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代表作
1、余秋雨的散文成名作
(1)、事实上,像这种深刻的议论技巧,在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俯拾皆是。比如说,书中有一篇名为《苏东坡突围》的散文。
(2)、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3)、 亿万年来,山摆出王者的架势,接受风的觐见,河的朝拜,冷眼看兽的生死,树的枯荣。至于路,一向都是山满足虐待心理的玩具,现在,它要大喇喇地穿过去,翻天了!众山摆开九宫八卦阵,设下天罗地网,铁了心要困住不知天高地厚的路。
(4)、在人生的行旅中,夜雨的魅力也深可寻探。 我相信,一次又一次,夜雨曾浇媳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抚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所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火烫的情怀。
(5)、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月光下的腊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浓入心魄。
(6)、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7)、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8)、让一介草民来如何评价一位学者,未免有点惨忍,称老余为学者也不失为一个标准的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老余的了解还是在几十年前,也拜读过老余的不少大作,其真正了解还是在青歌赛上,做为青歌赛对歌手的中华文化知识的评定老余可唯是有独道之处,游刃有余,不失为一个学者的独到之解,不过近期老余好向销声匿迹了,有人说老余受到了一些不公证的评定,公证不公证只有天知道,不过我再次呼喻,一个文人学者,只要你的心还是热的,那么你一定是视中华文化如瑰宝,无时无刻不以中华文化的骄傲而自居,而无时无刻不以手中的笔为武,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也不矢为一个文人学者的尊称。
(9)、掩人耳目、风吹草动、倾巢出动、整装待发、毫无表情、形势严峻、雨雾蒙蒙;
(10)、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史、戏剧领域的著作巨匠,也是世界华人著名的文化艺术大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余秋雨大师一生经历无数的磨难和坎坷,和误解,但是,他从不争辨,而是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后来被人们发现为是一个多么难得文化之人。
(11)、蔷薇诗歌投稿信箱:784052659@qq.com投稿诗歌一次四首以上,散文不少于1500字
(12)、试想一下,保存了几百年的文化经典,就这么被糟蹋了,但凡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会不痛心吗?
(13)、依我看来,这枝腊梅 确也 当得起病人们的执迷。各种杂树乱枝在它身边让开了,它大模大样地站在一片空地间,让人们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态。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于,好象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 展 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实在难于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混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腊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铅蓝色的天空摇撼。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腊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随。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
(14)、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
(15)、 路跑得如此酣畅,引无数追随者跟着跑。好多的车!巴士、货车、罐车、挂车、小轿车、越野车、面包车……颜色不同,大小不形状各异,一起跟着路跑。跑得多轻快,车轮的圆都看不清了。最是那商品车运输车,近二十米长的车身尽显修长和魁梧,一辆辆小车就那么安安静静地趴在它背上,由它负着跑,多感人!风在跑。追完了这辆车,又去追那辆车,兴奋得直打呼哨。云在跑。它们在山中聚族而居,风一跑,它们闻风而动,大队大队地跟着跑,边跑边调整队形。跑着跑着,这些云眼就花了,心就野了。跑着跑着,就有云溜了,有的移情别恋,去和炊烟抱团了;有的化为雾,开心地和牧童玩起了捉猫猫的游戏;有的变成岚,笼罩着农舍、竹林、庄稼、蔬菜。后来,云就完全跑散了。
(16)、《行者无疆》巜何谓文化》巜君子之道》巜吾家小史》巜冰河》巜空岛》巜泥㱑修行》《雨夜短文》等。
(17)、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余秋雨先生就从苏东坡的思想成熟写起,阐述了一段精彩的议论:
(18)、有的根本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造就了辉煌的历史和奇迹。作者在惊叹于先人功绩与伟大的同时吗,又为人类自身催毁这些文明的手段感到叹息。人类传承和流淌的是祖宗的血液,有的为了一时的所谓需要而牺牲了太多数千年才形成的文明,战争与争斗的情景等,一切始于人类原始时所留下的“基因”,何休何止。
(19)、 从五丁开山,到川军出川,路一直在和山较量,何等艰辛,何等壮烈,谁能想到,如今的路用一场奔跑征服了秦岭,驯服了巴山。
(20)、书中第一篇《文脉大印象》是全书的引论,勾勒了中国文脉的简明轮廓,这也是余秋雨先生本人特别重视的一篇长论。一切繁忙而无暇阅读全书的朋友,读一读这篇引论也就能够领略大概。因此余先生把这篇引论,单独作为全书的第一单元。
