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苏格拉底与学生的故事的启示105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

1、苏格拉底和学生阅读答案

(1)、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2)、比如语文作业,除了组词造句,还要书写优美。你的字很漂亮,代表的就是你的精气神。

(3)、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4)、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法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对话中首次描述这种办法(古希腊三位圣贤: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都是师生关系)。因为这种反诘法,苏格拉底被视为西方伦理道德哲学之父。

(5)、“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解释给学生听,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就像上一篇文章,JamesBach问“你是如何理解集成测试的?”),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虽然Anita回答没错,但太表面),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JamesBach问“那什么是集成?”),

(6)、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推导真理和知识的方式是苏格拉底典型的问答法,甚至他在教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至于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在建立学园教学的时候,也保留了这种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苏格拉底的辩证式的问答法并不是他明发的,也不是他第一个使用的,据说是古希腊另外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芝诺最先使用的。后来苏格拉底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并将它推而广之和发扬光大。

(7)、而苏格拉底另外一位学生柏拉图的眼中,苏格拉底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柏拉图在《申辩篇》里面塑造了一个自信、洒脱、崇高理智的苏格拉底。公元前399苏格拉底被一名雅典青年控告,罪名是败坏了青年和不信奉雅典的神,经过几百名雅典公民投票后,最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据说柏拉图就在现场,并记录下了苏格拉底被判决和处死的全过程。

(8)、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不许回头,然后,在途中取一棵最好用的树材,而且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于是又照着老师的话去做,半天之后,他拖了一棵不算最好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9)、在真正的圣贤眼里,战胜外面的世界是第二流的,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欲望,战胜自己才是第一流的。

(10)、与本课程相联系,应该是与技术的变革发展有关。过去的教育教学生已有的知识,现在的信息丰富及互通的情况下,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去思考,确切的说是思考的能力。思考我应该搜集哪些信息,如何理解联系应用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可靠与否,我能否找到佐证它的证据。

(11)、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助产士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助生孩子的人能够更快、更顺利地生出孩子。同样的,苏格拉底认为他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概念理解、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惟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苏格拉底是能够赋予别人“智慧”的导师。概括起来,苏格拉底反诘法:

(12)、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盛开的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13)、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人世间的烦恼便开始包围住了他。襁褓中因饥饿而嗷嗷求饱,因寒冷而哇哇求暖。孩体时起便因要玩具而哭闹,因受不公平对待而委屈,因与伙伴们争吵而伤心,因家贫受侮而难过。

(14)、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15)、“确证自我”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由内心生发的感受。那么,怎样才能教孩子体会这样的感受呢?

(16)、苏格拉底:这么说,只有懂得足够的知识,才有可能变成智者。

(17)、这个问题很大也很根本。我认同humanism,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人本教育,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做人是根本。其次,从socio-culturaltheory 出发,我认为教育的本质与所处的环境有关。

(18)、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19)、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

(20)、同时,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可能是保护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所在。不过,在这个世界上,你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武装,没有核威慑能力,就没有人会听你的这套人文主义的思考。这就是世界的矛盾之处。当下我们正在亲历的国际争端,其实也关系着对这个人类终极命运的不同看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印刷技术时代的宗教战争。

2、苏格拉底与学生的故事的启示

(1)、“‘确证自我’是一种内在尺度,是灵魂和身体达到彼此和谐,对自己的生命和选择具有掌控性。”

(2)、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3)、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访问学者

(4)、一句话,退却和逃跑,在外在条件影响下,反而需要内心强大的忍辱勇气才能做到。

(5)、助产术,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例如James问“如果我测试两个独立的程序,应该已经完成了对独立程序所有该做的测试了。那么集成测试还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不同的或者专门的测试呢?”

