是什么?是儒、道,还是佛?当然是儒,因为先秦孔孟儒学的基本观念、概念、理念是统摄其他不同思想的基础,虽然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正因此而导致了先秦儒学基本面貌的时代更新,所以我们通常也称之为“新儒学”。如果宋代以来的理学,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理学,仍然是儒学,这就代表着儒学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新形态、新发展,既然是新形态和新发展,它发展的样式可以有不同,这就有路,实际上还有浙东学派,以吕祖谦他们为代表的另外一派,我通常是把这三家,即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看作是宋代以来理学运动所达成的三种思想形态,因为他们这三种不同的形态,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说对同一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都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道存在于什么地方?对于道的自身存在境域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三种不同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思想体系。

(8)、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9)、这个事件对王阳明本身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他学会了任何学问都要去实践中去检验,经得起检验的才是真学问。日后,这种想法发展成王阳明心学重要的一个内容“知行合一”。学中干,干中学;这个理念是非常非常有用的理念,是王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部分理念传到日本,发展成“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等管理学内容。在最近几年,创业界推崇“精益创业”,也是从精益管理发展而来。不用说,实际是拜王学所赐。

(10)、人的一切起心动念都是知,也都是行。换言之,知和行其实同为一个心体的两面,“知行本体原是如此”。既然知行都不离本心,那么对于王阳明来说,“知”就不仅是程朱理学求知问学之知了,而更是对本心的体认;“行”当然也就不仅是外在的道德践履,而更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进而言之,一旦体认了本心,自然懂得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所以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回过头来,一个人会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自然可以处处体认本心,所以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1)、如何认识“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说的“知行合一”其实是两码事,在认识论上,马克思的知、行这两种东西看上去是可以割裂的,比如,我们常常说知道了要去做,不做的话,知道了也没有用,比如说实践出真知,又比如“知而不行,非真知”。但在王阳明这里,不可能有“知而不行”一说。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也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的,首先,上天在造人的时候,就把我们的内心世界设置好了、充满了,理论上讲,我什么都能知道,万事具备,生下来就具备了知道一切的可能,直待用“实践”这个密码去激活它,若是没有通过实践去激活,那也等于没有,那只是寂静地深藏内心,因为不被感知就谈不上什么知不知。

(12)、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13)、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14)、伟大人物毛泽东认为:“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15)、董平:阳明心学当前研究状况的参差不齐,作为一种现象是存在的,我想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整个中国的古典文化传承,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多多少少是有断层的,当我们现在重新回过头去,试图重新接续这个古典传统的时候,实际上我们面临着各种困难。

(16)、▶哲学意义: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17)、勿变当代“鸡汤”:阳明心学研究中的解构倾向

(18)、董平:这个话题要讲的话,是个很长的故事。我们今天实际上有许多历史所形成的,或者我们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口耳相传所形成的一些印象。比如我们今天讲儒家,儒家究竟是干什么的?它究竟在提倡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忠君爱国”、“忠孝节义”等等,但这些东西是不是先秦孔孟所提倡的?是不是儒家思想的全部?恐怕都是大问题。毫无疑问,儒家思想当中容纳了这些思想,但是它并不是儒家思想的全部。

(19)、尼采(1844年-1900年),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20)、王阳明先生,是继孔、孟之后,被后人遵崇为圣人的先辈。

4、王阳明唯心主义者

(1)、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道教四大真人之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2)、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着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兽性。

(3)、王阳明少年时代思想很活跃,学习的东西很杂。学过兵法,想去边关立功,还学过道家和佛家的经典,都有比较深的造诣。有个故事是他结婚的之夜,遇到一位老道,这位新郎官居然丢下新娘,去老道那里听讲听了一个晚上。

(4)、《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5)、当时宁王(就是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那个动不动就要发飙的)造反,就是王守仁平定的。他充分将自己的心学思想付诸行动。宁王老巢在江西南昌,他大举进攻南京,王守仁不跟他刚正面,直接进攻宁王老巢江西,等宁王赶回来救,再给他迎头痛击。

(6)、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7)、特举办《企业董事长股权线上学习》专题。主讲内容:

(8)、在这个背景下,就好理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就是行,不知不行,不行不知。这里的“知”就相当于是刚才说的上天为你设置好的东西,它是一种潜在的存在,比如“甜”的味觉、“酸”的味觉等等,都给你准备好了,但是倘若你一辈子没有吃过甜的东西,你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甜,尽管你有甜这个味觉,这个吃的过程就相当于是“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讲的就是这件事。所以王阳明的知、行是不可能分离的,知和行看上去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是两者不可分割,分割了就没有意义了。这和马克思主义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有点相似,但本质上他们不是在一个维度说事。王阳明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才强调行动、强调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