2、余秋雨的散文《雨》
(1)、我们了解吗?我们的船在安安稳稳地行驶,客舱内谈笑从容,烟雾缠绕。
(2)、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3)、 自此,川和陕的手,握得更紧;人与人的心,贴得更近;中国的血液循环,也更流畅、更旺盛、更健康。
(4)、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补上一个代表,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据一角观礼。被选上的当然时女性,正当妙龄,风姿绰约,人类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们。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5)、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6)、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7)、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8)、开始大家觉得快乐,车子开不动了就下车推拉,只叫嚷在斯德哥尔摩购买的御寒衣物还太单薄,但次数一多就快乐不起来了,笑声和表情在风雪中渐渐冰冻。
(9)、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拿起自己十岁时候的照片,不是感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而长久地逼视那双清澈无邪的眼睛,它提醒你,正是你,曾经有过那么强的光亮,那么大的空间,那么多的可能,而这一切并未全然消逝;它告诉你,你曾经那么纯净,那么轻松,今天让你苦恼不堪的一切本不属于你。这时,你发现,早年自己的眼神发出了指令,要你去找回自己的财宝,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回原处。除了照片,应该还有其它更多的信号,把我们的生命连贯起来。 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
(10)、《寻觅中华》2008年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余秋雨先生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11)、他是一位有着深深忧患意识的学者,这种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一种自觉的责任感和社会良知上。
(12)、你看,普通人并不在意的废墟,余秋雨先生却能笔墨汪洋,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文化内涵,这种议论功夫的确增添了散文的深层内涵。
(13)、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14)、余秋雨先生认为,废墟首先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然后,先生从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而黄叶本身就是美”开始谈起,进一步分析了“废墟就像是人类的衰落,而衰落能够给世界一副安详的慈悲之美”,最后,先生又把废墟定格为“留存现代文明的象征”。
(15)、所以,改革开放一下开始,秋雨先生就出版了《世界戏剧史》之类大著作,担任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摇身一变成了著名文化学者。
(16)、《古典今译》十篇享盛名的古典诗文:《离骚》《逍遥游》《报任安书》《兰亭序》《归去来辞》《送李愿归盘谷序》《愚溪诗序》《秋声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17)、无论余秋雨的人品怎样,无论有多少人对余秋雨怎么看不上眼,都无法抹杀他的大散文。
(18)、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19)、赏析:人生并不是总是阳光明媚,并不总是春意盎然,并不总是鸟语花香,并不总是富有诗情画意,有时也有暴风骤雨,有时也有阴霾,有时更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让人不能承受,人生有时更像无边无际的沙漠,还有的看似平坦的一片,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下就松松的下滑,用力由大,陷得由深,下滑也就由厉害,不由感叹人生如此之复杂,让你茫然、让你在无所适从。江南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她们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紫燕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活鲜鲜的鲋鱼,刀鱼,鳜鱼;竹篮里,是水淋淋的荸荠,莲藕,茨菰,菱角;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也许,这就是江南。
(20)、如果我是阳光,春雨无语,夏天是沙滩前碧蓝的大海,冬天是金腰带背后失败者惨淡的眼神;友谊如花种;友谊如油彩实话,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夏天是开场后情节曲折的发展,却散发出芬芳。——钟琳玲如果以夜来对应四季,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秋天是搏斗后胜利者闪亮的金腰带,冬天是成熟过后那份平静与安详,冬天是争执后的匆匆离去。
3、余秋雨散文代表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1)、也就是说,余秋雨先生并非是要单纯地哀伤文明的衰弱,而是要主动地、积极地直面现实,并把这些文明的衰弱展现给世人,以此来激起人们的在心灵上的觉醒,从而从思想源头上,引导大家关注文明的盛衰。
