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诗歌创作风格
1、高适诗歌最显著的风格是什么呢?
(1)、青海的乌云盘绕如兵阵,黑山戈矛杀气直冲天穹。
(2)、该诗的所指是什么至今仍无定论。钱谦益认为:“举青海之故,以明征南之必不返也。不言南诏,而言山东,言关西,言陇右,其词哀怨而不迫如此。”诗中“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句,应该和天宝十载唐帝国用兵南诏有关。据《资治通鉴》所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这个事件是一个纯粹的军事事件,但对大唐的国内影响却是重大的,这个时候宰相杨国忠又是怎么做的呢?“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但也有观点认为是该诗讽刺唐帝国对吐蕃的用兵。无论诗中所指是什么,从整体来看,此诗所关切的并非某一场具体的战争,而是泛指天宝年间大唐王朝的穷兵黩武、暴力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政策的严厉批评,对人民被肆意驱使甚至抛骨绝域的深切同情。此种状况,杜甫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苦闷、激愤和失落,这直接影响了他个人心理和诗歌关注的内容,对他以后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才、情、趣是好诗的基础,用诗人的眼光去看世界,把充沛的情感蕴含在诗歌当中,才能打动人。
(4)、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5)、塞下曲:汉乐府《横吹曲》有《出塞》《入塞》,多写边塞的战斗生活。唐代新乐府之《塞上曲》《塞下曲》均来源于此。
(6)、此诗题虽为“咏怀”,其实是将咏怀和纪事融为一篇。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对该诗评价颇高,并把此诗分为三大段:“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该诗全篇字字真切,句句凿心。全诗以咏怀为主线,中间穿插大量的叙事和议论,描摹时事,感时忧国,格调沉郁,笔气顿挫。诗中关于骊山宴乐等描写有两百多字,均以叙事为主,辅之以议论和抒情,不过三者结合的甚为紧密,难分彼此。明代的胡夏客就说到:“诗凡五百字,而篇中叙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耳。余皆议论感慨成文,此最得变雅之法而成章者也。”此诗与有咏怀诗之祖美誉的阮籍所作的咏怀诗已有大不同。在此,杜甫在诗中并不是只咏述一己之怀,而是处处推己及人,把个人的不幸遭际同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联系起来,用自己的笔来述己之怀,来如实的记录整个国家和社会正在发生的事。诚如诗中那句千古名句所写的那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不仅是对自己幼子因乏食而夭折发出的悲鸣,更是对唐玄宗荒淫骄奢而造成社会贫富悬殊、人民生活悲惨的沉痛控诉。只是在杜甫写这首诗之前的十一月,也就是当杜甫冒着严寒经过骊山而唐玄宗君臣还在华清宫尽情享乐的时候,安禄山已经在渔阳起兵,向着长安杀来。
(7)、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8)、《自淇涉黄河途中作》是一篇抨击时政的现实作品,是高适从淇上渡过黄河归至梁宋时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描述了作者渡黄河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背井离乡的感慨,蕴含着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境界阔大,慷慨苍凉,情感复杂。
(9)、★重磅好消息!11月15日起沧州市区公交车免费乘坐
(10)、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11)、丫丫语文–快乐读诗词–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12)、天宝十二载(753)高适投笔从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哥舒翰是朔方四镇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与李光弼齐名的骁勇名将。同年,哥舒翰收复西河九曲,又立下赫赫战功。诗人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这首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赞歌。
(13)、《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14)、从戎万里的勇士不怕死,谁知一时竟然获得成功。
(15)、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16)、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代表作品有《离骚》等。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多用楚国方言,多依楚国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华美的风格。
(17)、通过研究高适的《燕歌行》我们可以发现,高适的这首诗歌并非闭门造车而来,而是有着生活背景的,是他根据现实生活中所看见的场景,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在《燕歌行》之前有一段序言,内容是:“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也就是说,高适的这首《燕歌行》创作的背景是在开元年间,是他有感于征戍之事而写的,那么令高适有感的又是什么事件呢。在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幽州节度使张守?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但是结果由于安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高适的这首诗歌很可能就是影射当时的这场战役而创作的。
(18)、看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促使了《燕歌行》主题的变化。
(19)、万鼓齐鸣如同雷震天地,千旗飘荡犹如烈火生风。
(20)、高适与李白等人交往甚密。天宝三年,高适隐居梁宋,与李白、杜甫同游宋州琴台,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2、诗人高适的代表作
(1)、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2)、评析“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如2002年高考选用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3)、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该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
(4)、四人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点。
(5)、投稿邮箱:2840955915@qq.com
(6)、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7)、亲,读完文章,记得在页面最下方点赞哦!谢谢关注和支持!
