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全文及白话翻译
1、孟子全文及白话翻译及注释
(1)、孟子在这里所阐述的外交策略并不深奥,其中大国、小国的做法,在后世乃至于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意义的。
(2)、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3)、 孟子蔑视权威,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说明对孟母搬到学校附近的行为不满。
(4)、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5)、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6)、 名贤集 格言联璧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7)、原文赏析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
(8)、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9)、荀子要人自己反省当下的自己,作为修身之道。要就别人对我的是非毁誉,做修身工夫。即是说要懂得就别人的善恶来反省自己。现代都市人非常重视别人的毁誉,这就是好名的根源。我们又是否能以荀子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毁誉呢?
(10)、齐国人准备攻取燕,诸侯救援的计划。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攻打我的,如何对待他?孟子回答”:“我听说以七十里统治天下的人,汤是一样的。没有听说过用千里害怕别人的东西。书上说:‘商汤征伐,从葛开始。’天下信的,向东征伐,西夷怨恨,向南征讨,北狄怨恨。
(11)、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对每个人都一一去让他喜欢,时间也就太不够用了。”
(12)、扩展资料: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13)、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14)、第一部分(第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15)、陈时政疏 论积贮疏 三代因革论 谭子化书
(16)、这里的天命不一定作神秘化的理解,而就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趋势。
(17)、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8)、《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有关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他们的政治活动,是儒家基本经典,影响极大。从宋代开始,《孟子》还从子书上升为十三经之一。《孟子译注》由著名语言学家、古籍整理专家杨伯峻先生撰写。该书将《孟子》七篇分作十四卷,对《孟子》的疑难字词、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作了详细的注解和考证,并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书末附有《孟子词典》,与译注部分相辅相成。该书是杨伯峻先生的力作,著述方式和行文风格与其姊妹篇《论语译注》非常接近,全书注释准确,译文平实流畅、脍炙人口,不但能帮助一般读者读懂《孟子》一书,还能给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是当代最好的《孟子》读本之一。
(19)、适逢百姓有遇鬼的情况,就写作此篇《原鬼》。
(20)、原文:离娄下·第十九章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2、孟子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3)、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4)、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5)、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6)、《诗》曰:“噏噏③呰呰④,亦孔⑤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7)、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⑤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8)、看见别人善的行为,一定会认为这个善行值得修养而把这善行自我保存起来。看见不善的行为,一定会心怀忧惧地自我反省。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1)、告子说:“他年纪大我就尊敬他,尊敬长者之心不是我所固有;这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认为它是白的,这是因为外物的白被我认识的缘故,所以说是外在的东西。”
(12)、而对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读法,是哲学的读法。这里所说的哲学,并非现代学科体系中定义的哲学,而是回到“哲学”一词的原意,即爱智慧。为什么要爱智慧呢?因为要认识你自己。因此,所谓哲学的读法,就不同于之前提到过的西学的读法,它既牵扯到对孟子的理解,进而涉及对当时社会文化整体的理解,更关乎我们对于生命的体会,如何用一己之生命经验印证过往,也借往圣前贤之生命扩充自我。
(13)、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
(14)、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15)、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
(16)、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17)、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18)、所以,正当地指出我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正当地指出我对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盗贼。
(19)、孟子说:“您是顺着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还是毁伤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如果要毁伤柜柳树的本性而后制成杯盘,那不也要毁伤人的本性然后纳之于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您这种学说吧!”
(20)、《孟子读法》的书名,是临近完稿时才确定下来的,它袭自清人王又朴的同名著作。此书我不曾得见,但通过比他略晚一些的周人麒《孟子读法附记》的大量引用,可略窥其端倪,大抵是通过圈点、评注的方式将义理融于文法,侧重修辞分析和鉴赏,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常说的文本细读。此种延续桐城义法的赏析类解孟之作,民初之后还有不少,如何漱霜《孟子文法研究》,又如高步瀛集解、吴闿生评点的《孟子文法读本》等。我个人对用赏析法解读经典的做法略有保留,故于以上著作均未深入钻研,在文法方面主要参考的,还只是姚永概的《孟子讲义》。
3、孟子全文译文
(1)、《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孟子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2)、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必以自恶也。
(3)、我说:有形有声者,如土石风霆人兽这些。反之,无形无声者,如鬼神这般。不能有形有声,也不能无形无声,可归为物怪。它对人的影响也有不同,有的与人为祸,有的与人为福,有的不能为祸造福。
(4)、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5)、(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桥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车的桥修好,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
(6)、《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7)、《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8)、《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原文及其翻译
(9)、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10)、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11)、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12)、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而受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举荐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士兵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
(13)、人类没有区分好差也,犹水没有点东西。”告子说:“人类是湍急的河水,东侧上打开一个端口出去向东,西侧的西流上打开一个端口。
(14)、“变今之俗”四字,是孟子一生志向。《孟子》一书,成于战国,位列诸子,曾经是每个识字中国人的必读书,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本书从训诂、修辞和义理三个角度逐节解读《孟子》全本,探寻其雄阔简劲的文章笔法,感受其博而能约的历史眼光,体贴其明德新民的微言大义,从而认识古典和当下的交互,体会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感受学问与生活的融合。
(15)、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16)、释义: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17)、至于字句方面,现代以来《孟子》的白话翻译类著作源源不断,但一方面,现代汉语与古典文言之间,实难做到观念义理上的一一对应;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白话翻译,也无助于我们深切体会汉语之美。因此,本书除略微繁难处,一般易查询且无分歧的字句与拼读不再做逐字逐句的重复性注释,读者如限于程度,可在杨伯峻、杨逢彬叔侄先后的两部译注中任择一部,作为辅助阅读。
(18)、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以防他学坏。
(19)、《学弈》故事讲述的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
(20)、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4、孟子全文和翻译
(1)、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2)、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3)、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孟子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6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