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章原文
1、老子第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音
(1)、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2)、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译文)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3)、(圣君)在无与有和不为与为之间选择无为(上策),不做自以为是的事,不做违背道的规律的事,这样就没有治理不了的社会和国家,社会和国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到治理。(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4)、忒,差误。极,最终的、极限。荣,繁荣、丰富。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
(5)、你想造反?对不起!请先问问你的几个儿子们同不同意。你想暗中招兵买马?对不起!第一个举报甚至刺杀你的——将会是你的小妾和你的庶子。
(6)、(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8)、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9)、最值得研究的是,这些“名言隽语”也就是成套的格言,如何在数百年之间建构成完整的著作。关于这一点中西学者提出了诸多见解,涉及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特点,颇值得重视。美国学者大卫·恒顿(DavidHinton)认为,老子这个名字,本来的意思就是“古之大师”(OldMaster),很可能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以前,那时除了官方文书,个人的智语和民歌一样只在口头流传,这位“古之大师”,收罗了各种各样智者的片段话语,更可能是多个智者将之草草凑成一体。意识到如此惊人的新式的神秘思想应该完美呈现,乃努力将之编撰为一本非同凡响的个人著作。[7]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老子》后来在西方世界影响如此巨大,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10)、合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善于使万物得到利益而不与之相争,它处于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他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所长,行动必能适其时,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
(11)、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2)、当然,我并不是说澶渊之盟完全没有价值,没有任何正面意义。恰恰相反,这场盟约本身而论,对于宋辽两国都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去面对?
(13)、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14)、讲的仍然是始于处弱,终于处强的道理。仍然以水(江海)为喻,不但是软弱的,而且处在低位,却能达到最广、最高(王者)的目的。接下来顺理成章,把形而上的哲学引申到形而下的政治实践。圣人(道家理想的政治家)要处于统帅平民的上位,就要不惮处于下位的卑谦;要为百姓首领,就要让自己殿后。这样升上统帅地位而平民不感到有压力,处于前驱而对平民无所加害,还受到平民不厌其烦的崇敬。最后的结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不是圣人个人的胜利,而是天道的必然。《老子》的哲学基本上不是弱者的阿Q精神,不是愚昧的自炫,而是智者的远见,强者的曲线战略。
(15)、“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穷尽语言辩论,来探求形而上的真理,就好比将一根毫毛置于无尽的太虚;竭尽世间的聪明学问,去探求超验的玄机,犹如投一滴水去填塞深山里的巨壑。这样做,徒耗时光,劳而无功。与其辗转妄想,不若一念放下,方可管窥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的境界。所以,自诩有知识、有智慧者,哪怕是博学多识的孔子,见到真正的有道之士,犹如见到了潜伏深渊的巨龙,无法套入以往的观念,完全捉摸不透,此时此际唯有瞠目结舌了,哪里还敢以浅薄的见识自作聪明的有所作为呢?
(16)、朴,是老子“道用”领域的核心架构,如“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28章),“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32章),说明了“朴”对社会稳定与生活安定的作用是极大的,是减少社会矛盾与稳定社会秩序的奠基石。
(17)、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18)、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19)、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20)、《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2、老子第三章原文及拼音朗诵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2)、不得杀害知识分子以及上书进谏的人!违背者必遭天谴!
(3)、对此唐成玄英疏解道:“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无复往还,彼此相忘,恩情断绝。洎乎泉源旱涸,鳣鲔困苦,共处陆地,頳尾曝腮。于是吐沫相濡,呴气相湿,恩爱往来,更相亲附,比之江湖,去之远矣。
(4)、管子和萨特倾向于前者,老子和罗素倾向于后者。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能找出漏洞以及相反的证据。就像是鸡和蛋的问题一样,必定是没有答案的。
(5)、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6)、“美之为美,斯恶已”说的是,美和丑、善和恶并不是外部的对立,而是内在的共生。当你看到美的时候,其中就有丑;当你看到善的时候,其中就有恶。这种矛盾的内在性是很深邃的,与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观念都是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相通。用中国哲学家方以智在《东西均》中的话来说是“合二而一”[9]。这在《老子》中并非个别,而是思维模式(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但是,《老子》中的矛盾并不仅仅限于内在的合二而也有外在的。接下去:
(7)、公元1005年,为了和平共处,北宋和大辽两国之间缔结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10)、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11)、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12)、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的控制权,开始削藩,也就是削弱各个诸侯国王的势力。结果政策刚落地没多久,各地的反叛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这就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13)、上一章,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这里又继续深化,指出如何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有人认为这是老子平均思想的体现,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老子“愚民”的思想。我们在研究时依然应该用到辩证法的思想,既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也要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特征、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看到它的进步意义。
(14)、箕子所说并没有引起大臣们的注意,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杞人忧天,对他的忧虑一笑而过,然而,事实却证明箕子的预言果然在纣王、股商王朝身上得到了验证。纣王的生活越来越奢侈,欲望越来越多,不断地耗费民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身边那些奸佞的小人,看到他如此,纷纷阿谀奉承,进献好玩、好吃的东西给他,加深他的迷乱,提出更加荒谬的建议,助长他的无道。那些忠正的大臣们再去进谏,纣王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大臣们进谏多了,纣王便感到厌烦,于是设立了炮烙之刑,来惩罚无辜的人,于是没人再敢劝谏。纣王又建造了酒池肉林,每日和宠姬、近侍在里面饮酒作乐,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
(15)、其实中国历史看起来是治乱循环,实际上每一个朝代基本都会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良,所以才能基本保证一个王朝300年的周期稳定率,这——恰恰是国家理念先进的表现。
(16)、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随便自己翻一章了.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
(17)、我们举个例子来看,中国历史上最重文轻武的朝代就是大宋王朝,尤其是北宋,对文人士大夫的优待可谓空前绝后,开国皇帝赵匡胤甚至给子孙定下一条祖宗家法:
(18)、(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19)、天地无所偏爱,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刻意创造,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一样,用完以后,随便抛弃,并不爱惜。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看作刍狗,让百姓随其本性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天地之间,就像一具风箱,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一旦拉动起来,那风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静或动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常以自己的小聪明,妄作主张,固执已见不肯相让,殊不知,言论愈多,离道愈远,反而招致败亡,倒不如守着虚静无为的道体呢!
(20)、“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违者天必殛之!”④
3、老子第三章原文朗读视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对,一个儿子分一份,十个儿子就分成十份。不得不说,这个政策高明之极!如此一来,诸侯王的地盘会越分越小,势力也会越变越小,两三代之后,就失去了“翅膀”,根本反不起来,只能乖乖地走进中央权力的笼子里。最关键的是:
(3)、如果做好了上面几点治民的基础条件,那么就可以“无为而治”了,非但不会因为“无为”而误事,反而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治,使百姓心自然安稳,天下太平。
(4)、所以几十年后西夏国来侵犯的时候,北宋又故技重施,继续花钱买平安。一百年后金国来侵犯,还是如此,结果不仅没有买来平安,反而激发了对方更大的野心,从而招来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最终,北宋的历史被金军的铁骑踏碎,永远定格在了公元1127年。
(5)、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6)、儒道相见——孔子问礼先哲归宿——老子出关道可道,非常道——齐桓公和工匠道的作用——赵襄子胜利而忧道什么样——田骈说齐王功成不居——子发拒绝封赏如何使人心不乱——楚庄王失约不时刻考虑自己才能成就自己——公仪休不受鱼金玉满堂,无人能守——白公之乱功成身退——李斯和范蠡的故事不贵难得之货——汉文帝禁献千里马爱惜生命才能治理天下——大王宣父的故事适可而止不求满——孔子借水器讲道理乱世见忠臣—一骞重谏魏文侯尔虞我诈,不如见素抱朴——盗跖的“道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百姓与君王曲则全,枉则直——厘负羁之行与东方朔之言谦让不争的力量——赵襄子攻城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做钩子的工匠望采纳!
(7)、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译文):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
(8)、解读:不让伪德伪学出现,百姓就能不被虚仁假义迷惑,民心就能不乱而淳朴善良。伪德伪学往往是奸诈邪恶之徒的遮羞布,仁义礼教往往被权贵利用,人权自由往往被垄断资本利用。
(9)、现在崇尚贤者、珍视宝物、展示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就是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充实了;如果把这些都抛弃,那就是灵魂和肉体都虚弱了。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充实,人们就会相争;灵魂和肉体生活都虚弱,人们就无法维持生存了。不展示上面三种东西让人们眼睛迷乱,人们就无所倾慕、偏爱,而恬淡没有欲望。虽然有聪明机巧的人,也无处施用他的智巧了。让上面三种东西的自然地按规律发展,而不人为地崇尚、珍视、展现,就做到了无为。
(10)、或然可以说,《老子》第二章,是为第一章服务的,是认识“道”之规律或步入其“道”的一块条板。接着转换为“圣人处无为之事”“功成而弗居”等“道用”形式,将“道”的应用方面就悄无声息地衔接到了要发挥的社会界面上——我们叫它为“道用”形式,与“道本”规律相对应。而且是——运用其规律,得益于长久!
(11)、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2)、如果人人都虚心,谦恭虚己,不自以为能,忠臣贤良还会受到排挤吗?