(6)、对世界1的原材料,进行物理的、化学的;包括把原油转变成石油等“人造物”,这是世界1的变化。人类借由“世界3”的技术知识,实施对世界1物质的改变。世界1的造物本身并没有增加,只是原有的自然造物被大量改变成了“人造物”。 

(7)、他记载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成为后人研究他们思想的主要来源,但许多内容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

(8)、失恋者: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9)、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

(10)、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11)、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是在公元前427年五月七日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伯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

(12)、当她专心致志地写作业的时候,连最爱吃的糖醋排骨端上来,也不着急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坚持做完题目再吃;绞尽脑汁地解出一道难题,会津津乐道地向大人介绍这道题的来龙去脉;随之而来的,还有学习成绩的进步。

(13)、苏格拉底:你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14)、越是比较抽象的结论(概念、观念、道德观点)越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15)、在他看来,孩子从不自觉、被监督,到主动学习、享受学习的变化,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确证自我’的体验。

(16)、鲁绍臣指出,这样的掌控并不是来自外部世界,比如宗教里面很多的清规戒律,用来约束肉体活动;佛教里有一种苦叫‘求不得’,解决方法就是依靠节欲而彻底戒断。

(17)、在柏拉图的《克利陀篇》中说。苏格拉底的一些弟子和友人曾经计划带苏格拉底逃亡特萨里亚。但是苏格拉底没有逃走,他认为无论判决公平与否,他都不能逃避。他提出了一个后来成为基督教教训的言论:“无论别人如何待我们,我们都不能抱怨。”苏格拉底决定留下来接受死刑。甚至在临死之前苏格拉底被允许同亲友进行谈话,他支开哭哭啼啼的妻子,以免谈话被打乱。

(18)、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固有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独自发现它,往往需要哲学家、教师的及时帮助和引导。他说助产士的任务不是自己生孩子,而是帮助产妇生出自己的孩子,教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固存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因此,苏格拉底在讲学或辩论时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存在的矛盾,引导他们发现存在于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这种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或“苏格拉底助产术”。

(19)、“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20)、苏格拉底: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3、苏格拉底和学生打官司

(1)、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又看见很多很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持着我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动摇。所以我把最美丽的花摘来了。

(2)、苏格拉底: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3)、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

(4)、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年轻人:“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但苏格拉底追问到:“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呢?”年轻人又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依然不依不饶追问到:“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年轻人开始有点不耐烦了,反问道:“那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呢?”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年轻人笑了说:“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

(5)、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著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有摘到……

(6)、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7)、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不过是将灵魂同肉体分离开来。这正契合柏拉图的观点,就是美与丑、善与恶、理智与感觉、灵魂同肉体都是一一对应的。在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去另外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苏格拉底相信灵魂不死,并坚信在另外一个世界有更好的生活。

(8)、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不算赖的树回来了。

(9)、今天,在概念满天飞,“造词创新”盛行、STEM、FlippedClassroom、MOOC等舶来概念还没有界定清楚,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轰轰烈烈大干快上的时候,弄清楚概念在说什么,是什么,似乎对于教育改革和创新,至为重要。

(10)、苏格拉底:丢了就是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呢,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11)、鲁绍臣记得女儿刚进小学那会儿,一开始很不适应,不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导致每天做作业磨磨蹭蹭的,要花2-3个小时。

(12)、苏格拉底:那么,他们充满智慧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吗?

(13)、他记载的苏格拉底对话录成为后人研究他们思想的主要来源,但许多内容记载的是柏拉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原意。

(14)、失恋者:那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爱她。      

(15)、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16)、苏:就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应该在什么时候都坦率行事的?

(17)、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18)、  概念或定义,是一种需要被背诵的教条?还是讨论、建构思想的工具?

(19)、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20)、苏格拉底还认为,只有心灵摒弃了肉体的欢乐,才能发现最好的思想,才能发现真、善、美、正义和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眼睛看不到的,只有心灵才能体会到。他认为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身体是获得知识的障碍,真正在知识是通过心灵体会的,而不是身体。但显然,这种观点否定了科学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可能性。

4、苏格拉底对学生说的话

(1)、为此,鲁绍臣推荐以下书单给青少年,作为哲学的入门读物,希望他们在生命的早期,就能够获得高远的视野,在未来,成就精彩的人生。 

(2)、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3)、推荐理由:哲学导论,深入浅出地带领哲学爱好者进入哲学的美妙世界。

(4)、苏格拉底: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你最后会眼睁睁地看着她向另一个人走去。    

(5)、“确证自我”是哲学中的常见词汇,马克思早年很多论文著作、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都提到过这样的概念。