(9)、第二点,我们在谈阳明先生的时候,他的任何一个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智慧都是因缘生的,就好比说土壤的性质、气候这些条件决定了长什么树,有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萌发。所以我们了解王阳明心学的时候,就要深入地看看阳明思想产生的时代是什么,根据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社会凸显的问题,就能够知道当时思想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思想家其实也是个医生,给社会做诊断的,也会开药方。一个思想家在历史上的位置,是由他看问题深刻不深刻,和给出的药方精准不精准所决定的。中国工商业包括航海的发达,包括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说商品经济的那种生产方式的发展,到了明朝的时候,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商品活跃了,或者说经济生活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以后,人心就开始有些浮动,叫“饱暖思淫欲”。那么在这个时候一个真正关心社会的人就得去思考,社会的人心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校正它?阳明的心学,它的指向非常清楚。阳明有一句话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好比说一个贼占山为王,你把他抓起来,这个还容易,但是把贼心去掉,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阳明先生下手的地方,就是心学。这是阳明思想产生背景之一。从南宋以后,朱熹的学说逐渐的成为整个官府认可的学说,以至于在整个明朝以后,科举考试就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指定教材。应该说垄断和控制了整个思想界。朱熹的学说有一个特点,强调格物,另外一个特点,朱熹有的时候他容易导致什么呢?学,理论的学习是一回事儿;行,怎么样去做又是一回事儿。就容易导致知和行是两件事,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在思想界和社会上产生一种不良的风气,嘴上夸夸其谈,而在现实中又不去落实它,这就会造成表和里是两张皮,内和外是两张皮,知和行是两张皮。实际上对我们整个的思想界和社会风气的改良,都有极大的一个影响。这些东西都是阳明先生所生活的时代问题,这都是需要去回应的。下面我就把阳明先生生活的经历给大家稍微说一下。阳明先生出生的时候,他的奶奶做梦,梦见有人从云端上下来,给他家送了个孩子,结果老人家醒了以后,正好阳明的母亲要生孩子了。于是他们就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叫王云。但是阳明出生以后出现了一个问题,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如果阳明先生出生在今天,恐怕就会被某些医院诊断为自闭症。所以我读阳明先生这个成长经历的时候,我就特别感慨,特别感谢王阳明出生在五百年前,那个时候没有西方医学、现代医学给出的特别多的病症。阳明先生虽然5岁多还不会说话,家长有些着急,但是就认为说话晚而已,觉得慢慢的教,长大以后就好了,而没有给他安一个病。孩子的发育是有个性化特征的,每一个孩子开窍的早,开窍的晚,发育的早,发育的晚,话多的,话少的等等是有个性差异的。如果说拿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出来,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有病,我们害了孩子了。一旦宣布了某个人有病,他就是没病也会变得有病。今天的医学发达,结果是造出了几千种、几百种病,使得很多小孩儿一旦发育的有一些个性色彩,往往给安上这一种病、那一种病,什么社交恐惧症,什么孤独症、自闭症、什么这个症那个症,实际上我们会对人家一生的成长打下阴影,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但是只要给他时间,父母有耐心去培养他、陪伴他,都能达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准。当然真有病的孩子我们去治疗,但是更多的是被误解的孩子,我们一定要深切的反思。

(1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1)、只所以有后人推崇王阳明,且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肯定是有其历史性,学术性,推崇性。

(12)、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13)、人类通常像狗,听到远处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

(14)、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或者合伙人你有没有想过?

(15)、“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16)、我崇拜他的学问,崇拜他的思想,崇拜他的道德情操。

(17)、 王阳明也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18)、习传录中有句:“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19)、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他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见到一个妇人要过河,河水湍急,妇人过不去,在河边急得团团转,老和尚看见之后,二话不说,就把她背了过去。

5、王阳明唯心主义名言大全

(1)、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包含三方面,用十个字概括,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2)、明朝的官方指导思想是朱熹解释的儒家思想,朱熹的思想也是要成为圣人,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走,王阳明和朱熹的冲突在哪里呢?关键是在“格物致知”,朱熹认为,人的内心原本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必须要通过“格”物来达到认知的目的,不断把空空如也的内心填满,这有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味道。

(3)、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4)、▶哲学意义:这句话中“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无,而这种“无”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王弼把这种精神看作是万物特别是人生的归宿,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5)、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6)、至于“心灵鸡汤”的问题,我是这样看,如果我们能正面地来看待“鸡汤”,也没什么不好,“鸡汤”补身,“心灵鸡汤”应该“补心”。但是如果只把王阳明心学理解成所谓的“心灵鸡汤”,那么事实上就不仅会丧失阳明先生思想的真正精髓,并且还会导致理解上的片面化。会有一种误读,或者误导。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类似于“鸡汤”的东西,多少带有某些个人的片面理解,而把它当作是阳明先生的思想,或者是心学思想的精髓,然后传达给大众,这是有问题的。