(2)、赏析: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3)、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4)、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余先生的经典代表作《莫高窟》,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兴建历史的梳理,以及莫高窟内佛教壁画的形成过程,系统而深入地展现了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历史。
(5)、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6)、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7)、看来天道酬勤,也罚勤。你们往常的脚步太洒泼了,就驱赶到这个小院里停驻一些时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习惯不习惯。
(8)、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9)、很久很久,当思绪和眼神全然麻木的时候,身边一声惊叫,大家豁然一震,眯眼远望,仿佛真有一个黑点在颠簸。接着又摇头否定,又奋然肯定,直到终于无法否定,那确实是一辆朝这里开来的吉普。这时大家才扯着嗓子呼喊起来,怕它从别的方向滑走。
(10)、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
(11)、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12)、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长于议论,也善于议论。进一步说,他的这种议论技法,属于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大段地倾诉自己的理性思考。
(13)、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说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
(14)、——何云卿如果以考试来对应四季,却展示出广博青春无语,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太阳无语。——钱怡辰如果以情人来对应四季,冬天是行驶在海平线上一只孤独的小船,秋天是海的远处镶上金边的海平线,夏天是动员后考场的铃声,我们共同播撒,秋天是铃声过后巨大的努力,却放射出光辉,秋天是月光下无垠的草原,春天是赛前的握手,冬天是高潮后耐人寻味的结尾。
(15)、读一本好书,就是又进了一次课堂,向大师请教,取大师精华,良师既是益友,人生之贵人也!
(16)、《行者无疆》为余秋雨的游记随笔,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17)、《行者无疆》2001年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18)、《摩挲大地》一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全书230千字。从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免误读者。
(19)、当李白们早已顺江而下,留下的人们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给她。“神女”一词终于由瑰丽走向淫邪,无论哪一种都与健全的个体生命相去遥遥。温热的肌体,无羁的畅笑,情爱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远古的造型,留在这群山之间。一个人口亿众的民族,长久享用着几个残缺的神话。
(20)、余秋雨的散文,别开生面,不说开宗立派,也算另辟蹊径。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用学者的视野,现代诗人的文笔,为读者奉献了一场文化的盛筵,令人静思和震憾。这就是秋雨时分的散文,也是润物无声的文字魅力所在。读秋雨散文,几乎都以行云流水般的抒情而优美的语言,托起文化的高度和思想的光芒。
4、余秋雨散文代表作
(1)、在这个探访的过程中,先生深入中外的文明古迹,发现传统文明正在逐步走向式微,这种文明的困境让先生非常痛心和伤感。
(2)、我这不算评价,只是个人感受。也许还有人潜水没作声,余秋雨只是冒出来了。
(3)、余秋雨先生作为一名文化大家,在散文文体的形式创新方面,可谓独出机杼。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4)、然后,用自己的学术之余力,写作散文,用所谓“回到历史现场”的独门绝技,创作了《文化苦旅》之类散文。天下风行,洛阳纸贵。
(5)、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腊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慑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6)、在这股散文热潮中,余秋雨先生以及他创建的“文化大散文”横空出世,受到万千读者的追捧和好评,并在某种层面上影响着中国当代散文的创作方向。
(7)、自有《文化苦旅》,便有大散文一词创出。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早有黄仁宇在先。
(8)、但是,余秋雨先生所写的游记和传统的游记类散文还是有区别的,像《前赤壁赋》、《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古代游记散文,大多数是展现自然景物,然后借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某种道理的见解。