(13)、由此可见,“无知无欲”并非是愚民的思想,而是一种更高纬度的治国智慧。德国的一代大哲黑格尔就因为看了《道德经》的二手翻译,被文字所骗,后来提出了三流的政治思想:
(14)、其意思是:不推崇贤能的人,使老百姓不争强好胜;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偷盗抢夺;不显耀引发欲望的事物,使老百姓的思想不被迷乱诱惑。故而圣人治理国家,化解消除民众的妄念心机,饱暖充实人们的肚腹;减弱民众追逐名利执着外物的情绪,增益人们内在的筋骨健康。经常使老百姓处在无知无欲的状态,使那些自以为的才智之士也不敢主动造作,滋生事端。把握“无为”的原则,顺应自然地做事,天下将被治理得井然有序。
(1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6)、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17)、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则溢,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锋芒毕露,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住,因为过于刚强则易折,惯于逼人,必易遭打击。金玉满堂的人虽然富有,但却不能永久守住他的财富;那恃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只有功成身退,才合乎自然之道。
(18)、中国没有历史,只是一个历朝历代治乱循环的没有进步的“停滞帝国”⑤。
(19)、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20)、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4、老子第三章原文及拼音
(1)、通过对《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和译文的详细了解,我们不难看出其核心思想有以下几点:
(2)、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3)、没错,即使是“智者”也无从偷奸取巧。我们举个例子:
(4)、不崇尚贤才功名,使老百姓不争名夺位;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5)、所以,我们还是用英国近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开篇打个圆场吧:
(6)、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7)、《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8)、人的意识源于现实的物质世界,欲望情绪来自于对利益的分别计较。弱化自己的主观意志,做到精神内守,清静无为,保持心灵一片清明,即可保持生命能量充足丰沛,直至与太虚能量融为一体。在宇宙大道面前,个体头脑小小的智识算得了什么呢?《圆觉经》里面说:凡人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用人类有限的理性思维,去测度那不可言说的大道,就好似用点点的萤火去点燃高广无边的须弥山,怎么也不可能烧着!
(9)、(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12)、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
(13)、在孔子那里,在道德上,在实践理性中,矛盾一分为二是绝对的,而老子更加强调合二而一。首先,二者本来就是共生的;其次,一切都在向相反方向转化,因而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其性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延伸到实践人生中来:不但强调从正面看到反面,更强调从反面看到正面。陈鼓应先生这样阐释:
(14)、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15)、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
(16)、犯天下的法度,自身品德永远不会差错,最后回归于永恒。
(17)、纣王给后世的统治者们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一骄奢淫逸一定会导致亡国亡身。所以那些志在天下的人,无不告诫自己远离奢侈、坚守淡泊无欲的生活。汉高祖刘邦开始进入成阳之时,立刻被秦官之中的珍宝、美人所吸引,素性居住在秦官之中,日日和美人饮酒作乐。大臣们见此,非常忧虑,于是樊哙、张良等人纷纷进谏,劝说道:“秦王正是因为贪图这些宝物、每日饮酒作乐而灭亡的,大王您刚进入咸阳就如此,难道是要步暴秦的后尘吗?”刘邦并非昏庸之辈,恍然大悟,于是封藏好所有珍宝,立刻离开了秦言。他没有看重那些“难得之货”,赢得了民心,最终取得了天下。
(18)、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9)、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20)、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老子第三章原文及解释拼音
(1)、世界的历史是由宗教和经济——这两大力量同时构建和形成的③。
(2)、(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
(3)、《易经》八卦的万物类象和五行属性(下),震卦、艮卦、巽卦、兑卦
(4)、如果不制作、不炒作、不收藏难以得到的珍贵财物,那么贫穷的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百姓看不到足以引起他们贪心的事和物,那么纯朴的民心就不会被迷乱,并引起焦虑不安。
(5)、大德之人,他的一切言谈举止都随着道而转移。道是什么样子呢?道这样东西,是恍恍惚惚的,说无又有,说实又虚,既看不清又摸不到。可是,在这恍惚之中,它又具备宇宙的形象;在这恍惚之中,它又涵盖了天地万物。它是那么深远而幽微,可是其中却具有一切生命物质的原理与原质。这原理与原质是非常地真实可信的。从古迄今,道一直存在,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因它一直在从事创造万物的活动,我就是从“道”才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的。
(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7)、道德经第三章到底是不是励志文,我们先来读读原文,看一看本章讲的什么,具体的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意义,再做定论。
(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9)、奢侈、贪婪是人最大的错误之虽然他拥有整个天下,一旦被欲望所支配,生活奢侈起来,天下都将不堪重负,最终他将失去一切。商纣王初始继位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昏庸无道,历史上记载他是个很有才的人,思维敏捷,善于奔跑,力气大得可以徒手搏击野兽。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父亲才将帝位传给了他,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样一个聪慧有才的君主,一定会为股商带来复兴。然而,纣最终却成为了历史上暴君的典型,成为了殷商自己的灭亡者。
(10)、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13)、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1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16)、如果人人都实腹,丰衣足食,不忍饥挨饿,黎民百姓会去做盗贼吗?
