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美文网为您提供经典美文、爱情文章、优美散文、短篇小说、心情日记等在线阅读欣赏

精选道德经81全文及译文下载141句

[db:分类] 二七美文网 0℃

道德经81全文及译文

1、道德经81全文及译文pdf

(1)、他们难以被形容,所以只能这样牵强地对其进行描述:他们办事反复斟酌,就像寒冬要赤足

(2)、怨。解决难题要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开始,成就伟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因为天下的难

(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4)、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更次的统治者,百姓惧怕他;最次的统治者,百姓蔑视他。正是因为统治者本身无诚信可

(7)、(解释)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8)、知晓自然的和谐之气,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人们知道了永恒不变之道,就有可能达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们却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机,认为这是可以达到长生目的的;然后,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心愿而役使精气,认为这样可以变得更强大。

(9)、(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洼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贵以*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这不是以*为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就没有荣誉,不想做高贵的美玉,要做坚硬的基石。

(10)、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1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2)、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人之先。

(1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

(14)、贵,但在战场上却以右边为贵。兵器是不吉利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摆弄的东西,只有在不

(15)、不符合道,连怀胎的母马也会用于战场。最大的灾祸是不知满足,最大的危机是贪得无厌。

(16)、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17)、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18)、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

(19)、《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20)、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道德经81全文及译文下载

(1)、在当今的社会上,压力在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但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场所特别少,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指引灵魂的灯塔——《道德经》。道德经全文5162字,建议每天诵读2-5章。

(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

(3)、天地长久亘古不变。它们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原因在于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这样持久。因此圣人遇事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反而能够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全。这不正因为圣人无私吗?所以,无私反而成就了他们的功业。

(4)、(对应通行本第九章)注:装的过满而溢出,不如适可而止。汇聚成一群,必不能长期保持。满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长久守护,富贵而骄傲,自己引来祸患。功德圆满而不执着,才是天道。

(5)、使万物得以成长成熟。因此天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重视“德”的。“道”被尊

(6)、对应。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

(7)、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8)、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9)、“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无积”指的是没有必要为自己打算。“为人”与“为己”相对,以他人为目的,为了整个人类的普遍幸福与自由,而这正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与人”和“与己”相对,指的是参与繁个人类社会的活动,从事以实现整个人类的利益为目的的活动。这句话意思是说,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给予了别人却换来了自己内心的充实,自己难道不是变得更富确和充足了吗?

(10)、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1)、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会把灾祸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

(1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受宠惊喜而受辱慌恐,这是把灾祸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做受到宠辱好像受到惊吓呢?因为人们把受宠看得很尊贵,把受辱看得很卑贱。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失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会把灾祸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呢?我之所以有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灾祸呢?所以只有那些看重自身的人,才会看重天下人的生命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那些爱惜自身的人,才会爱惜天下人的生命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14)、(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15)、国互相望得见,鸡狗之声互相听得到,而人们直到老死也不往来。

(16)、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17)、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8)、(解释) 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19)、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

(20)、(解释)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

3、道德经81全文及译文阅读

(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3)、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译文:规律的作用是那样的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万物依靠它才能生存,而它从不拒绝万

(5)、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

(6)、“生命之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不仅重要,而且你每一段生命历程总能跟它碰撞出新的东西。

(7)、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8)、圣人由“天之道”,及于“人之道”。既然“天之道,利而不害”,“不害”万物,那么,“人之道”,就不应该“不害”万民,这里的不害,就是争利,也就是“为而不争。”因此,下句便是“人之道,为而不争。”

(9)、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没有比节制收敛更好的。所谓机制收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道德的极限;没人知晓道德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

(10)、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

(11)、堵塞自己的口耳,关闭自己的眼鼻,不去受道听途说的干扰;解除自己的棱角,排除纷杂的头绪,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光相和谐,与大地尘土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一而不强调自我的存在,这可以叫做与玄妙的的天道同一。

(12)、译文:是身体和灵魂合为一体,能够做到不相分离吗?专一精神以达到一种柔弱状态,能够

(13)、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

(1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5)、译文: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

(16)、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7)、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18)、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

(19)、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20)、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4、道德经81全文及译文官方

(1)、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

(2)、道是什么?写这个字,先写“首”,接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或者说思想、智慧。走之是行为。这个字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标志。

(3)、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

(4)、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5)、(解释)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6)、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7)、(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门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8)、了。所以圣人做任何事情,总是要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主观想法而去顺乎自

(9)、物不同。如果像个什么具体东西,它早就变得微小了。我有三条原则,我掌握着它们并保持

(10)、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明白易懂的道

(11)、(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12)、里;用这种意识来整顿国家,美德就会遍及全国;用这种意识来治理天下,美德就会普及天

(13)、(对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注:善为而无为,善事而无事,五蕴浮云空过。(圣人)将成大事从小处做起,将成难事从易处做起,对待简单的像对待难的一样不敷衍,谨慎行事,因此没有难事。

(14)、译文:假如国家的政治措施符合道的规范,连战马也会卸鞍而用来耕田了;国家的政治措施

(15)、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16)、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17)、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

(18)、译文:清净无为才合乎自然法则。所以说狂风刮不了整整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

(19)、才会去这样做。因此圣人帮助了万物而不凭仗它们,居功而不自傲,并且他也不愿张扬自己

(20)、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于终篇复言之。

5、道德经81全文及译文读诵

(1)、老子简介:老子(约前580一前500),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博学多才。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请教过礼方面的问题。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老子》。老子不满现实,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其理想的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后被庄子继承发扬,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2)、所以,圣人与道合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3)、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