(6)、苏格拉底: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得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德行可不能丢。      

(7)、学教育学课程的时候听过许多教育家的定义,以供参考,我个人觉得教育的本质即育人。

(8)、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著作,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如同许多古老的文献一样,柏拉图留下的文集残缺不全、存在许多争议。

(9)、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10)、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11)、从口传时代苏格拉底对美德、正义这类概念的较真,就可以看出,概念-现实的对照关系和张力(这里指表达的局限性),是批判性思维的源头和基础。所以,哈佛大学《公正:该如何做才好?》这样的课程,才说要培养学生永恒的质疑精神。

(12)、勇气在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或者在历史上英雄们的言行上,多表现为一往无前的功名成就。但是苏格拉底却不那么简单肤浅地理解和指导自己言行的。

(13)、贝贝:爸爸,你说的贝贝2好像不是我自己,而是爸爸妈妈和老师,你们之间有时候还是矛盾的。

(14)、雕塑“驴背诗思”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时的贺礼 

(15)、苏格拉底:那么,因为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在人类当中就不可能存在智者了?

(16)、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柏拉图的老师。不过,他教育学生的方式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与人对话。

(17)、苏格拉底生前经常和人辩论。在辩论中,他也常常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或者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使人产生新的思想。

(18)、每周六周日的下午,李云朋老师将带你了解家庭的动力、规则、冲突、权利之争、沟通、角色和期待、边界等等话题,让你有机会更深入通过了解家庭来探索自我,并改善自己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其它关系,觉察是改变的开始,我们期待你参与周六周日的女性成长小组。

(19)、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20)、“不要觉得孩子年纪小,他们对事物有近乎出于天才的见地。”

5、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经典故事

(1)、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后来者们正是通过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提问”见识了哲学大师版本的认知性好奇。

(2)、欧西德莫斯:(目前)我大致上同意这个结论。

(3)、圣经中的末日审判,好莱坞电影中的“末世场景”,基本对应的就是这个对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终极思考。这一点是理解西方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一个逻辑起点。 

(4)、亲密关系主题:出轨 离婚 婚姻 家庭 爱情小三 失恋 婚外情 情感修复

(5)、这两种人看似矛盾,实际上都是被外物所奴役。他们并没有真正地问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6)、又有一天,柏拉图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7)、失恋者:那我为她的投入的感情不就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8)、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9)、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10)、(2)要引导学生运用“苏格拉底法”进行探究学习

(11)、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好放在屋子里做圣诞树,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12)、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压力,鲁绍臣提醒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内心感受。

(13)、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鲁绍臣看来,这些命题不是“鸡汤”,而是关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里面充满了哲学智慧。

(14)、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15)、 学生咨询:高考 亲子 上课溜号走神 在学校没有朋友–孤独 儿童沙盘游戏。

(16)、柏拉图说:“我摘下了它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虽然,之后我又看见了很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我摘的这朵是最美的。”苏格拉底最后对他说:“这就是幸福。”

(17)、以汽车为例,关于怎么造汽车的知识,关于福特流水线式的生产制造流程的知识,都属于世界3的对象。对了,还有物理、化学、机械的知识,也都是世界3的对象。

(18)、苏:又如一个孩子需要服药而不肯服。父亲就骗他,把药当做饭给他吃了。而由于用了这欺骗的方法竟使孩子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19)、到了青黄不接的少年转青年的阶段,经了些世事,受了些挫折,头脑中的问题一天比一天多,开始质疑友情,怀疑爱情,抨击权力,憎恶金钱,痛恨战争。

(20)、苏格拉底:请告诉我,你认为一名智者是凭借他所知道的东西而变得更智慧,还是凭借他所不知道的东西而变得更智慧?

(1)、你先说说,哪些现象属于“学习”?然后,试着用归纳法归纳提出一个你自己的“学习”概念?

(2)、生命教育是哲学里最重要的一堂课。那些在生命活动中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也有相当的哲学素养。

(3)、我其实是相信信仰、思想的力量的。我想,这也是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信仰吧。 

(4)、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5)、柏拉图:教育就是“训练”,就是使心灵“转向”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苏格拉底与学生的故事的启示10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