(17)、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一部•第一篇•中国》、(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一部分•第五章》、《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第五部分•第七十章》、《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结束语》
(18)、那么这样的一种完善的制度从上到下、从古到今就会连续而不会被割断。
(19)、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哪里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呢?
(20)、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1)、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3)、最后逼得汉景帝没办法,只好杀了提出“削藩”政策的晁错来讨好七国,但也无济于事②。如果当时不是有一代猛将周亚夫坐镇指挥,迅速平息了反叛,七国之乱恐怕会动摇甚至断送大汉王朝的根基。
(4)、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5)、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恐怕难以定论。因为牵扯到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
(6)、当小孩快要饿死的时候,文学还有什么意义呢?②
(7)、国家永远被贵族阶级牵着鼻子走,永远因循守旧,永远没有非贵族的文官系统,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有合格的行政效率。
(8)、文沛,&迈克尔·伯利.(1995).发生在德国国内的纳粹暴行——1939年纳粹医生开始从肉体上消灭国内的残疾人以磨砺其杀人技艺.大学英语(10),20-
(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0)、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11)、干什么?当然是去征服,去侵略,去称霸世界!去为希特勒自己的光荣和伟大而牺牲!因为在希特勒看来:
(1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①,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②,则无不治。
(14)、曾巩《议经费扎子》、《宋史•食货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甲集•财赋一》
(1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第一篇导言•第一章•第一节》
(16)、(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17)、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动 善 时 。
(1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9)、统治者和官吏要想管理好社会和国家那就是:要选择“为民”而不是选择愚民。
(20)、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1)、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2)、所谓的宗教,不正是人的精神力量吗?所谓的经济,不正是人的“物质动因”吗?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单独抽离出来对人造成影响。
(3)、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4)、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6)、我们从治国的角度来分析。首先,大家都觉得应当尊崇有德有才的人,为什么老子却不这样认为呢?其实真正有德有才之人,并不需要别人的尊崇,有德自然发光,有才自然出众。如果刻意给他们以额外的尊崇,势必导致一些人假冒有德,一些人故意逞能。举个例子,有管理能力的人出来做官,他可以得到他服务人群所应得的报酬;可是如果给他高人一等的地位,劳动以外的收入,那大家都会争着抢着当官,而不会各安其职了。但社会上人的能力有大小,只有发挥各自的长处,社会才会和谐运转;只要能施展各自的才能,任何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特别是在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务员和掏粪工的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更不应有高低之分。因此老子的思想,实在是站在了众生平等的高度!只有慈悲为怀一视同仁,才会如此的见解!
(7)、乱世重武轻文,于是得天下;盛世重文轻武,于是失天下。历朝历代都在得失之间,循环往复。
(8)、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9)、政府任何一条法令的公布实施,都不能让老百姓觉得有机可乘(即有知),有利可图(即有欲)。
(10)、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1)、老子的这种表述方式,在显性中看到隐性的对立面,是很深邃的。这是中国哲学史重大的、里程碑式的发展。在这以前,中国就有在对立中思考问题的传统,如孔子总是从正面联系到反面,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和思,“温故而知新”是故和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远和近,“教学相长”是教和学,“过犹不及”是过度和不足,“听其言而观其行”是言和行,“未见好色如好德”是色和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和人,“知耻近乎勇”是耻和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是知己和知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义和利。
(12)、从社会角度看,矛盾的起因就在于随心所“欲”!“市场”影响、文化误导、推崇贤能、宣扬“难得之货”和倡导可见(xiàn)之欲,人心就会向着私欲、恶性方面发展,从本来淳朴、安定与平和、善良的一面,引致欲心滋起、妄起盗念、争强好胜或豪取抢夺的混乱状态。或说人的“非分”之念未能抑制,却反被“尚贤”因素给勾引出来了,成为引发社会混乱的不利因素。
(13)、虚无而神妙的道(“谷神”),变化是永不穷尽的。它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叫做“玄牝”。这玄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永存着,而它的作用,愈动愈出,无穷无尽,自开天辟地,直到永远。
(14)、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15)、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龠 乎 。
(1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7)、《宋史•曹勋传》、《三朝北盟会编•卷九十八》、 陆游《避暑漫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30》、王夫之《宋论•卷一•太祖三》、 丁传靖 《宋人轶事汇编•卷一》、(宋) 楼钥《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
(18)、(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欲望,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19)、而欧洲历史之所以四分五裂,之所以遵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顺序一步步发展,恰恰是因为国家理念太落后。为什么?因为欧洲君主管不了教会,镇不住贵族,无法给底层人民提供“科举制”这样的上升渠道,无法激发整个国家的活力,也就无法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后果就是:
(20)、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1)、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老子第三章原文及拼音朗诵14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