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
1、孝道文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2)、 抚爱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抚爱包含对孩子个性的了解和懂得这些个性的可爱之处。
(3)、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4)、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5)、平等。新时期孝道文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平等、家庭平等、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在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的代际关系中,如果一味要求年轻一代单向孝敬年长一代,年长一代却对年轻一代没有一点关爱和理解,那么构建新的孝道文化将会失去其社会基础。就此而言,新时期孝道文化对年长一代同样提出了要求:父母不仅应当教育子女如何尽“孝”,而且应当注意自身如何向子女施“慈”。于是,子女努力向父母尽“孝”,不仅是尊重长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子女接受父母施“慈”的必然结果。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也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因此,新时期孝道文化应把父母对子女的教与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孝与敬,作为调整家庭关系的重要规范,这有利于建立民主和睦的家庭生活,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良好关系。
(6)、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7)、孝者,德之不也,萧之先也!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孝则“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属于和谐文化,具有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继示和发扬的道德遗产,同时这样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的丰富和发展。
(8)、二要从点滴做起、坚持经常。进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在孝道文化建设上要知行合落到具体行动上,不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古语论述、孝道经典的学习。应该坚持从身边事做起、从日常事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小善、成大德,在全社会培育并真正形成崇尚道德、诚信友善、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孝道文化的考评机制,建立干部孝德考核制度,落实好各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要搭建载体、策划活动、营造氛围努力打造“孝美中国”。
(9)、这里的“孝”不光是指孝亲,而是有着广义的内涵。《孝经》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10)、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既是人的天性,也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人的品质基础。如果不能养其父母,又怎么能做人呢?所以说,在众多的善事好事当中,孝敬父母是第一位的。
(11)、舜生于穷苦人家,幼年丧母,父亲又是盲人。随后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了一个叫象的孩子。后母常虐待舜,父亲也不喜他。每次父母亲要杀掉舜,舜都不得不逃走。可是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舜又回来了,他尽最大努力为父母服务,还处处让着弟弟。
(12)、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3)、孝敬是孝的核心内容和理念。是知行合一的体现。有孝心并身体力行,敬畏,感念生养之恩。
(14)、&#孝&#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是中国几千年来大家一直遵循的社会道德观,也是家庭美德。
(15)、第修身养性,融合家庭。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16)、中国传统孝文化作为传统美德,主要包括爱亲、爱人及世间万物以及爱的永恒性等内容。提倡从养亲、尊亲、爱亲开始,转而去爱人、爱世间万物,即所谓亲亲、仁民、爱物。另外孝也是一种永恒的爱。通过对这种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挖掘出它的现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7)、《左传》中述及“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而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在创私学的时候,就把孝仁放在教学首位,以此作为道德的根本,并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为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做事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18)、少一点显示 作为晚辈要注意不要在老人面前显示自己,老年人有自己的自尊心,不愿意看到晚辈人那种趾高气扬的样貌。
(19)、孝顺是孝的泛化,是一种方法论,顺其心,美其意 ,让老人安享幸福。
(20)、 行动上对自己父母的孝心这是每一个做子女应尽的责任,而忠对于家庭社会来讲就是自己的妻子和朋友就做到要忠诚对于国家来讲就是永远以国家利益为首要考虑条件,爱国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传统孝道包括哪六个方面
(1)、民族企业要树立孝道文化 民族企业是中华民族各个行业企业的代表,有义务承担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我们不是欺世盗名,而是从实际出发,脚踏现在,放眼未来,鼓励并支持孝子的孝行,从而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共同来关注老人的生存情况,动员全社会乃至全世界一起来倡导孝道,唤醒不孝子的良知并能够得以自我改进,使世界充满爱充满关怀,使神州大地到处都能听到老人们欢快的笑声,让地球成为孝子村。 孝道是民族企业的对外形象 通过树立民族企业的孝道文化,让全社会明了我们公司的行为准则,从而树立民族企业的良好的对外形象——孝子企业。让人们明白我们是孝子在管理企业,孝子在生产产品,孝子在销售产品,那么消费者就会设想只有孝子才能够消费该产品,从而使民族企业的产品精神化,脱离产品的层次,进入人格殿堂,那么每个民族企业所在的地方就是孝子聚集的所在,恰如古人云:乡有贤人,农人知廉耻! 孝道是企业的的用人宗旨。 每个民族企业都要倡导“非孝子不用”。在招聘员工时,在能力与学历都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还要符合最后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是否是孝子,还需要有应聘人员的父母亲签字来证明,否则坚决不与录取。