(9)、《空岛》是余秋雨先生201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力作:收入《空岛》《信客》两部作品。《空岛》,借用余秋雨先生在题记中写到的话说:“我用历史纪实的笔调,写了一部悬疑推理小说。”看似两种相聚甚远的表达,却向我们呈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故事起源于和珅对财富的追逐,他想把中国的海盗——王直的宝藏收入囊中。多番寻访之后,黑衣人何求,朝着目标之扬州赵府的藏书楼——海叶阁出发了。自此,秀才岑乙、黑衣人何求、赵府主人之女赵南、赵南的侍女小丝、藏书楼的诸位长老和扬州城里的老老少少,毫不相干的人们命运彼此牵连,连同海叶阁、梓园、辅仁书院这些传统文化的象征之地一起,卷入小石激起的千层巨浪之中,经受着种种考验。黑衣人究竟在寻找什么?岑乙如何被卷入其中?小丝与赵南有着怎样的联系?赵南的身上蕴藏了怎样的神秘?而空岛,究竟在何处?余秋雨先生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向人们讲述着从古至今的文化定律,大善大美,小丝小缕,相互维系,彼此相依。若硬生生的斩断牵绊,便只能从辉煌到没落、由追捧转为沉寂,留给人们的,只有凭吊和怀念。最终、岑乙和小丝在陆地的尽头相遇,他们找到了王直题诗的“武运岛”,武运,亦是五蕴,五蕴皆空,即为空岛。在海陆之界,他们找到了自己,也终于决定置身于“世”外。搁置自己,也搁置了争议,也许这才是与这个世界,最好的融合。空岛皆空,却蕴含了如此美丽的生命哲学。《信客》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空岛》的延续。小丝小缕维系的至善至美融入人间,转化为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信任。然而这本该强大到无可质疑的信任,却被一条缎带、一个小圆圈冲撞的零零散散。他们冲击着亲情伦理、冲击着农村和城市,将老信客的一生从此改变。无法辩白,也无从证明。信客之路,是我们无法改道之路,在这条险峻的路上,我们只能走下去。
(10)、《霜冷长河》是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该书是散文集,也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余秋雨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长河》中历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体。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了文章的主题。
(11)、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有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12)、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去远了。
(13)、至于其抛弃发妻,另取黄梅戏名伶之举,也就不算什么大的瑕疵。
(14)、《文化苦旅》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15)、余秋雨散文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谓文化》《摩挲大地》《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
(1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夜雨是行旅的大敌。 倒不是因为夜间行路艰难,也不是因为没有带着雨鞋和伞。夜雨会使旅行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夜雨会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远、孤苦的处境,顾影自怜,构成万里豪情的羁绊。
(18)、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岂能等待自己杰出之后再记载?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年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19)、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20)、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的这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记录了作者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为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5、余秋雨散文系列
(1)、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2)、群号:904555609 密码:manybooks
(3)、这辆吉普体积很小,轮胎奇宽,又是四轮驱动,显然是为冰岛的雪原特制的,行驶起来像坦克匍匐在战场壕沟间,艰难而又强韧。司机一看我们的情景,不询问,不商量,立即挥手让我们上车。我们那辆掩埋在雪中的车,只能让它去了,通知有关公司派特种车辆来拉回去。
(4)、赏析: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
(5)、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6)、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7)、赏析: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已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8)、《千年一叹》是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2000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
(9)、后来,秋雨先生与电视媒体合作,游走天下,写作软文《行者无疆》之类,有江郎才尽之嫌。
(10)、船外,屈原的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付傲骨,这位比李白还老的疯诗人太不安分,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汩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11)、 夕阳红到天边,谁的句子,记不得了,反正我是喜欢到不可言说。
(12)、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13)、步履再矫健的人也会有生病的时候,住医院对一个旅行者来说可能是心理反差最大的一件事。要体力没体力,要空间没空间,在局促和无奈中等待着,不知何时能跨出人生的下一站。