(8)、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9)、专辑原创首发:现代诗3-5首;古韵10首以上
(10)、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11)、从公元712年到762年称为盛唐,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向往边塞,有人高歌英雄主义,有人发出失意的叹息。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 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岑参以写边塞诗 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 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而其从兄杨国忠又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为右相,此时的杨氏兄妹权倾天下,满朝官员无敢出其右,杨氏兄妹的生活极其荒淫无度,杨国忠甚至与虢国夫人私通。此诗故意用工笔浓墨重彩的对杨氏姐妹容态、服饰等方面进行描写,诚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云:“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全诗表达了杜甫对杨氏兄妹乃至外戚权贵骄奢淫逸的极度憎恶和轻蔑,也曲折的反映出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凋敝。
(13)、主讲嘉宾:商隶君(沧州师范学院教授,沧州国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摄影家协会会员。)
(14)、怪石嶙峋,壁立于旁,偶有突兀之角伸出路旁;
(15)、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16)、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
(17)、不要担心前往的地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还有哪个人不知道您呢?
(18)、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19)、乐声响起,连绵起伏,刚柔并重。似高山流水,如溪水潺流,令人陶醉。琵琶偏偏今夜奏出了新的曲调,如诗那般幽静,极富有意境,让人沉醉在清幽旷远之中,想象着佳人婀娜的舞姿。此刻诗人的心会随乐曲平静吗?不过乐曲听多了也会乏味的,这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让诗人又怕听、又爱听。哎,北方边患未消除,怎能不心烦呢?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如巨龙卧地,等待腾飞;秋月高照,又免不了秋日凄凉的感觉……雄壮而又悲凉。此时此刻,诗人怀有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但为了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他多么希望甲兵尽息,哪怕自己再无用武之地呢!
(20)、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哪两个字用得好,试作分析。
3、高适的诗歌作品有
(1)、在玄宗时代,杜甫绝对不是一位受到重视的、对当时文坛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作家。虽然在他漫游齐赵和旅居长安的时候,与当时的著名诗人诸如李白、高适、王维、岑参、储光义等均有交往,但却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一句对杜甫的颂扬之语。当然这并不能成为杜甫是浪得虚名的理由。相反,他的才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注意到。在其晚年所作的《壮游》一诗中作者这样写道:“往昔十四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一程囊。”“崔”指的是崔尚,乃武后久视元年进士及第。“魏”指魏启心,乃中宗神龙三年举“才膺管乐科”。在杜甫十四五岁时,崔、魏二人都是享誉诗坛的前辈,他们能将杜甫比作班固和杨雄,可见杜甫的才华很早就已经被人所知晓。
(2)、赏析: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是一幅动景,但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化静为动,又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3)、太白:即金星,又名启明星、长庚星。《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战伐,常用以比喻战事。
(4)、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5)、丫丫语文–快乐读诗词–从军行(王昌龄)
(6)、数词。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
(7)、中国北宋诗人苏轼和黄庭坚的并称。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诗风格的体现者,影响都很大,因而自北宋末以后,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常常以“苏黄”并称。
(8)、★沧州西站(高铁站)最新列车时刻表,沧州火车站最新列车时刻表
(9)、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10)、约天宝十载(751),杜甫四十岁,在长安,作《兵车行》:
(11)、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12)、南施指安徽宣城的施闰章(1618—1683),北宋指的是山东莱阳的宋琬(1614—1673)。二人是较早在清庭应仕、出仕,主要生活在顺治康熙时期的诗人。有关两人的成就,大诗人王士祯说:“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
(13)、还是先来看高适吧,高适所创作的《燕歌行》之所以存在着题材上的巨大变化,这和高适本人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的,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在唐朝高适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唐朝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很多人的心中都存在通过戍边立功而封侯的想法,而高适被封为渤海侯,他是唐朝为数不多被封侯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自然大量体现了不畏艰险、戍边卫国的思想。
