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最著名的十首诗
1、李白最出名的5首诗
(1)、其实,不只是老武汉人会这样,如果有人来你的家乡去一个你很熟悉的景点旅游,你也会感到不可思议。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4)、比如他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回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战,何如随建威。”整首诗读来让人激情澎湃,确非闺怨情事之哀婉所能比。
(5)、译文: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6)、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7)、《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读者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就中诗律杜陵豪)
(8)、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9)、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传说中的黄鹤和黄鹤楼到哪里去了呢?眼前只剩下供游人凭吊的遗址。这是根据传说故事和黄鹤楼几次被毁的情形而抒发的感叹,这其实也是对革命前途的担忧,以此暗示大革命将会如眼前的景物一样可能毁于一旦。“把酒酹(lèi)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滔滔江水,祭酒立誓,心潮激荡。诗人的心情由沉重担忧而变得悲壮、豪迈,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绝不会因革命处于低潮而退缩,他发誓要扭转局面,抗争到底,欲与天公比高!
(10)、打油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据说来自唐人张打油。这些诗作不求对仗平仄,但求出语俚俗,小巧有趣,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11)、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履空山。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持归包裹蔽席毡,夜穿茆屋光射天。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12)、传说在崔颢写下有名的黄鹤楼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
(13)、待到芙蓉绽放、莲叶田田,就彻底进入了盛夏,我们到时候见!
(14)、苏东坡云:”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也“。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令这种诗体在他的手里达到了唐律的巅峰。
(15)、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代:元稹
(16)、刚才说过,崔颢黄鹤楼不是标准七律,李白这首也不是标准的七律,其中(去)(宫)、{代}{山}两处失黏,是折腰体七律。
(17)、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出自唐代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
(18)、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19)、现在选了两首极著名的七言律诗。作者崔颢和李白是同时人。崔颢登武昌黄鹤楼,题了一首诗,写景抒情,当时被认为是杰作。据说李白也上黄鹤楼游览,看见崔颢的诗,就不敢题诗,只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到南京,游凤凰台,才做了一首诗,显然是有意和崔颢竞赛。从此之后,历代欣赏唐诗的人,都喜欢把这两首诗来评比。议论纷纷,各有看法。现在我们也来欣赏这两首诗,把前人各种评论介绍一下,然后谈谈我的意见。
(20)、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种意气风发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在这首诗里,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2、崔颢最著名的十首诗
(1)、《江夏县志》所引的《报应录》有个这样的说法。据它所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lánlǚ)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2)、由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李白此诗,从思想内容、章法、句法来看,是胜过崔颢的。然而李白有摹仿崔诗的痕迹,也无可讳言。这决不是象沈德潜所说的“偶然相似”,我们只能评之为“青出于蓝”。方虚谷以为这两首诗“未易甲乙”,刘后村以李诗为崔诗的“敌手”,都不失为持平之论。金圣叹、吴昌祺不从全诗看,只拈取起句以定高下,从而过分贬低了李白,这就未免有些偏见。
(3)、原诗第一句的“白云”和第三句的“黄鹤”是虚用,实质上代替了一个“仙”字。第二句的“黄鹤”和第四句的“白云”是实用,表示眼前的景物。经过这样一分析,谁都可以承认原作应该是“乘白云去”,而金圣叹却说:“白云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见悠悠,世岂有千载白云耶?”这话已近于无赖。依照他的观念,昔人既己乘白云而去,今天的黄鹤楼头就不该再有白云了。文学语言有虚用实用之别,圣叹似乎没有了解。
(4)、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李白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5)、(大诗兄评)大诗兄是有多喜欢这首词啊,以至于模仿当代著名诗人余秀华的风格,擅自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是这样的:
(6)、=============================
(7)、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杜甫的《登高》: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历来杜甫的《登高》,是公认的古今第一七律。
(8)、这是一首跟崔颢的《黄鹤楼》感情基调不太一样的诗,但李白的较量并没有到此结束。他觉得自己没办法在黄鹤楼上写下一首与崔颢一样的诗,那就跑去金陵(今江苏南京)找个地方写首更厉害的诗吧!