同时,在年终考核时,每个职工同样要有父母亲的书面证明,表明该员工在过去一年里能够关心父母,否则,企业可将该员工的年终奖励交给其父母,并终止其在公司的一切工作,直至解除合同。 孝道是敬岗的表现 敬岗就是热爱自己的企业,喜爱自己的岗位,能够不断地向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公司也要适时地制定并出台一些有利于推动员工建议的制度规范,要尊重员工的知识并能够给于一定的奖励,企业领导人要明白促销活动要先从企业内部开始,因为员工才是企业的第一个消费者。企业以前没有得到利用,甚至被忽略的员工的知识、动力和责任感,由于一个简单的尊重就可以充分利用,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真正发扬并鼓励员工潜在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要营造孝道工程,创办或赞助“孝子学校” 孝道工程是修建人们灵魂、良知的工程,而孝心则是人们最朴素的表现,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企业要投资创办“孝子”学校,首先要求学校的老师是孝子,其次要求学生也是孝子,须有其父母亲的证明。中国的教育正在走向市场化,多种方式办学不仅仅是主政者的课题,从事教育或有兴趣于教育的人们都可以关注。而宝德龙认为抓教育就要从孩子抓起,营造孝道工程,投资孝子学校,是民族企业的百年基业。 将农历5月8日定为中国的“孝子节” 企业通过参与一些宣传孝道的社会性的活动,要通过媒体或其他公开渠道宣传只有孝子才能成为英雄,只有孝子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只有孝子才可能是好员工等等,要让企业的孝道文化深入人心,在每年农历的5月8日组织孝子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宝德龙共同策划并获得有关机构的支持将农历的5月8日定为中国的孝子节。 总之,有孝心才能有孝行,有孝行才会有欢快的人群。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寂寞,寂寞的只是彼此的性灵。朋友,走出去吧,只要你轻推眼前窗,你就会发现屋外已经有人在那里等你,走吧,将你想要去的地方告诉宝德龙,一切都将会更加美好,不是吗?请读宝德龙为您写的诗:《缘来》 山会老,人未老,君为雪莲我为草。我歌生命生命歌,风光总是去处好!
(2)、敬养父母即是怀着“诚敬”之心“奉养”父母。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孝的最起码的要求。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尊敬之心,又在何处作区分呢?”是的,不敬不畏就是不孝。
(3)、能对得起朋友,才可深交、信任;才能对得起企业和社会”。
(4)、孝道也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5)、弘扬孝文化,具有促进老龄化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随着传统社会的解构、家庭职能的转变、人们生存方式的变迁,孝德的价值日益式微,人们之间的亲情逐渐淡化,老年人问题日后将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家庭对于老年人的积极保障作用是任何其他社会保障所难以替代的,家庭养老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选择。因此,在积极寻求相关措施外,通过弘扬传统孝文化,唤起人们的真情良知,积极倡导养亲、尊亲、爱亲的传统美德。
(6)、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7)、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尤其当父母处于垂老之年、贫病交迫之际,不尽子女的孝道,能说得过去么?可惜,这些浅而易见的道理,过去是因受“左”倾思想的奚落、当今是因“金钱至上”而被迫“靠边”。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8)、第报国敬业,凝聚社会。传统孝道推崇忠君,倡导报国敬业。《孟子》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观念可以规范社会行为,建立起一套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使天下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然其中有封建消极的成分,但也蕴藏着爱国敬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
(9)、少一点攀比 有的晚辈人,习惯于在老人面前讲别人的父母如何如何这是老人最不愿意听的为此子女务必要切记,不要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攀比别人的老人路应靠自己去走,生活条件要靠自己去创造。
(10)、孝道文化,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百年大计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为了宣扬孝风,历代皇帝都采取各种措施褒扬孝行,劝诫民众行孝。
(11)、朱熹把当时学校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分别针对8~15岁和16岁以上两个年龄段。无论小学或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
(12)、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儒家的孝在中华文化思想中占有巨大的作用,为维持社会安定、社会秩序作了巨大贡献。
(14)、养父母之身:给父母钱财、给父母衣食,让父母能够衣食无忧,这叫孝父母之身,也是最初等级、为人子女基本的小孝。
(15)、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16)、多一点体贴 人到老年在心理上变得近乎儿童,需要晚辈人从各方面多体贴关怀要做到经常问候,这样会使老人感到温暖。
(17)、达了这一主题,唐代诗人孟郊留下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
(18)、孝做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千百年来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 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 魏晋至隋唐五代七百余年,孝道观念虽然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但各朝统治者都坚持汉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致为后世所承袭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 其间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领域的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20)、多一点守候 此刻的家庭大都是子女与老人分居而老年人越年迈越感到孤独子女经常到老人身边守候一会儿,会使老人减少寂寞,其精神更充实。
3、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人要感恩的居于第一位就是父母。父母对儿女有生之恩、有养之恩,为了子女可以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幼小时,喂奶、喂水、喂饭的是母亲,端屎端尿穿衣的是母亲,送儿女上学的是母亲…父母对儿女的成长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辛勤血汗。