(14)、《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15)、盛唐时代,追求理想的不羁精神与豪迈气概,成为诗人们笔下的滚滚洪流,从而汇合成强烈的时代精神。而作为边塞诗人,这种时代精神又鲜明地表现出安边定远的远大理想,从军报国的英雄情怀,不畏边塞艰险的乐观精神。这首《塞下曲》,通过对主人公勇赴沙场的壮烈行为,震天撼地的战斗经历,凯旋受赏的满腔激情的描述,把这种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
(16)、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既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感情的洪流愈泻愈强,毫无衰减,如骏马注坡,不可羁勒。
(17)、天宝三载(744),杜甫三十二岁,与李白相识于东都洛阳。时李白因高力士之谮言,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适游于东都洛阳。杜甫作《赠李白》:
(18)、从汉代到建安时期出现了大量战争诗篇,边塞诗派到唐代才真正出现。一个诗人成熟的标志是形成自己的风格,说到杜甫自然想到沉郁顿挫,说到李白会想到豪放飘逸。而作为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出现流派,只有成熟了,才有一批相对多的创作者聚集在一起,有共同的创作志向和相对稳定的描写对象,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盛唐时出现了边塞诗派,涌现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裴迪等一大批边塞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了《羌村三首》,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对和平的期盼,但他不属于边塞诗派。边塞诗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状态,高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19)、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杜甫《春望》第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20)、(沉郁顿挫)杜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代表。
4、高适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1)、高适对当时和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在继承发扬现实主义风格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边塞诗人中风格鲜明,成就斐然;在题材的广度、深度上超越了前人;在七言歌行创作上,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交往很广,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对其评价甚高。其诗多首入选当朝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韦庄《又玄集》、韦毅《才调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称赞高适说,“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2)、想了解更多要闻和资讯,请关注品鉴彭州APP↓↓↓
(3)、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愤怒声讨了宦官的罪行,称颂了敢于反对宦官专权的将领,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复皇帝的权力的《重有感》。又如有意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
(4)、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5)、古人用数字写的妙诗很多,如乾隆皇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元代无名氏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6)、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7)、天子怒:《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8)、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9)、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10)、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的并称。皮日休为苏州从事,陆龟蒙是苏州人,他们时相唱和,诗作数量很多,合编为《松陵集》,这是皮、陆并称的一个由来。
(11)、丫丫语文–快乐读诗词–望庐山瀑布(李白)
(12)、(趣学古诗)“风流贺季真”贺知章的创作风格
(13)、李商隐的政治诗又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
(14)、初唐(618年--712年)时期,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15)、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宽慰之中充满激励,充满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和抗争呢!此诗一反唐人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绵、低回流连,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
(16)、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人,被誉为“边塞诗双子星”,但由于二人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所以就决定了二人的境遇也必然不同。
(17)、公安三袁(又称三袁)是指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里(今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18)、报名条件:只要你喜欢朗读、表述清晰,热爱彭州、热爱生活,愿意传播心中的美好,那就不要犹豫,赶紧来报名吧!