(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老朋友在阳春三月的时候辞别我和黄鹤楼,乘着帆船准备去往江苏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还可能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诗人曾与孟浩然多次来此游玩,此楼留有两人许多的美好回忆。因而一提起黄鹤楼,诗情就忍不住散发出来。又或许是因为黄鹤楼有一个关于仙人乘鹤归去的传说,在李白眼里,孟浩然这次南下,就和仙人乘鹤归去一样洒脱。而“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于此,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10)、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11)、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2)、黄鹤楼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记载。《齐谐志》说:黄鹤楼在黄鹤山上。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山,因此山名黄鹤。后人在山上造一座楼,即名为黄鹤楼。《述异记》说:荀环爱好道家修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望见空中有仙人乘鹤而下。仙人和他一同饮酒,饮毕即骑鹤腾空而去。唐代的《鄂州图经》说:费文祎登仙之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山上休息。总之,都是道家的仙话。有仙人骑黄鹤,在此山上出现,然后把山名叫做黄鹤山。有了黄鹤山,然后有黄鹤楼。或者是先有山名,然后有传说。为了附会传说,才造起一座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大多如此。但黄鹤是人名,却毫无根据,这个注是胡说。
(13)、据说欧阳修到一家新开张的酒家吃完饭后,店主询问菜的味道如何。欧阳修于是用猜谜和谐音的手法题写了这首打油诗,巧妙地道出了“缺滋少味”:
(14)、此诗接连三联都用“楼”与“水”,而彼此都没有呼应作用,手法还不如崔颢严密。而金圣叹却大为称赞,评云:“一时奇兴既发,妙笔又能相赴。”由此可见圣叹评诗,全靠一时发其“奇兴”,说到那里是那里,心中本无原则。他的《选批唐才子诗》,尽管有不少极好的解释,但前后自相矛盾处也很多。
(1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6)、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17)、杜甫写大气象出神入化,《登楼》中仅“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即可照耀万古。
(18)、(大诗兄评)整首词,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但是,就冲着“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一句,这首词必须入选。
(19)、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0)、此诗乃是刘禹锡最杰出的诗作,后人评价到: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3、柳宗元最美十首诗
(1)、眼前的景就像是你过腻了的生活,你已经懒得去翻它了。但是新的地方不一样啊,它就像是人生中未知的部分,是你想寻觅的新生活,即便这个新的生活可能也是差强人意的,但你还是不停的去寻找。
(2)、大诗兄读大学的时候,听过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的演讲,他推荐了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幅抽象画,就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布上各种红红绿绿的小点点,看不出樱桃、芭蕉的模样,但是懵懂的我觉得:把这首诗画出来,就应该是这样滴……丰子恺也画过同样主题的画,可见大家是有多喜欢。
(3)、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4)、《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5)、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6)、(大诗兄评)夏天终于要到来,荷花与莲叶是它的邀请函。乘着天气还不算太热,我们去公园里看卷卷的小荷叶,尖尖的荷花苞,还有飞舞的红蜻蜓。
(7)、对现代人来说,崔颢的《黄鹤楼》比杜甫的登高更为普及,我们从小读到的第一首七言律几乎都是这首《黄鹤楼》,不过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不是标准的七言律。
(8)、那么又有哪些古人曾驻足黄鹤楼,在此留下情思呢?
(9)、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似是写景,其实景中含情。朋友乘坐的船,船帆已经遥远的快要看不见了,李白还是站在长江边上久久地注视,由此可见诗人对朋友饱含的深情。
(11)、当然,唐代还有很多留诗黄鹤楼的诗人,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毕竟很多诗人都没法跟上面几位大神相比。
(12)、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十三》里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也就是这个意思。
(13)、虽然崔颢早期“多写闺情”,但是他后期诗作的风格却变得雄浑奔放。这与其去过边塞之地有关。《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幡说崔颢是“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14)、(大诗兄评)天平山,在苏州。长江中下游的田园乡野,经常能看到野生的楝树。初夏时分,它们绽放出一簇簇淡紫色的细花。古人总结出“二十四番花信风”,其中就有楝(liàn)花,它是谷雨节气的最后一种“花信风”。楝花开毕,大江南北果断入夏,千百年如此。
(15)、张世炜说,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第一来,这和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的旗亭赛诗有什么区别呢?