(2)、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就是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4)、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5)、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形成发展过程复杂,内容不断变化,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却远远超出家庭伦理的范围,它是一个复杂的复合概念,它由以往的:子女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是一种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孝文化是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的总和。
(6)、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7)、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亦不改变对父母的孝道,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
(8)、其次,弘扬孝文化,要将孝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
(9)、今天的一些学校还通过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给父母端茶、主动帮助服务做家务来培育孩子的“孝心”;一些地方还通过每年评选孝子的方式来树立孝敬老人的榜样,五好家庭评选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孝敬自己的老人;一些地方考察公务员时甚至还要了解他是否孝敬老人,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是很难好好为大众服务的。
(10)、重于恩惠。员工学会了感恩,就势必会爱岗敬业,勤勤垦恳的工作,
(11)、将对企业风气的净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起到重要
(12)、《孝经》“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该诸侯之孝也。”从这里可见:孝并非仅仅是指平民百姓,上至天子、诸侯,皆以孝律制。
(13)、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在汉文化圈,孝亲敬老的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而且就像血溶于骨髓一样融于民族意识,成为一种社会公德乃至美德被社会所公认和奉行。
(14)、敬老。“百德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孝亲敬长是孝道文化理念根本的基础,也是传统孝道文化的根本。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要求子女孝敬父母,晚辈尊敬长辈,不仅孝敬自家的老年人,也关爱其他老年人,使老年人能够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15)、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16)、少一点争执 对老人的意见不论是否采纳,都要认真倾听,即使是不正确的意见,晚辈人也不要横加指责哪怕不去照办,也不要当即加以反驳。
(17)、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18)、 传统文化要求人做到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为只有爱父母的人,才能进一步去爱别人的父母,进而把这种爱扩展到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上,最终达到一种超越了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
(19)、所以变革创新企业文化成了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0)、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从当前的社会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弘扬孝道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丢弃。
4、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属性
(1)、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2)、当成自己的“父母”来服务,我们就一定能更好的服务于业主,让他
(3)、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诚、信、礼、义、敬。诚,就是真诚坦率、
(4)、但是,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辨其真伪,学会扬弃。
(5)、先秦:孝道的形成与确立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内涵。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 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6)、如果企业忽视了孝道教育,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
(7)、出和贡献,如果我们都不能懂得对我们的衣食父母(业主)报恩,我
(8)、第孝敬父母要尽心竭力。人穷达有所不同,故对父母之孝也有不同。有心养、力养、物养。总之要尽义、尽心、尽力,持之以恒,才算是真孝。
(9)、“承志”是指子承父志。古人主张对父母正确合理的意愿与事业,应该支持和继承,这是很重要的孝行。《伪孔传》云:“继先祖之志为孝。”《礼记•中庸》中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这里的“志”和“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人的遗愿、事功和经验。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儒家的人生观主张人生在世要积极入世,对社会作出贡献。
(10)、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1)、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12)、总的来讲忠和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着特有的道德约束力。忠孝文化的起源、发展充满历史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
(1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4)、“孝”这个字最初见于殷墟卜辞。古文字学家说明“孝”字字形的含义,上面一个“老”字,是老人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下面一个“子”字,表示儿子搀扶和服侍老人的形状。可见,早在中国文字初创时期,孝道已经有了明确的思想内容,并且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15)、难道这些不都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吗?