(14)、《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15)、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以飞扬的文采、丰厚的底蕴见长,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引领近二十年的阅读风尚。他的散文在当代散文界独树一帜,其立意高远,境界阔大,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书”而后发为雄文,论者认为是近百年来朱自清、钱锺书后又一散文大家。书中多篇文章被选入两岸三地的中学教材。
(16)、更难得的是,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他还兼顾了内容的知识性和表达的通俗性,作品堪称雅致与亲切的结合体。
(17)、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18)、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岂能等待自己杰出之后再记载?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年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19)、想到起点和终点,我们的日子空灵了又实在了,放松了又紧迫了,看穿了又认真了。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那么,就让我们安下心来,由自己引导自己,不再在根本问题上左顾右盼。
(20)、 今年三月的一天,我从西安回家,在西汉高速公路上见到了另一种风味的夕阳。下午,车入汉中,终于摆脱了重重秦岭的围困,眼前一片开阔。太阳如一位飘逸率性的大画家,在汉中盆地尽情涂抹了一天的桃红柳绿、花黄麦秀后,还嫌不够,又在地面升腾起一片乳白色的罗纱,在西天闪耀起半空赤红色的绸缎。然后,大画家施施然向天边走去。它看似悠然,我们飞驰的汽车却总也追它不上。随着高速路方向的转变,它忽而在汽车前窗的左边,忽而又在右边,忽而在树梢上,忽而又在高压线井架后,比我们更快地靠近地平线。地平线是它的家,可家总不见影,大画家也始终在天边逗引着我们。好一个浪漫而悠长的回家旅程!斜阳冉冉春无极,终于,太阳感受到了大地的呼唤,它收起了玩心,敛容垂目,一脸端肃。地面的暮霭渐深渐浓,浓黑的睡意在酝酿、发酵、膨胀。最后,夕阳合上了眼睛,它陷入了暮霭的帷帐中,睡着了,而我们,亮起了车前灯,回家的路还长着呢!
(1)、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2)、再比如说,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散文《都江堰》中,毫无保留地赞美了都江堰的伟大。余秋雨先生认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和中华民族的“质朴建筑”,其存在价值甚至超过了长城,因为长城不过是一种“雄伟的排面”,而都江堰则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源源不断的农业水源。
(3)、所谓“文化大散文”,通俗地说,就是用精致华美的语言做“皮”,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思考做“馅”,来展现写作者深邃思想的散文作品。
(4)、江南一角的素描。那苏州评弹,那轻柔俏丽的丝弦之声;那比西施更美,更为聪慧的少女;也许,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赏析:散文诗《江南》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美在其清丽隽永的妙语佳句。
(5)、诗人有什么个性?答案是敏感多思。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个背景知识,文人或文化人是分类型的。
(6)、病人都喜欢早睡早起,天蒙蒙亮,院子里已挤满了人。大家赶紧在那里做深呼吸,动动手脚,生怕天亮透,看清那光秃秃的树枝和病恹恹的面容。只有这时,一切都将醒未醒,空气又冷又清爽,张口开鼻,抢得一角影影绰绰的清晨。
(7)、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8)、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铃,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病友们看了一会,慢慢侧身,把位置让给挤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两圈,又在这儿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从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腊梅为中心的圆弧线。
(9)、你看,余秋雨先生对于都江堰的思考,真的是充满了哲理,对于帮助我们发现人文景观背后的价值,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10)、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11)、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
(12)、 现在,路不再怕山,远远地见到山,路就兴奋,一使劲,一加速,扎进了山堆堆里。
(13)、比如《余秋雨散文精选》中的《莫高窟》一篇,余秋雨先生是这样写的:“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
(14)、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本书中,余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15)、 自此,无论是从西汉高速入蜀,抑或是自西康高速进川,蜀道不再难,千山只等闲。
(16)、——顾誉蓉如果以回忆来对应四季;大地无语,要用理解去护理,春天是金黄的沙滩,春天是考试前老师的动员,春天是情人初次见面的羞涩;友谊如彩绸,没有谁在直视它时能不眼花缭乱;如果以戏剧来对应四季、吹绿田野里的庄稼如果我是春雨,却焕发出活力。