(16)、相较于前四句的出其不意,后四句倒是中规中矩了不少。这四句实写诗人自己在楼中的所见所感,写他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整体看来,诗人这是先放后收。在前四句寻求创新,在后四句则是回到了正轨上。倘若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看似是被分成了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17)、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是难得的佳作,《鹦鹉洲》和《龙池篇》都略微逊色一些。
(18)、这首诗当真了不得。岳阳楼有《岳阳楼记》给它作宣传,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自然也有,那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19)、《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寓所西阁夜中所作。《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20)、后人评价杜甫最得诗人之体,此言甚善。杜甫的《秋兴》八首,是七律的完美体现,尤其第一首更是广为流传。
4、王昌龄害死了孟浩然
(1)、杜甫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甚为推崇,在多首杰出的诗作中都提到过诸葛亮。不过对于诸葛亮的描写及评价最为全面深刻的,莫过于这首《蜀相》。
(2)、《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本诗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律诗,但它却被后人尊为唐人七律之首。《黄鹤楼》能成为千古绝唱,说明律诗气势、意境更为重要。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称七律第一!李白所赞叹的珍品)
(3)、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人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4)、(大诗兄评)初夏时令,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这个“梅子”。梅子是果梅的果实,它跟冬末春初开放的观赏梅花是近亲。古诗里经常会出现“青梅竹马”的词句,青梅就是梅子还没有成熟的样子。上海世纪公园里有一处梅花区,这个时节,金黄色的梅子一定落得满地都是,惹人喜爱。
(5)、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6)、当然,要说最有名气的一首,那就是曾让李白搁笔(不敢题诗)的那首崔颢的《黄鹤楼》!
(7)、在黄鹤楼以东132米处,有一座“搁笔亭”。亭名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崔颢,河南开封人士,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中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那么,崔颢究竟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居然能让说出“我本楚狂人”这样豪情壮语的“诗仙”李白搁笔?
(8)、这首诗和崔颢《黄鹤楼》非常相似,同样是三个相同的意象连珠而发,一首写3个黄鹤,一首写3个鹦鹉。同样是上半首古体,下半首律体。
(9)、译文: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想家乡峨眉。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人万里相随。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人。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10)、崔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旅客游子的多愁。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他的愁属于那一类型?这里就需要先明白“浮云”、“太阳”和”长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文学上的比喻意义。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二句,这是“浮云蔽日”被诗人用作比喻的开始。《陆贾新语》有一句“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日月”。这是把浮云比为奸邪之臣,把日月比为贤能之臣。此外,太阳又是帝王的象征。《诗经》里就有“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就是人民把太阳来代表君王的。因此,“浮云蔽日”有时也用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世说新语》里记了一个故事:晋明帝司马绍小时,他父亲元帝司马睿问他“还是长安近呢,还是太阳近?”这位皇太子回说:“太阳近。”皇帝问是什么理由。他说:“现在我抬眼只见太阳,不见长安。”原来他的所谓太阳,指的是皇帝,他的父亲。从这个故事开始,“日”与“长安”又发生了关系。李白这两句诗,是以这些传统比喻为基础的。“浮云蔽日”是指高力士、杨国忠等人蒙蔽明皇。“长安不见”是用以表示自己不能留在皇城。这样讲明白了,我们就可知李白的愁是放臣逐客的愁,是屈原式的政治性的愁。