(19)、诗人在诗作中起笔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景物,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的送别背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知,此两句虽是叙景,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却溢于笔端。
(20)、苏诗趋向粗犷豪迈一路,梅诗则多委婉闲淡之作。因此,欧阳修《六一诗话》品评道:“圣俞(梅尧臣)、子美(苏舜钦)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这个意见是恰当的。
5、高适诗歌创作风格上受左思影响吗
(1)、济南二安指宋朝时期两位著名词人辛弃疾和李清照。因两人都是济南人,字号中都有“安”字,于是后人将他们合称为“济南二安”。
(2)、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3)、苏李是唐朝文学家苏味道和李峤的并称。苏味道是初唐政治家、文学家。九岁能诗文,少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苏味道、李峤二人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4)、丫丫语文–快乐读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5)、《河岳英灵集》: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6)、这首诗几乎具备了边塞诗所有的内涵。既有对男儿自当纵横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赞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既不讳言征战的艰苦,又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7)、塞外,浓郁的月色笼罩大地,征战沙场的战士伴着寂静的月夜遥望着千里之外的家乡……
(8)、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在长安,四十四岁。至夏,杜甫前往白水县省舅氏崔十九翁(崔十九即崔顼,时任白水少府)。九月,同崔十九同至奉先省亲。十月杜甫归长安,朝廷授官河西尉(治所在今陕西合阳县),不拜,又改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个掌管卫士名帐差科以及公私马匹的小官,官位从八品下,比县尉略高。至此,杜甫在旅食京华已有十年,终究觅得了一小官就职。十一月,杜甫从长安去往奉先县探望妻儿,一路上目睹了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命运。在他路过骊山时,想到玄宗正与杨贵妃等权贵正在骊山上的华清宫纵情享乐,杜甫心中百感交集。岁暮归至奉先家中,幼子已丧,杜甫心如刀割,于是写下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9)、我们看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是盛唐的豪迈骊歌。高适在河南商丘居住的时候,穷困潦倒,仍然胸怀壮志,内心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尽管大雪纷纷,日色昏黄,但是坚信未来是光明的。
(10)、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1)、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12)、父子三人在文学成就上各有建树,因此被人合称为“三苏”,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13)、面对着文士我开怀大笑,你们皓首一经又何足穷!
(14)、高适晚年任职四川而发达,虽有失职责任好在皇帝没有追究,后来还进封官职,足见朝廷对高适还是嘉奖的。虽对朋友有些亏欠,晚年内心自感不平静,但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杰出的边塞诗人被后世铭记。
(15)、高适与唐朝很多诗人、文人都有很亲密的友谊,尤其与杜甫交游甚密。“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杜甫曾用非常朴素的语言,对高适极尽赞美。
(16)、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17)、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18)、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19)、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20)、高适曾经在彭州、蜀州做刺史。杜甫穷困潦倒时,有一年跟高适说:“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可见高适经常周济杜甫。
(1)、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渲染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样有着鲜明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2)、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倚凭着天子的威严发怒,又倚仗将军的英迈豪雄。
(4)、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
(5)、边塞诗人,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于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史学上并称他们为“四大边塞诗人”。
(6)、殷(yn):震动,震动声。司马相如《上林赋》:“殷天动地。”
(7)、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8)、古人不能明白此中玄妙,往往蹉跎一生就成衰翁。
(9)、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在长安,四十一岁。暮春时节暂归东都洛阳。至秋,高适随哥舒翰入朝,杜甫同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游曲江,登慈恩寺塔,杜甫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0)、名词。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11)、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12)、“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
(13)、日光辉映霜雪般的剑戈,月亮悬空好像一张雕弓。
(14)、读到《塞下曲》,总能让人热血沸腾。高适想建功立业的想法贯穿字里行间,他以白描的手法表现战争场面的惨烈。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既峰峦迭起,又一气呵成,感情的洪流愈泻愈强,毫无衰减,如骏马奔腾,不可羁勒。全诗壮志满怀,雄心勃发,粗犷豪放。这种热烈向往建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不过,战争的艰苦往往超出想象,也是诗人能冷静感受到的,故慷慨激昂中时见悲凉。
(15)、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理解关键词句(炼字)。
(16)、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
(17)、“温韦”是晚唐时期文学家温庭筠、韦庄的并称。他们是唐末诗人和词人,都有很高的地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同时也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诗人。
(18)、赏析:“红”与“绿”字用得好,形容词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变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19)、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
(20)、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番禺县人)、陈恭尹(顺德县人)、梁佩兰(南海县人)的合称。三人居里邻近,时相过从,在创作上互相推重,在当时岭南地区最享盛名。
(1)、
(2)、开元中,高适与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齐名,还与颜真卿、张旭、岑参、储光羲等艺术家、诗人经常交游。
(3)、★献县失踪男孩没有消息!沧州又一10岁男童失踪,爸爸正在池塘打捞,妈妈哭盼孩子回家!