(16)、这要求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谏诤”
(17)、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
(18)、《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19)、“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20)、“二十四孝”故事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孝文化的材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教化的作用。它在强调孝亲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时采取了某些在今天看来极端化的表达方式,其本意原为强调孝亲的至关重要,本亦无可厚非。在双亲面前躺在地上,摇着拨浪鼓,引父母开心的做法,这同今天出钱为父母买个电视机,让父母天天能开心观看相声和戏剧的内涵意义,其实是一样的。
5、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1)、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
(2)、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退避三舍”,《诗经》中的“投桃报李”都表
(3)、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4)、孝顺一定不能理解成对任何事都顺着老人的意思 。老人也会有做不对,说不对的地方,盲目顺从,是愚孝,故意顶撞,又让老人伤心,失缺孝心,得不尝失。所以要讲方法,讲技巧,顺是方法论。
(5)、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6)、弘扬孝文化是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美德教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从家庭养亲、尊亲、爱亲开始,进而扩展到职业生活、社会生活领域,由对亲人的爱心延伸至对他人、对职业、对国家和社会的爱乃至对万物的爱,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形成文明的社会道德风尚。
(7)、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
(8)、古人主张子女要孝顺父母,就是要尽心尽力奉养父母,内心始终保存着真诚的爱心和敬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无违”。“无违”,不是指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而一味顺从,而是指没有违背良心良知的任何非分之想,一切出于本心,出于至诚。儒家是不讲“愚孝”,也是不讲“愚忠”的。
(9)、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0)、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1)、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12)、只是时代变化了,做法不同而已。人们自然不能够,也不应该以今天的生活方式来要求或者丑化历史上的人,不能以飞机和高铁来讥讽牛车和独轮车。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13)、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14)、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15)、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6)、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17)、(1)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18)、都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做人必须懂得知恩图报,
(19)、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所以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20)、试想,一个人连含辛茹苦拉扯自己长大的父母都不感恩,都不
(1)、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
(2)、谓多多,也可以包含人们的种种言行,但世人所认可的“只有孝子才
(3)、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4)、中的核心位置,也为后来的孝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敬养父母与谏诤都是“事生”的内容,孝的完成还有“事死”的内容,曾子将其归结为慎终追远。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作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仪礼。孔子认为“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大事之认为祭祀的核心是要“祭思敬”。
(6)、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乡是周天子及诸侯都城四郊的基层组织单位,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相传天子有六乡、诸侯有三乡。举行乡饮酒礼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受到晚辈的伺候,还依年龄而别,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丰富。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周代朝廷对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实行优惠政策。《礼记·王制篇》规定,老人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朝廷还根据户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这是说,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岁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7)、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代代相连,永远传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在传统汉族人看来,无人祭祀的人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宁,处境是非常悲惨的。因此,不娶无子是最大的不孝。
(8)、“教”字是由孝敬的“孝”字和文化的“文”字组合
(9)、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绝对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
(10)、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上孝子贤孙的故事层出不穷。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向为世人所推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中国共产d人一直把孝文化作为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基础。
(11)、第孝敬父母的本质在于敬。要乐其心,不违其志,要有爱心。也就是说:能够承顺父母的容颜喜怒,并能始终以和悦穆敬的态度奉养父母,让老人颐养天年,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奉侍,更要有善良,敬爱之心。
(12)、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13)、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15)、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16)、通过讲座,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再次接受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洗礼。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努力争当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和家风家训文化、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7)、由于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道德滑坡为全球的人们平添了无尽的困扰,
(18)、少一点要求 老人已养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作为晚辈想要与老人相处好,就不要强求老人按你的习惯去生活。
(19)、们怎么会为他(她)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业主
(20)、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1)、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的生命体,知恩图报是人善良的本质特征之中国有句俗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古时候,晚辈辱骂长辈,会被当地自订的宗法所判,儿女打父母则是会被官方的律法判罪,罪可致死。又如父母丧亡,儿女需为其守丧三年,为官者则需褪去官服,守丧之后再复职。如此种种,不再多说,但这无一不表明了孝字在古时候的中国多重要。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又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此所谓“国老”,就是卿大夫一级年老致仕的封建贵族;所谓“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周代的学校就是官学,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5)、赡养,很难想象他会给别人多少爱,能为社会、为企业有什么样的付
(6)、共享。老年群体曾经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退出生产领域并成为消费者以后,除了要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生活以外,还要确保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其他人群同步得到提高,使他们参与社会生活与其他人群同等便利。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新时期孝道文化的“共享”要求,实质性内容是要求构建一个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的共享机制。这一内容是传统孝道文化所不具备的,恰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7)、到了周代之时,国家则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了“三德”和“三行”,其中三德即至德(道)、敏德(行),孝德(孝),三行即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三德”和“三行”,成了当时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
(8)、我们应该尊重父母,与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谐相处,让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做到了这些,已经尽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华。否则,坚持保守,逆行复古,将与时代格格不入。
(9)、从宣传抓起。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是新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基础。
(1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的思想和传统几千年来始终统领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乃至成为全世界延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孝道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孝道”乃孝亲之道,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孝道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尽管现代家庭结构在形式和规模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在家庭的功能和赖以维系的血缘亲情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传统孝道文化依然有着生存的土壤。当然,文化缘社会而兴,并服务于社会。孝道文化不是静止的,它会随自然条件、人口流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等变动而发生变迁。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适当调适,塑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孝道文化。
(1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13)、今日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经济形式下,家族、地缘局部联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会的整体联系逐步加强。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经不是由亲到疏的梯级推广转向兼顾全社会的博爱。
(14)、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5)、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16)、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17)、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倡导。
(18)、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19)、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20)、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所以社会需要孝道,企业也需要孝道!
(1)、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中国传统孝道包括哪六个方面14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