(11)、这两首诗,在文学批评家中间引起了优劣论。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搂》为第一。”(《沧浪诗话》)刘克庄说:“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后村诗话》”)方回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这是宋元人的意见。顾璘评《黄鹤楼》诗曰:“一气浑成,太白所以见屈。”(《唐音》)王世懋以为李白不及崔颢。他的理由是:二诗虽然同用“使人愁”,但崔颢用得恰当,李白用得不恰当。因为崔颢本来不愁,看到江上烟渡,才感到乡愁。这个“使”字是起作用的。李白是失宠之臣,肚子里早已装满愁绪,并非因登凤凰台才开始感到愁,他这个“使”字是用得不符合思想情绪的现实的。(见《蓺圃撷馀》)徐献忠评曰:“崔颢风格奇俊,大有佳篇。太白虽极推《黄鹤楼》,未足列于上驷。”(《唐音癸签》引)这都是明代人的意见。吴昌祺批李白诗道:“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后村以为崔颢敌手,愚哉。一结自佳,后人毁誉,皆多事也。”(《删订唐诗解》)这意思是说李诗起句不及崔诗,故没有与崔诗“比肩”的资格。但又暗暗地针对王世懋说,结句是好。金圣叹对李白此诗,大肆冷嘲。他说:“然则先生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步。何必如后世细琐文人,必欲沾沾不舍,而甘于出此哉。”这是干脆说李白当时应该藏拙,不必作此诗出丑。沈德潜评崔诗云:“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这一评语是恭维得很高的。他又评李白诗云:“从心所造,偶然相似。必谓摹仿司勋,恐属未然。”这是为李白辩解,说他不是摹仿崔颢,而是偶然相似。以上是清代人的意见。此外肯定还有许多评论,不想再费时间去收集了。
(12)、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崔颢《黄鹤楼》和李白《鹦鹉洲》是《龙池篇》的翻版,都是半古半律的“七律”。
(1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如数家珍、历历在目,这是初夏时节的田园梦。
(14)、通篇写雪,但不见一个“雪”字,然而雪的形神跃然,尤其是最后一个”肿”字非常传神。
(15)、邢昉觉崔颢黄鹤楼是歌行体的写法,以律诗的形式表达更入神妙之境界,而沈佺期的《古意》还是有些雕琢之感。
(16)、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所以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就把黄鹤楼建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17)、(宋)苏轼《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18)、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19)、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0)、崔颢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律诗的一半,馀意便不免局促,只好以“睛川春草”两句过渡到下文的感慨。李诗则平列两联,上联言吴晋故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则言当前风景依然是三山二水,从这一对照中,流露了抚今悼古之情,而且也恰好阐发了起句的意境。
5、岑参最著名的三首诗
(1)、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2)、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3)、第一句谜底为“无檐”,即无盐;第二句“无算”即无蒜;
(4)、沈佺期与宋之问合称为”沈宋”,他们二人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于格律诗规则的奠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就是在他们的时期,格律诗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之中。元稹曾经评价沈宋说:
(5)、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6)、此词写于1927年春天,这一年将迎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结果。此前,中共d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不但主张“要缓和反蒋”,还反过来压制工农运动,拒不接受毛泽东和其他许多同志的正确主张。这样的决策给我d带来严重危机,革命事业也因之受到重创。毛泽东此时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附近就是黄鹤楼旧址。烦闷之际,他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作词以抒怀。
(7)、崔颢这首诗有不同的文本。第一句“昔人已乘白云去”,近代的版本都是“昔人已乘黄鹤去”。唐代三个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宋代的《唐诗纪事》、《三体唐诗》,元代的选集《唐音》,都是“白云”,而元代另一个选集《唐诗鼓吹》却开始改为“黄鹤”了。从此以后。从明代的《唐诗品汇》、《唐诗解》直到清代的《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等,都是“黄鹤”了。由此看来,似乎在金元之间,有人把“白云”改作“黄鹋”,使它和下句的关系扣紧些。但是晚唐的选本《又玄集》在诗题下加了一个注:“黄鹤乃人名也。”这个注非常奇怪,好象已知道有人改作“黄鹤”,因此注明黄鹤是人名,以证其误。这样看来,又仿佛唐代末年已经有改作“黄鹤”的写本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又玄集》,是从日本传回来。一九五九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据日本刻本影印,未必是原本式样。这个注可能是后人所加,而不是此书编者韦庄的原注。《唐诗解》的著者唐汝询在此句下注道:“黄鹤,诸本多作白云,非。”他所谓诸本,是他所见同时代流行的版本。他没有查考一下唐宋旧本,不知道当时的诸本,都作“白云”。他武断地肯定了黄鹤,使以后清代诸家都跟着他错了。此外,“春草萋萋”,唐宋许多选本均同,只有《国秀集》作“春草青青”。从《唐诗鼓吹》开始,所有的版本都改作“芳草萋萋”了。可见这个字也是金元时代人所改。现在我们根据唐宋旧本抄录。