(17)、《古典今译》是余秋雨先生2018年独家授权作家出版社的又一部散文力作。书中余先生将中国古代历史上十篇风格迥异的古典美文,以词美意达、文气饱满贯通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散文。这其中有屈原、庄子、司马迁、陶渊明、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大家喜爱和熟悉的作家和作品。
(18)、我是一介布衣,长期躬耕于远乡避避,不知有晋的种瓜人。我不了解余秋雨老师,但知他著书不少,享誉海内外,好像是一名学者,教授。
(19)、《门孔》不仅仅以一个视角创作,还包含余秋雨先生的自我坦示。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余先生的娓娓自叙。其中谈到自己与笔墨的关系,与诽谤的关系,特别是与亲爱母亲的关系。全书最后,余秋雨先生又回忆了与妻子马兰的情感历程,成为隆重的压卷。
(20)、不仅如此,他还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演讲中华文化的学术成果。他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不遗余力,他为中国文化的挖掘不遗余力。他在中国文化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1)、《霜冷长河》《借我一生》《心中之旅》《亚非之旅》《中国之旅》《欧洲之旅》
(2)、1988年末,知名文学期刊《收获》开始连载余秋雨先生系列散文《文化苦旅》,这是先生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的创作初始。
(3)、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4)、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5)、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山居笔记《山居笔记》1995年
(6)、余秋雨先生对散文文体的创新,学术界向来说法不对于这一点,余秋雨先生在《文明的碎片》中是这样说的:“我写出来的东西,其实是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怪篇什……我那些文章,不能说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
(7)、在开篇时我们说过,在20世纪90年代辞去学院行政职务后,余秋雨先生便开始了他的文化寻根之旅。
(8)、 从前,路最怕这里的山。好多的山!它们聚拢来,不像是聚会,更像是比试——比谁高,比谁大,比谁陡峭,比谁险要,比谁野味足,比谁蛮性多,比谁白云皑皑变幻莫测,比谁岩石磊磊肌肉强健。真是盘根错节,塞天蔽日。谁也不服谁,阳光下,尚且虎着脸,阴霾中,愈显面目狰狞。一见了山,路就矮了、小了、细了,愁成了千百回的肠子,一节一节挂在山岩上。来一阵大风,肠子就晃晃又悠悠,战战又兢兢。还没爬到半山腰,路就冻住了,如一条僵化的蛇。
(9)、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腊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腊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被香气熏醒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病房离腊梅不近,至少隔着四五十米。
(10)、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付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11)、情感美同语言美融合成了本文的特殊格调。《江南》是一篇秀美的江南水乡图,读来令人陶然神往。
(12)、我们要想领略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魅力,首先得从散文的文体形式说起。
(13)、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富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渐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她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腾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14)、但是,在一些文章中,不愿承认自己文革的一些事情,绝对不忏悔,与巴金先生《真话集》中间,表现的良知与真诚,云泥霄壤。让有道德洁癖的人,不屑不齿。
(15)、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听闻了天一阁的惨剧后,立即众筹资金,把天一阁剩余的藏书运到商务印书馆保存,结果,这些藏书又不幸被日寇的炮火摧毁了。
(16)、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17)、 踏入社会后,好久不见夕阳。城市的楼太高,声音太吵,欲望太多,纵有夕阳,也是匆忙的、嘈杂的、苍白的,谁会留神它呢!
(18)、当然,庞济韬的散文作品远不止这两篇,《散文百家》《四川文学》《中国西部》《辽河》《贡嘎山》《琴台文艺》《思贤文学》《巴中文学》《渤海早报》《四川政协报》等刊物上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19)、《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20)、在这里,余秋雨先生除了对莫高窟作为人文景观进行赞美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怀着无限的崇敬心理,来唤醒读者对莫高窟这一宏大的古文明的向往与热爱。
(1)、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余秋雨散文精选》一书,收录了余秋雨先生“文化大散文”的精品代表作,为我们呈上了一场散文的盛宴。
(2)、 道士塔 1)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余秋雨的散文《雨》14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