(4)、★尸体在出租屋院子挖出,一人自投罗网,另一嫌犯在辽宁被抓……沧州这个大案最详案情披露
(5)、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境内。这里泛指边远荒漠之地。阵云:言云叠起如兵阵。匝:环绕。
(6)、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7)、高适的《燕歌行》开篇就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样的句子展现了一种驰骋疆场的豪杰气,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旌旗招展、鼓角争鸣的壮阔场面。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等诗句则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这几句诗写的是面对强悍的敌人,唐军的伤亡十分惨重,于是,在士兵疲惫不堪的时候必须退兵,但是即使战局如此不利,唐将却依然还是歌舞升平,十分昏庸无能。
(8)、“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删掉,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突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冲山岳,群峰为之晃动。这样神勇的军队,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文势至此高潮,陡然收住,如截奔马,使之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9)、三为长安三年时期,此时李白供奉翰林,人生无尽得意,享尽物欲,但在皇宫里他又了解到高层权力者的各种丑态,有抨击骄奢淫逸的诗,有应答诗,多为狂放不羁,愤世嫉俗,傲视群贵。
(10)、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于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11)、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12)、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13)、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14)、高适的诗作,今存200余首。主要是记游、感怀、边塞之作,内容深刻,情感丰富,艺术手法高超。高适成就最高的是边塞诗,语言质朴,多用白描,直抒胸臆。
(15)、高适对边塞诗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
(16)、 (说明:本文是投稿。好久没发布投稿了,因为要么就是过于火爆,不能发;要么就是思想不够好。昨天那篇也是投稿,我写好前言排好版,结果说是已经发表的公微,点发送键,排版全变成了作者自己的版面。所以本公微以后不接受转载。内容方面,这篇讲杜甫的,纯粹知识性的,不存在以上两种问题。关于唐诗,我中学时候特别渴望,曾买到一本杜甫的故事,把里面引用的杜甫诗歌背了个底朝天,但其他的诗还是找不到。不像现在,网上一搜,应有尽有。现在的孩子读书条件好啊。)
(17)、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18)、此诗前八句是自叙,表达自己厌恶都市而羡慕山林之意,后四句乃赠李白之语。诗中“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句,正是指的是公元744年李白奉诏入翰林,继又因高力士所谮被玄宗赐金放还,欲北渡黄河去王屋山寻访华盖君学长生不老之事。此诗是杜甫诗中少有的作“出世语”,诗中想象大胆,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和其中后期的诗风成为鲜明的对比,具有李白的影子。因此我们可以说,青少年时期杜甫具备着盛唐诗人的气质,具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19)、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之中,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长的情韵,达到寓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昧的隽永和谐统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20)、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推到读者面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此诗起调显然受到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但不同的是《白马篇》在“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突起之后,却以慢笔插入“借问谁家子”以下大段铺陈,写“游侠儿”的生平和高强武艺。高适却将这些一概摒弃,快人快语,一腔豪气,一泻到底。所以,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理直气壮。再加上“将军”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已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2)、边塞诗人的意思是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3)、当然,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其实也有类似思妇的描写,但是高适的描写和曹丕等人缠绵悱恻的描写并不相同,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悲壮、激愤之情。“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在这里高适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征人和少妇相互思念的描写来反衬战争的残忍。而且在诗歌的最后话题再次转移到对战争的评价上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几句借用和士卒同生共死,令士卒“咸乐为之死”的李将军来和刚刚的那些醉心歌舞的唐将形成对比,深层次地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不能知人善用,体现了诗歌的讽刺意义。
(4)、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勃发于笔端。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高适的诗歌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直发胸臆,以景衬情,这才是好的诗歌。
(6)、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这些知识,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7)、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8)、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过,屈宋虽并称,也有共同之处,但成就的大小却不能相提并论。
转载请注明:二七美文阅读网 » 精选诗人高适的代表作148句