(8)、不是的,是因为黄鹤楼离他们太近了,就像一棵近在门前的树,你会去仔细观看吗?更何况这棵树还要花钱观看。
(9)、徐九经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曾作为戏剧、影视等很多文艺作品的主人公,为后人广为传颂。这首打油诗既表现了他的执政理念,同时也是他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
(10)、听到解缙随口吟出的打油诗,大家笑得更欢了。
(11)、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12)、这只是一个供人娱乐之用的传说。事实是,黄鹤楼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13)、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4)、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15)、(大诗兄评)继续梅雨季。“‘梅子黄时日日晴’?上一首《约客》不是说‘黄梅时节家家雨’嘛?”这怎么解释?“呃,看这首诗的样子,大概是快出梅了……”小孩子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接受考验吧。答案,后文揭晓。
(16)、这首诗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其他作品相比,也是杜诗中一流的佳作。因此清代杨论推崇《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17)、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18)、《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擅长律诗,这首《锦瑟》是他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然而华美的词藻,精工的对仗,含蓄的用典,幽远的意境,巧夺天工的境界,可谓匪夷所思!这是一首只看文字便可产生无限美感和联想的绝唱。(唐朝“三李”之一的代表作,不可低估)
(19)、(唐)李白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20)、据一些典籍记载,一个是说崔颢早期作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另一个是说崔颢“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作诗流于浮艳,固然不好,但我们不能只看他早期的作品,还应看他的后期作品,看他有没有变化。再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崔颢只是喜欢美女,那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崔颢真的是始乱终弃,那么也是一个品性恶劣之人。
(1)、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代:元稹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但故人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黄鹤也没有再回来,千百年来,只能看见悠悠白云在黄鹤楼顶上飘荡。
(3)、虽说李白游赏完黄鹤楼,诗兴大发之际看见了崔颢题于黄鹤楼上的这首《黄鹤楼》,并感慨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这个满怀才思的男人并不甘心就此罢休,于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来了。
(4)、因此,我们在评判一个诗人时,应该联系整体来看,而不应只着眼于局部。
(5)、李白是最有天才的唐代诗人,具有仙人的气质。李白写任何形式的诗歌,都可自成一派,达到高水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可谓李白七律的巅峰。
(6)、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7)、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8)、诗佛王维向往并践行与世无争、恬淡自乐的自然田园生活。这首《积雨辋川庄作》是其七律作品的最高峰。
(9)、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因而被人们推崇为写黄鹤楼诗的绝唱。
(10)、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11)、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12)、杜甫经历安史之乱的悲惨景象,对国家和人民寄予了深沉的关怀。《阁夜》气象宏大,基调苍凉,最能反映杜甫的风格。
(13)、那么,在这场较量中,到底是崔颢赢,还是李白赢呢?没有确定答案。崔颢的《黄鹤楼》固然是经典传世之作,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赖。两人实属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14)、人传此诗是拟《黄鹤楼》诗。设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盖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今先生岂欲避其形迹,乃将“去”、“空”缩入一句。既是两句缩入一句,势必句上别添闲句,因而起云:“凤凰台上凤凰游”,此于诗家赋、比、兴三者,竟属何体哉?
