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道德经以后的感悟
1、学完道德经的收获
(1)、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2)、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也改变很多,首先改变了对人的处事方式,心胸变得开阔起来,遇到挫败的事情会放松心态,也不会把得失看的太重,更不会计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坦然处事,笑对人生。其次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像老子说的那样”柔软胜刚强”,心怀柔软,以包容的心态体察万事万物,使自己的格局慢慢变大。最后我也在学习中慢慢找到了打开幸福之门的四把金钥匙,这就是:”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当然还要学会感恩,善待身边所有的人、事、物,感恩人生的每一次遇见,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这句话意思是说,原来一切众生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只不过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
(4)、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6)、宠辱若惊,贵大患惹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视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乃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
(7)、蜗牛爬过的地方,总有苍白的印痕,就仿佛那苍白的生命一般。
(8)、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9)、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11)、道生之,德畜之,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德者可谓贞臣,道者宜为下,故名德道经。
(12)、释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杂躁的乐符,使人听觉失灵。
(13)、可是,老子以更简洁的,更直接的阐述。将大道衍生万物的情况说的明明白白。
(14)、“华夏文明五千载,千古文章一道德”,这是我常说的一句话。老子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伟大的古圣先贤之在我们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与孔子齐名甚至是高于孔子,《道德经》是我们古圣先贤留下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老子留世的唯一一部著作。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大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老子和孔子等伟大的圣人共同开启了华夏文明思想的认知先河,把我们民族思想精神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老子孔子等他们才是真正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人,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为我们华夏民族奠定了优秀的文化基因,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真正的奠基者塑造者建树者。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发展的高光时刻巅峰时期,以至于到今天仍然为我们所仰为观止,这也许就是今天有书不读秦汉以下的说法的由来吧。
(1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6)、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17)、另外水是柔的,任何一种容器都能容它,它的韧性特别强,适应性也特别强。关于水的适应性,我觉得人要效法天的话,那么也要效法水,效法它的适应性。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圈子,就看你圈子大小的问题。
(1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19)、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20)、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2、学道德经的感受
(1)、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言,余生,我会让学习和体悟《道德经》成为我人生的一种常态,让”善为至宝一生用,德作良田万世耕”作为我的人生座右铭,自信从容,学止终老,明明朗朗,淡定处事,道随我行,德伴我长,以经为镜,自律一生。
(2)、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已经大不如20郎当岁的年轻人,越发理解了记忆经典名篇文章的重要性。建议喜欢吟诵《道德经》朋友们尝试背诵全篇。
(3)、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4)、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虽然我读了《老子》后觉得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但我的内心仍然是开放的,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
(5)、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6)、★《道德经》读书感悟优秀作文范文10篇(2)
(7)、 与生命相比,事业的轨迹缤纷异样得多。
(8)、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后,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碰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经验社会,它最宝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识,知识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许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凝结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
(9)、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10)、一直都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无意中看到小打卡的《道德经妙解》,正好可以系统地学习。从今天开始跟着郭老师学习《道德经妙解》。
(11)、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12)、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1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看到《道德经》,甚至不可能看到它。正如林语堂所说:“我想,读了《道德经》的人,首先会发笑;然后他就那样笑了;最后,他觉得他现在非常需要这个理论。至少,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读《老子》时的反应。“我希望我能坚持学习《道德经》,修身养性。
(14)、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5)、《道德经》有被世人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人们常常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所谓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听起来就玄乎,橡是置身于神圣却虚空的偌大殿堂却摸不着头脑。这样让人听起来就有空间放大之感的大道之说常让人产生一种盲目敬意却不知所名何状。若与其什物相关联便是好思量了。在老子的道经部分其实概括起来就是讲了修道的方法。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而德经则是告诉你修道应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晚辈自认为仁义善信是其内容的关键概括
(16)、有位哲人说:“要想毁灭你们的孩子,就对他们千依百顺吧!”这是多么深刻的经验教训啊!而我们中国两千年前的《道德经》早就道破了这个教育规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36章)这是说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让他逞强骄纵;你想毁灭他吗,就让他事事得偿所愿,为所欲为;你想夺取他吗,就要先给他甜头。教育学生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纳入教育过程,切忌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要教育学生淡泊的心态,不断的自我丰富,才可以长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让他们太过得意,为所欲为,否则得意之时,便生失意之悲;张扬逞强之时,必致将来毁灭之哀。
(17)、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18)、把握自然价值取向客观行为规律的认识法则,就是要把握“物质与精神”共同存在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法则。并通过该认识法则去解决自然、社会、思维之间相互关联及其发展问题,体现出人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相统一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就是人的智慧。
(19)、就像有的公司领导一样,巴不得员工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工作上,除了吃饭睡觉外,员工的个人时间几乎被全部占用,半夜还在发工作汇报。日子长了,员工必定身心俱疲,人心涣散,反而导致公司业绩下滑。所以,怎能一味地贪多呢?从我们个人来说,人生不只有工作,还有生活呢。
(20)、《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3、学道德经的感悟是什么
(1)、 整个一本书,所描述的就是道,大谈道的道理,可谓头头是道。告诉我们道的真正含义,一直到今天,所有的学者还都在不断的讨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可见这本书的高深之处,它蕴含了宇宙的本体,万物的玄妙都处于道。
(2)、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3)、“紫气东来”讲的就是关于老子的一个成语故事。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他的唯一著作《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都保存在他的著作《老子》一书中,《老子》分上下两篇,5000多字。因为这本书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人又称它为《道德经》。
(4)、★精选5篇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合集
(5)、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7)、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8)、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9)、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10)、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11)、很多修行人常常被自己的执着耽误了。他们都要苦苦的求索,要疯狂的追求。
(12)、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13)、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14)、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15)、我明白《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且是个体修行之道,即修身养性之道;“德”不仅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或德性,而且是实践者应有的特殊世界观、方法论和处世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他们能结合成一个,他们将成功的“栽培”。
(16)、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7)、我们应该学习水的“道性”利万物而不争,才能“海纳百川”,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18)、执者之昏君用无执之能臣,故为上礼。执政方向与百姓需求相背,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19)、《易》有家人卦,《老子》有:“修之于家,其德乃余”;《易》有涣卦,《老子》有:“涣若冰之释”;《易》有豫卦,《老子》有:“豫若冬涉川”;《易》有大壮卦,《老子》有:“物壮则老”;《易》有明夷卦,《老子》有:“视之不见曰夷”;《易》有复卦,《老子》有:“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曰复命”;《易》有无妄卦,《老子》有:“不知常,妄作凶”;
(20)、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学道德经的感受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