(7)、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8)、关联阅读:稻盛和夫:我今生所有的经验,总结起来,不过这36条!讲透了企业管理和经营的本质,更是管理哲学…

(9)、现在很多人还是这个样子呢。网上的喷子愤青基本都是这种,只有自己想出来的是道理,不看实际情况,更不会顾忌别人。

(10)、其学深受南宋陆学和禅学的影响,但比陆学精致完整和广泛得多。

(11)、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12)、你所见的一切都是你想看到的的,你的心觉得它美它便是美的,你心里觉得它丑它便是丑的了,所以万物唯心造。你所见的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影。

(13)、良知是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14)、伏尔泰(1694年-1778年),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

(15)、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16)、现代量子论已促使很多物理学家宣称,世上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实在(比如薛定谔的猫)。那唯一的实在便是通过我们的观察而揭示出来的实在。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黑洞”术语的发明者)也说过:“实在的确切性质,要等到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参与之后才能确定。”事实上,当代的前沿科学也一直在努力建构一种“整体论”的世界观。

(17)、▶哲学意义:王阳明认为心,亦即实质上的人的主观精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点灵明”的体现,心之外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一种较为彻底的主观唯心义、唯我论。

(18)、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19)、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即“吾心即宇宙 ,宇宙即吾心的观点”

(20)、如果用现代唯物主义论来看,阳明心学不仅是唯心主义,而且还是主观唯心主义。那么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又是唯物主义呢?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唯物主义则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因为王阳明的心学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现了一个“心”,并且认为“心”就是“理”,所以被认为是唯心主义。但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西方近代提出来的,而东西方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用西方的思维来衡量东方的思想,是否合适就值得商榷了。

(1)、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当人有了善恶之分的时候,说明人的主观意识有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意动(意识活动,也就是凡人的状态)。

(2)、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唯心的,不过他主张知行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王阳明不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说是圣贤并不为过。

(3)、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哲人。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4)、 一个人想要过好一生,其实只需要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好了,这种“只争朝夕”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要领悟的心灵智慧。

(5)、认为人如果将知行分做两件去做,势必在理论上失却“知行本体”,在实践上造成“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之弊。

(6)、(解读)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7)、《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8)、在王阳明这里,良知是人人都有的,这个良知是指导人们正确行事的指南针,是可以把握、可以发现、具有规律的东西。比如,一个人养成了坚毅、善良的品格,那么他就很难去做坏事,他做事的作风必然认真、抓铁有痕;比如一个人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就闲不住,劳动比闲下来更心情舒畅。良知是个人通往圣贤的指南针,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正能量不断战胜负能量、正义不断战胜邪恶的力量,在王阳明看来,因为人有良知,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向好,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

(9)、不要只是用唯心或者唯物来评价一位卓有成效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内涵很丰富,要仔细地学过,认真地分辨。

(10)、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1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2)、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13)、如何理解“心即理”?这是认识论的问题。就是说你的内心就已经有一个意念中的世界,具备成为完人的一切条件。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相信大多数人也是这个想法。但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山野的一颗花,你没有看到它的时候,它寂静地藏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心中本来就有这个花的样子,但是因为没有看到这颗花的实物,所以你不知道你心中有这珠花,但不妨碍这花在你内心的存在。实物的花好比密码,要用密码去证明你内心里有这珠的花的存在。王阳明从不在本体论上否认这株花的客观存在,只是从认识论上说,没有看到这株花,那这株花就还没有和我发生关系。

(14)、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15)、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是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做得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答友人问》)。

(16)、 顺其自然地做下去,那些让你寝食难安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17)、根据王阳明一生中的经历,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

(18)、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

(19)、言归正传,虽然主流认为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但是作为专研学习阳明心学的人而言,并不能接受这个论点。

(20)、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活在当下,专注眼前,才是最好的选择。

(1)、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2)、可是现在同样也有一个情况,当我们在研究中关注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很可能觉得佛教、道教的东西很吸引人,有的人甚至认为佛教、道教的东西在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甚至不把阳明先生当儒家看,这显然并不符合阳明学说的基本面貌。所以在研究阳明心学的时候,我个人仍然比较提倡把阳明先生的思想就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要再过多解构。因为经过解构,很可能阳明心学也就失掉它自身原有的完整性了。

(3)、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4)、评论王阳明先生,就如同去评论孔子,孟子,这非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

(5)、(解读) 精神、道德、言语、行动,大多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开来是不得已而为之,天、低、人、物都是这样。

(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8)、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9)、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10)、(解读)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但能让人有错改过才是它的效用之所在,如果仅仅将悔恨留滞在心里,则又会因为用药而添病。

(11)、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13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