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农业谚语有哪些
1、外国农业谚语有哪些书
(1)、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清明得早,早稻一定好。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2)、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处暑下雨烂谷箩。
(3)、外国有谚语:“Youarewhatyoueat”
(4)、永兴的苹果石桥的梨,铨水的大黄国外稀,捷地的葱,磨石嘴的蒜,河里的树叶泡不烂(永兴、铨水、捷地、磨石嘴均为地名)
(5)、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面对土地面积有限、气候条件不利、水资源管理复杂等因素,荷兰人利用高新科技逐项弥补不足,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农业产业,并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6)、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农作物的收割时间应在八成熟时就收,否则熟过了头就造成浪费。
(7)、十年学个读书人,十年学不下个庄老虎(庄老虎,指农民)
(8)、当代学者西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邹德秀1992年撰写《中国农业文化》一书,概括中国传统农业5大特点,即:有机农业低能消耗的资源循环利用、多种经营、以种植为主、重视植物蛋白的利用、用地养地改土结合使地力常新、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9)、(2)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耢”。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耢,乃无遗功也”;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犁耕既毕,则有耙耢,耙有渠疏之义,耢有盖磨之功”。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南方水田,耕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耢”。
(10)、七月耕地强上粪,九月耕地没有用(耕,读隔)
(11)、农牧结合是美国大部分大型农场的共同特征。农场注重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在饲料、肥料等方面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关系。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或通过输送管道或直接干燥固化成有机肥归还农田,既防止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12)、 好农业的标准不是生产得越多越好,而是越优越好。王阳教授指出:有机的土壤和有机的农产品是健康之根本。
(13)、《齐民要术》中对耕作方法和作用都有详细论述堪称经典,谈到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这些耕作技术在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植物生理学内涵,这些耕作措施对土壤修复、培肥地力很有效。
(14)、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每年拨款5000万马克用于“工业作物”的研究和开发,并成立了生物原料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专门负责这方面的科研以及促进和协调全国“工业作物”的种植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
(15)、 仪式上,王阳教授为小蜗班班主任施海肖老师颁发聘书,新任班主任介绍了学习制度,创业学院负责人介绍了培养目标、方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情况。
(16)、译文:在路上你看到了成群的蚂蚁搬家、看到大白天的蛇出洞在路上游走,那么可能过不来多久就要下雨了,这是因为动物对自然有与生俱来的感应。
(17)、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农业的格言和谚语——张履祥(清)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事情的第一位。——毛泽东(中)从事农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享乐,也是一个自由民所能做的增加产业和锻炼身体的手段。——色诺芬(古希腊)
(18)、干货收藏!中国古代十大帝王(作文素材必备)>>
(19)、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三峡天下雄,剑门天下险。
(20)、时值荷兰潮湿而寒冷的隆冬,但在兰辛格兰市的新型玻璃温室里春意盎然:一串串西红柿悬在枝头,一朵朵鲜花挺立待放,在专门的LED灯光照射下形成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2、外国的农业
(1)、干货收藏!中外文学史上必知的文学常识2>>
(2)、注:本资料是2013年6月整理,2018年2月再次编辑
(3)、德国是个发达的工业国家,但农业也不落后,粮食自给有余。在严重的工业污染面前,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德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4)、 讲座中,王阳教授以朱鹮的真实案例引入了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这不只关乎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土壤的健康,更关乎人类的健康。
(5)、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按照上述有机农业的标准,自古以来的中国农业就是有机农业。只是在近40年来引进西方技术,在农业上过量投入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等才改变了农业的属性。
(6)、“1980年英国兰塞斯卡·布雷女士访华称,与14世纪《王祯农书》中描绘的那种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中国农业制度相比,中世纪的欧洲农业尚处于原始状态;……中国采取现代西方农业特点时应该慎重从事,不适当的技术引进可能造成预料不到的严重后果”。
(7)、比如:水缸出汗蛤蟆叫,工夫不大大雨到。只要看见水缸外面有水渍泛出或者河里的蛤蟆叫声不断时,不久就会下雨。
(8)、图王祯农书中描绘的700年前的生态循环农业示意图
(9)、 拒绝化肥、农药培育的农业产品从我做起,倡导有机农业、有机食品从我做起。即便当今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在土壤培育、作物保护技术、有机文化培育等方面仍面临问题,但王阳教授对有机农业的未来发展十分乐观。