(4)、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5)、为政者处事宽和,人民就会变得淳厚、朴实。为政者政策苛刻,人民反而会变得狡诈。灾祸啊,幸福就紧跟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呢?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正确会变为邪恶,善良会变为凶狠。人们迷惑于偏见,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端正自身却不为难别人,刚正不阿却不伤害别人,坚持正道却不强人所为,成就辉煌又不自我炫耀。

(6)、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解释)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了巧和利,盗贼就能自然消灭。这三条作为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朴素,减少私欲。

(8)、兵器是不祥之物,人们都很厌恶它,所以有道之人不去使用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贵,但在战场上却以右边为贵。兵器是不吉利的器物,不是君子应该摆弄的东西,只有在不得已时才去动用它,平时最好漠然处之。征战获胜了也不应去庆贺,如果去庆贺,这等于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吉庆事以左边为尊贵,凶丧事以右边为尊贵。打仗时副将居于左侧,主将居于右侧,这是说要用办理丧事的悼念心情去处理战争的事务。战争死人众多,要带着沉痛的心情参战,战胜了也要用办理葬事的礼节去处置它的后事。

(9)、(解释)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10)、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11)、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

(1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3)、(解释)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14)、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5)、《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16)、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17)、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18)、踮起脚跟想比别人站得高一些的人,但难以站稳;迈开大步想走得快一些的人,但走不长远;自我显示的人,难以得到关注;自以为是的人,即使有了长处也难以被人认可;自我炫耀的人,最终也会是劳而无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成为百姓所拥戴的领袖。用道去审视这些行为,可以说它们都像剩饭一样,令人厌恶。所以懂得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事的。

(19)、(解释)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20)、样,而是剥夺不足的去供奉给有余的。谁能够把富余的东西奉献给天下人?只有懂得道的人

(1)、(对应通行本第四十一章)注:大根利器的人修道,一听就信、能勤勉于行道中。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听见又好像没听到(多闻不信记得少,修行更少)。小根听人说道,大笑而去,这些人不笑话,你说的就是不是道了(因为他们只对外道感兴趣)。

(2)、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不足时拉一拉。

(3)、译文: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价值;抟揉

(4)、老子言论是有宗旨的,做任何事情也是有根据的。不知道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有宗旨有根据,所以就不知道老子说的“道”。因此我们现时代人应该细读理解《道德经》,应该熟知老子的谆教!

(5)、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7)、(1)”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均作”注”,读作”主”。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

(8)、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9)、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10)、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2)、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13)、(解释) 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14)、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

(15)、的东西,他们不看重一般人所贪求的货物;圣人学习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接受的,并以此来

(16)、而自动到来,胸怀坦荡而善于谋划。天就一张广大无边的网一样,看似稀疏却从不会有所遗

(17)、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8)、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19)、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其中,长寿的约占十分之短命的约占十分之三;为了生存而劳碌奔忙,结果反而加速死亡的也约占十分之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太过分地去追求保养生命的物质条件,结果适得其反。听别人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受到兕牛和猛虎的侵害,在战争中也会免遭杀伤。因为兕牛找不到用角去触他的地方,猛虎也寻不到用爪子去抓他的机会,兵器又无法去刺向他。以上这些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没有进入这些可以致死的境地。

(20)、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 

(1)、善于行走的,不留印迹;善于言谈的,没有语病;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善于锁门的,不用关楗也能牢不可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坚不可解。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教诲救人,所以没有被弃绝的人;总是善于关爱运用万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些做法可以说是明智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衬托。不尊重他们的老师,不珍爱他们的衬托,即使是聪明的人这样做也是糊涂到家了。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

(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4)、知道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保持着柔弱的品性,而安于卑下的地位,却不背弃高尚的品德,就能恢复到无求无欲的最初状态。知道什么是显赫,却安于被埋没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楷模。甘做天下的楷模,言行就不会出现差错,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屈辱的地位,甘做天下的幽谷。甘做天下的幽谷,高尚品德就会永远保持完美,就能够同“道”保持一致。普遍规律会分别变为万物各自的本性,圣人由于顺应了万物各自的本性去进行治理而成为它们的主宰。所以说高明的治理是不会伤害万物本性的。

(5)、“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全章的总结,也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结。在老子看来,人类就像是浩瀚大海里的游鱼一样,成群结队,但是每一个个体又有差异。在这个浩瀚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要成长、衰老和消亡,也都无一例外地喜欢生而厌恶死,这是因为生是幸福的,人生在世,既可以抬头观望天上的星星,又可以低头俯看草叶上的露珠。世界上的美丽事物是天地赠予我们的礼物,这些事物可以让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它们的美好而不要求回报,更不用说去伤害我们了。圣人也是如此,他们只默默地奉献而不要求我们的回报,没有欲望,也不妄为。圣人表面上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其实他们的境界是高深而幽远的,常人又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6)、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7)、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8)、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

(9)、《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10)、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

(11)、百姓难以管理,原因在于他们知道得太多。所以说用智慧治国提倡计谋巧诈,是国家的不

(12)、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

(13)、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14)、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姗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5)、译文:要想缩小它,必须暂时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暂时加强它;要想废除它,必须先

(16)、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17)、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价值。所以说器物给人带来了便利,而器物的价值

(18)、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把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就是事物最本质的大道理。生活中最简单的实例像复杂生命遗传系统,就是有DNA双链四个碱基两两配对控制的,从而指挥着无数的蛋白质合成,最后形成复杂的生命体。

(19)、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20)、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道德经81全文及译文下载14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