(15)、熟悉李白与崔颢的朋友都知道,李白最早与崔颢较劲时,创作的并不是《登金陵凤凰台》,而是《鹦鹉洲》:
(16)、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
(17)、崔颢,不知其字。汴州(今开封)人。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登进士第,累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公元七五四年)卒。《河岳英灵集》说:“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鲍照、江淹,须有惭色。”崔颢的诗,现在只存数十首,并没有浮艳轻薄之作,可能已删除了少年之作。《唐诗纪事》说他“有文无行”,似乎他的品德很坏,但到底如何“无行”却不见于唐宋人记载。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才有具体的记载,说他“行履稍劣,好蒲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原来只是爱赌钱、喝酒、好色而已。说他“行履稍劣”也还公平,说他“有文无行”恐怕太重了。
(18)、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以画出来的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piánxiān)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多年,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天空落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hú)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19)、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0)、布衣诗人邢昉不同意胡应麟的观点,他说沈佺期以唐朝律体写六朝乐府,无可指摘。你批评人家”结句几成蛇足“的观点我不同意:
(1)、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不仅仅是唐朝七律第一。
(2)、李白的诗,绝大多数也是这样的风格,所以他登上黄鹤楼,看到壁上诗牌上崔颢这首诗,感到自己不易超过,就不敢动笔。但是他还写了一首《鹦鹉洲》,其实可以说是《黄鹤楼》的改名,却写得不好,后世也没有人注意。大概他自己也有些丧气,心中不平,跑到南京,游凤凰台,再刻意做了一首,才够得上和崔颢竞赛的资格。
(3)、崔颢的《黄鹤楼》上半首是古体诗,下半首是律体:
(4)、解缙号称是明朝第一才子,曾任《永乐大典》总纂修。他从小聪颖过人,8岁时已能诗能文。18岁那年,解缙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解元,当时天下小雨,解缙喜极不慎滑倒,村人看到都笑话他。解缙出口成章,作了这首打油诗:
(5)、历史上写“打油诗”最多且最出彩的,当属明代的解缙。
(6)、崔颢的诗歌不多,但是仅此一首《黄鹤楼》,便足以名垂万古。这首《黄鹤楼》,曾令诗仙李白自叹弗如。《黄鹤楼》亦曾多次被认为是唐诗七律的巅峰之作。
(7)、现在我们去黄鹤楼玩的时候,会拜倒在它的宏伟气势之下,感慨中国工匠的技艺,感谢老天爷的仁慈,为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文物。尽管不愿承认,但还是要不无遗憾的告诉你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它其实重建于1985年,仿的是清朝同治年间的黄鹤楼。
(8)、译文: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9)、(大诗兄评)梅子黄了,梅雨天来了。夜晚,静谧,能够听到不远处公园池塘中传来的蛙声。
(10)、吴昌祺也跟着说:“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可见他们都认为李白此诗起句疲弱,不及崔作之有气势。其实他们是以两句比两句,当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知崔作第四句的内容,李诗已概括在第二句中,而李诗的第四句,已转深一层,从历史的陈迹上去兴起感慨了。方虚谷说:“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语两句,已尽之矣。”方氏此说有可取处,不过他没有说得透彻。他肯定李诗只用两句便说尽了崔诗四句的内容,故第一句并不是金圣叹所说的闲句。诗家用赋比兴各种表现手法,不能从每一句中去找。李诗前四句是赋体,本来很清楚。“凤凰台上凤凰游”虽然是一句,还只有半个概念,圣叹要问它属于何体,简直可笑。请问《诗经》第一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属于何体,恐怕圣叹也答不上来。方虚谷的评语是指出李白用两句概括了凤凰台的历史和现状,而崔颢却用了四句。但是他把话说错了,使人得到一个印象,仿佛下面六句就与凤凰台无关了。一个“不过”,一个‘已尽”,都是语病。这个语病,又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这里顺便讲一讲。
(11)、我们都知道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这里其实有一个债主与欠债人的故事。
(12)、这种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个人喜好不同,鉴赏角度不同,说哪一首好都正常。
(13)、上面说了,李白和崔颢学的是前辈诗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沈佺期,《黄鹤楼》与《鹦鹉洲》都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写成:
(14)、此句诗的译文是: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5)、黄鹤楼在今天湖北武汉的长江南岸。它在唐朝的名气相当于今天上海的金茂大厦。崔颢的笔下,是春末夏初最典型的景致:芳草萋萋,万物“疯”长,春光已经明媚得一塌糊涂;晴川历历,空气澄澈,景物投射到眼睛里的分辨率很高;白云悠悠,暖风熏熏,阳光开始有些晃眼……
(16)、细细的枣花落在衣衫上/村南村北响起了纺丝的声音/我的二大爷/他推着小板车/在大柳树下/卖自家地里种出的黄瓜
(17)、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出自唐代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崔颢最著名的十首诗13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