(10)、距今约300年前,公元1705年即清康熙44年蒲松龄撰写的《农桑经》一书,当时蒲松岭已66岁。他写《农桑经·序》分农经71则和蚕经21则。《农经》是‘月令’体,分别列举每月所应该做的农事活动;《蚕经》则按生产环节逐项论述。现在流传的这部书记载了较为普遍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开荒、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农具保管、家畜饲养以及栽桑养蚕等方面的生产经验和具体措施,论述范围较广,内容比较丰富。
(11)、梨花白、种番麦(番麦,玉米),柳絮扬、种高粱
(12)、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就是种瓜种豆子务比耍在清明前后几天进行。否则就过了季节。
(13)、麦种三年,不选蜕变;杂交包谷,只种一年
(14)、《齐民要术》充分肯定了轮作制和间作套种对防止土地肥力衰退、和在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防止作物生长良莠不齐等方面的功效。《齐民要术》书中还谈到种植作物中“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芝麻,扇地两伤,而收菲薄。”在今天看来就是人们对植物之间化感作用的感悟。
(15)、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耩地要见湿土。
(16)、牛马年、广收田,龙蛇年、光杆杆,最怕鸡猴饿狗年
(17)、干货收藏!文学作品里有哪些经典的开场白>>
(18)、 讲座结束后,由创业学院、团委、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小蜗生态农庄联合举办的“小蜗未来有机农场主”培养班举行了开班仪式。
(19)、《农器图谱》中画的钱、鑮、耰、耧、耙、麴等各种农具图,供百姓仿制使用;《百谷谱》对植物性状的描述;价值连城。《王祯农书》的示意图让人们看到了我国的先民在700年前就在从事的生态循环农业(见图1)。
(20)、新关里的米,石鸡坝的女(新关里、石鸡坝,地名)
3、外国的农业谚语
(1)、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一冬早,三季好。立春三雨,遍地都米。簕竹开花,收起犁耙。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基肥施得少,十成产量八成了。
(2)、山上有果,垌上有禾。早禾怕北风,晚禾怕雷公。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3)、当前,瑞典生态农产品供不应求。瑞典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标是:生产高质量食品,保持土地肥力持久,丰富农作物和畜禽种类;限制对非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使经营生态农业的农民保持合理收入等。
(4)、(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说:“耙耢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经验。
(5)、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一书由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集体编著,二十六卷,尤其珍贵的是《上农》、《任地》、《辨士》等篇,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资料;《吕氏春秋》以易学、阴阳、五行、干支文化思想为总纲,融众家之长形成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农业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氏春秋》经历两千多年光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6)、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王永厚撰写的《农业文明史话》曾写道:
(7)、●南方报 每年南风一般有一百零八日,“南方报”是在四月间,对田间耕作十分有利。 ●“布”(播)田挂北风 在春季刮东北风则气候干燥,如果早稻插秧时遇到北风,则对秧苗的生长极为不利。
(8)、译文:干低旱地不能下种子,插秧的话就得需要水里面补充一些营养肥料才行。
(9)、大暑不暑,五谷不鼓。是说天气该热的时候不热,粮食会欠收。
(10)、干货收藏!外国文学常识(国家汇编版②)>>
(11)、德国生态种植业联合会认为,各个生态农业必须保护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用农家肥增加土壤的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德国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以虫治虫的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物杀虫剂也应有尽有。总而言之,生态农业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等。
(12)、若要匀(匀,稀稠合适)裹头龙(龙,甩)
(13)、距今约700年前,公元1313年王祯撰写的《王祯农书》,全书共37集,13万字;书中所描述的14世纪的中国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农业制度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元王朝统治中国仅97年,但却在我国农学史上留下了三部很出色的农学著作;《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
(14)、距今5500-6000年前,神农氏即炎帝是传说中的铲草兴锄的原始农业始祖。神农氏又称炎帝,开拓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成为传说中的铲草兴锄的农业始祖。炎帝神农带领臣民们用智慧与勤劳告别了荒蛮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创造了一个和谐、安乐、幸福的“稷丰谷源”。
(15)、 本次讲座以有机农业为重要关注点,提到了有机农业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有机农业?如何更好地生产出健康绿色的果蔬?让大家对有机健康果蔬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16)、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有机农业造成玉米等农作物的减产,实际利润减少,美国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新农作制度。可持续农业强调农业在生态上能自我维持,多级循环利用,经济上又有高效益。它要求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谋划和系统开发,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7)、 中国的农业发展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中国对有机农业的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5年是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转折点。
(18)、 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中国一定能重现古诗词里描绘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景象。
(19)、云彩往东一阵风,云彩往北一阵黑。云彩往南雨涟涟,云彩往西披蓑衣。
(20)、雨水与农业:春雷响,万物长。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麦怕清明连夜雨。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4、外国农业发展现状
(1)、在粮食作物方面,库尔特说,关键是只能使用牛粪、羊粪、猪粪等天然肥料,不用化肥和农药。为使土地保持肥力并减少病虫害,一项关键措施是实行轮作,特别是要种豆类作物和牧草,另外,作物中的杂草主要靠人工清除。
(2)、书中第一篇“乃粒”是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论述,三百多年来《天工开物》被译为日、法、英、德、意、俄文发行16版,对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了中国明代技术水平。
(3)、干货收藏!外国文学常识(国家汇编版①)>>
(4)、距今约2500年前,从先秦至汉,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主张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天人合人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已融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中国的农耕文化源于此。老子是道家的鼻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最重要的理论,所阐述的重要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融入我国的农业中。
(5)、1—9年级,100本给孩子看的好书!必转推荐!>>
(6)、六月不热,五谷不结。五月不热,稻谷不结。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7)、麦怕胡基(胡基,指土块)荞怕草,碗豆地里胡求搞
(8)、 正如每一条金镂是宝贵的,每一刻时间也是宝贵的。
(9)、农业和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荷兰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有这样一个变废为宝的例子,壳牌石油公司在附近鹿特丹港口的炼油厂每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因为大棚内果蔬的生长需要二氧化碳,当地农户便通过管道将这些废气直接输送到大棚基地,这样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废物进行了再利用。
(10)、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
(11)、麦子不怕草,就怕基子(基子,指土疙瘩)咬
(12)、瑞典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瑞典主要农业区之一的格得兰岛有个西格萨沃农庄,该农庄主人库尔特讲解了这里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13)、《农桑经》是推广生产经验而写给农民、蚕妇看的,因此,该书文字浅显通俗明白如话,引文如下:宁使人欺地,勿使地欺人。
(14)、译文:麦子要产的多,主要是年前的管理最重要;而稻谷要收获的多,就是在插秧后的一个月内的管理最重要。
(15)、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耩地要见湿土。
(16)、荷兰有句谚语:“上帝创造世界,荷兰人创造荷兰。”荷兰人对大自然的改造,是个艰苦卓绝的过程。数百年间,荷兰人通过多处围垦,获得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然而,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荷兰人从未忘记过保护生态环境。
(17)、有几千年传承的中国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需传承下去。
(18)、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六月不热,稻子不结。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19)、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20)、 王阳教授参与的“小蜗生态农庄”就是有机生态农业一次积极有效的实践。作为有机生态农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王阳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小蜗生态农庄”的成长历程。他提到:中国生态有机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有机农业创业实践。
5、国外的农谚有哪些
(1)、中耕除草:凡荒地锄草务尽,勿使遗草夹杂禾中,勿使锄出之草安坐土上,必要翻根土上听其自死,不然着湿复活,虽锄犹不锄也;干锄棉花湿锄瓜,雾露地里锄芝麻;地无唇,饿煞人(指修地埂,防止水土流失)等。这些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的语言在今天看来仍有生产指导意义。明清时期的农耕谚语流传至今:秧薅三遍出好谷,棉薅七遍白如银。
(2)、沼气灶,不用煤,不用电,二十分钟准开饭
(3)、距今约1500年前,公元544年北魏官员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齐民要术》主要研究北魏时期的生产活动,“食为政首”是贯穿于《齐民要术》的主导思想,“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达尔文在1855年撰写《进化论》时参考了此书。
(4)、距今约2800年前,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齐国思想家管仲撰写的《管子》一书共86篇﹐书中谈到“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管子》一书是研究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外国的农业8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